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 鉴赏技巧要有据 课件(共57页)
展开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 鉴赏技巧要有据 课件(共57页),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练提分5 鉴赏技巧要有据
1 真题开路·点迷津
2 高效突破·强技法
☆ 热题精练·大通关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之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 (示例)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之感,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答案】 (示例)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之情。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四个小概念。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也就是说,鉴赏表达技巧要有理有据。
一、熟知古诗四大类表达技巧
二、准确判断古诗表达技巧三注意1.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
3.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有些表达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如“借代”与“借喻”、“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
三、明确古诗鉴赏审题4要求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诗歌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成表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答题步骤【满分攻略】
【典题试做1】 表达方式(2019·安徽省合肥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南乡子周邦彦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女主人公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注】 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③元:本来。④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中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表明现实社会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②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两句诗,通过写自己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的遭遇,间接突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让有才华之人难以实现理想抱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手法与分析情感主旨的能力。题目已经告诉考生主旨是“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手法是“正侧结合”,这就有了答题方向。只需找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首先找出正面揭露社会黑暗的句子,这个比较容易,是“天地元须使鬼钱”。连“鬼钱”都使,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再着一“元”字,意思是“本来”,似乎应当应分,更加强了社会现实的丑恶。
侧面描写不太好理解,可从文中诗人的形象和遭遇来分析。“惊人句”写作者很有才华,但结果却是“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只好“结跏禅”。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当年的壮志抱负早已在现实的黑暗中消磨殆尽,现在只好坐跏修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写自己的遭遇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
【注】 ①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的今古感慨。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他为“商圣”。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楼台夕照之景、绿水之畔人歌人哭、竹笛悠悠之声进行描写,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对点训练10〕(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安公子·长川波潋滟柳 永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①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②心情厌。望处旷野沈沈,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注】 ①驱驱:奔走辛苦的样子。②行役:受差遣而旅行,此处指柳永赴泗州(在今江苏境内)任泗州判官。“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这两句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答:(示例)(1)不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实写,是作者在旅途遥望远处所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想象离别后回到南方的场景。(2)作用:①写景是为了抒情。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让人顿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②为下文夜色降临,急桨投村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然后指出两首诗不同的表达技巧,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本题第一问是分析两者写景手法的不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远处所见的旷野的景色,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在手法上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大意为:想到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这是作者的想象,想象离别后的场景,是虚写。
这就是两者在写景上最大的不同。本题第二问是“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即分析诗歌中写景的作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对诗歌结构的作用。本是为即景抒情诗,所以写景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 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所见之景,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这种低沉寂静的景色氛围,让作者更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在诗歌的结构上,为后文“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作铺垫。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韦诗运用比喻,以烛喻月,描绘出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的画面。②赵诗运用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诗歌前八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这一形象。答:(示例)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伺暗”“喜昏黑”,表现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阴险本性。“嘈然歘起”,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利觜迎人”,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解析】 前八句中,“伺暗”“喜昏黑”,写出蚊子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嘈然歘起”,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利觜迎人”,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写出了腐败官僚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
【典题试做4】结构技巧(2020·重点高中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卷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摊破浣溪沙李 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本词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显凄迷。这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词人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愁如不尽之水,何其伤也。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示例)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瞑”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往往因滥用术语、分析片面而失分。具体来说,失分的原因有:1.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2.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3.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4.表达效果分析不到位。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5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