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2021届高三5月考前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2021届高三5月考前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第1页
    山东省2021届高三5月考前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第2页
    山东省2021届高三5月考前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2021届高三5月考前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1届高三5月考前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共8页。


    蝶恋花·杏庄为莫景行题 凌云翰
    一色杏林三百树,茅屋无多,更在花深住。旋压小槽[注]留客醉,举杯忽听黄鹂语。醉眼看花花亦舞,风妒残红,飞过邻墙去。恰似牧童遥指处,清明时节纷纷雨。
    [注]压小槽:即压酒。指酒酿成后,压榨酒槽中的曲料取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一色”对“三百”,数量上多与少的对比强调了杏林颜色的单调。
    B.“留客醉”的“醉”既表现了主人的盛情,也能反映出词人未免有些贪杯。
    C.“黄鹂语”的出现虽属偶然,却为杏花、茅屋的静态画面增添了动态感。
    D.“妒”字拟人化,将自然状态下的风吹杏花表现得别有情趣,引人遐思。
    16.作者在总结创作体会时说“每到真成趣,由来不费辞”,意即每当真正体验到自然趣味时,表达起来就非常容易。请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5.A
    16.①本词写春日游赏杏庄,表现了杏庄杏花的繁密,茅屋的稀疏,主人的盛情,黄鹂的浅唱,词格清逸,感受真切,趣味盎然,用语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自然流出.②词人巧借杜牧诗句,以故为新,信手拈来,将欣赏落花时的真情实趣,自然而巧妙地表现出来。(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5月自主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注】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畲田∶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争"写出道路的纡曲,"暗"写出天色已晚、光线昏暗的景象。
    B.颔联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意象突出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也表达了诗人的畏惧心理。
    C.尾联中的"红槿花中越鸟啼"一句,以景结情,借飞鸟恋枝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意味深长。
    D.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情感表达深挚。
    16.请从诗歌结构安排的角度赏析颈联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题,9分)
    15.A
    16.(1)颈联写出岭南特别的风俗:五月即收稻米,潮汛到来时三更鸡叫,津吏通知乡民。
    (2)由颔联写荒僻险恶的景象转向描写岭南新奇的风物。
    (3)为尾联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作铺垫。
    山东省济南市2021年5月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二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别房太尉①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好教育云平台()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②谢傅指谢安。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有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向亡友致哀,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
    B.颔联写诗人哭墓致哀,天上的云似乎也受到感染。"低"字强化了压抑哀伤的氛围。
    C.尾联写林花纷落,莺啼送客。"唯"字与首联"孤坟"照应,暗写房瑜身后凄凉。
    D.本诗既有对朋友的推崇和情谊,又有对朋友过世的哀痛,还有对安史之乱的忧虑。
    16.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6分)。
    (二)15.D 16.(1)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颈联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由颔联的墓前景物转到典故意象,由前两联的压抑转到温馨。(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连贯性:颈联对房琯的推崇和与房琯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因情深而意更悲,明转暗承。(2分)“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2分)
    山东省聊城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情态,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表面写物,实则写人。
    B.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C.尾联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后句“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D.整首诗作者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却又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16.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6 分)
    15.B(“色彩鲜明”错,颈联景物充满了黯淡凄凉色彩)
    16.①首联颌联中,去闲闲如有意相与还,体现了作者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②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烘托出作者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③尾联中,归来且闭关,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闲淡平和。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题甘露寺北轩
    杜牧
    曾上蓬莱宫里行,北轩栏槛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笛,縹缈宜闻子晋笙。
    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他年会着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最留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甘露寺北轩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感情抒发作了铺垫。
    B.颔联运用桓伊弄笛、子晋吹笙的典故,以古人自比,表现了自己清高孤傲的品格和悠然自适的心境。
    C.“天接海门”一句写出在甘露寺北轩上所见之景,远望海门,水天相接,营造出阔大意境,产生苍茫之感。
    D.烟雾笼罩下的隋朝宫苑传出暮钟声,乐景衬哀情,使全诗笼罩在凄清的氛围中,饱含世事变迁的慨叹。
    (二)(9分)
    15.(3分)D(“乐景衬哀情”错)
    16.(6分)①荷衣,指高人、隐士之服,代指隐士、高人。运用“荷衣”这一典故,表明诗人渴望出仕,避世隐居的高洁之志。(3分)②“不向山僧道姓名”表明诗人将隐居甘露寺,与自已过去的一切和世俗彻底隔绝的心志。(3分)(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材料一: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材料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5.下面对材料一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点明了诗人归家的时间,显现出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
    B.诗人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用“苦不早”反衬欢乐的心情,跌宕的手法是诗人曲折复杂心情的真实反映。
    C.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以青云直上了。
    D.本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了直陈其事的比兴手法,把感情表现得真挚鲜明。
    有人认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第一快诗”,而本诗也可以看成是李白的“第一快诗”,请指出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15.D.
    16.相同点:①都是久愁而喜极;②都用家人作为陪衬;③都是节奏欢快。不同点:①李诗之喜是奉诏入京之喜,杜诗之喜是闻官军收复失地之喜;②李诗之喜是即将青云直上、实现理想之喜,杜诗之喜是可以还乡之喜;③李诗之喜欢快中见放浪豪俊,杜诗之喜欢快中见沉厚恳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2021届山东高考语文保温训练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①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②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③。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④
    [注]①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画中绝岛即大孤山、小孤山,此画作已失传。②搀(chān):直刺、插入。③低昂:俯仰。④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苍茫水天的衬托,峻峭山崖、参天乔木的渲染,使得孤山险峻之势跃然纸上。
    B.诗人多角度感知、描绘画中兀立的山、抑扬的棹歌、起伏的客船,景物动静皆宜。
    C.一江碧水与大小孤山辉映,宛若妆镜映照着美人的发鬟,孤山明丽秀美惹人遐想。
    D.结尾借由谐音融民间传说入诗,赋山、石以生命,丰富了画的内容,拓展了诗境。
    16.后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东坡的“奇思谐趣”,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6分)
    15.B “诗人多角度感知、描绘……景物动静皆宜”说法错误。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既然是题画诗,那么“棹歌中流声抑扬”和“孤山久与船低昂”这两句中的“棹歌”属于听觉的范畴,“船低昂”属于动态的描写,这都是画面上不可能表现出来的。因此,“棹歌”抑扬和客船摇漾起伏,是诗人发挥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赋加的动景,并非画中实有之景。
    16.解析:首先,诗人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的“崖崩”;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的“路绝”;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的“猿鸟去”。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也是诗人的想象之笔。除此之外,诗人还在画面上添加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船,用这些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赋加了动景。其次,诗人还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的新境界。“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这两句写的是,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诗人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比喻新颖奇妙。“谐趣”就是风趣,可见要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效果来思考。“谐趣”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末二句中:“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之想,十分风趣诙谐,别有风味。
    答案:①“奇思”表现为诗中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诗歌以虚构夸张手法写山崖欲崩、猿鸟遁绝凸显山的峻峭;以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舟;以新颖奇妙的比喻拟人将大小孤山化为美女临镜。②“谐趣”表现在结尾两句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之想,风趣诙谐,饶有兴味。

    相关试卷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共8页。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默写专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默写专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