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32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32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325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325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325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325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325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325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课件(共42页),共42页。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提分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1 真题开路·点迷津
2 高效突破·强技法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偷换概念,所谓“原物”根据第二段“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可见,是指画家在创作画作时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
C项,“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但并没有提到其原初状态“不可考”;D项,“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文章最后一段只说“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而应该是另一种不同的价值。【答案】 B
论述类比对信息三注意1.注意精读勾画。重点在于捕捉信息,“精准”地读懂文本信息。阅读时要边读边圈点勾画主旨句、中心句以及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关键词句,从而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和信息点。
2.注意定位信息。第1题的选项内容在文中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对应词句,所以一般可直接找到,只要标画出来即可。如2020全国卷ⅡT1C项。有些选项在文中的对应信息比较分散,不好定位,可采用先定位若干“关键词语”,再定位对应信息区的方法,如2020全国卷ⅢT1B项。
3.注意比对判断。逐一比对选项和对应句,找到选项与原文内容的表述异同,从而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如果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则要看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概念或判断的本质特征改变了;二是要关注表示范围、数量、程度、速度、时态、模态(或然与必然)、先后、主次、因果的词语;三是多数选项往往对应上下文不同层次的几个句子,这时就要通过梳理文意进行综合判断。
理解分析题解题两步骤【满分攻略】
【典题试做】(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为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之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状元支招】第一步,先筛选标疑绝对化选项。读完这四个选项,要对某些绝对化词语加以重视:A项,“变得更加容易”;B项,“之所以……是因为……”,前后的因果关系是关键;C项,“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D项,“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要注意一点,我们遇到绝对化的词,不一定就代表这个选项错了,但这样的选项或词语往往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二步,再逐项回归原文细比对。
【易错警示】1.仅凭印象判断正误。很多选项似是而非,设误点较为隐蔽,必须将选项与原文细加比对才能发现错误。2.找不到比对区域。当选项涉及的原文内容较多,或者信息点较为分散时,考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比对。这是由于没有读懂原文造成的,需要将选项切分成若干信息段,逐步代入原文比对。
3.感觉每一项都是错的。有时,选项相对原文变化较大,考生会觉得每一项都有错误,这是因为考生没有弄清楚选项设置的手段,没有读懂选项。选项不可能照抄原文,而是对原文做了相同意思的转换或者在转换中故意设置了错误。考生需准确把握选项信息和意义,再比对原文。
〔对点训练1〕(2020·河南省六市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嘉益(收获)分配的差异——贵贱有等、亲疏有别,由此可以明确与固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由于自然因素带来的,如年龄、性别、血缘等;有的则是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如身份、等级、官职等。不管何种因素所带来的差异,礼乐制度都是表征这种差异的主要手段,也是固化差异的主要途径。
随着礼乐表征的差异而来的是权力以及生活嘉益分配的差异,由形式上的差异带来了实质上的差异。这种实质上的差异意味着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使得礼乐制度具有了政治意义。《礼记》以及其他礼书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差异,最终体现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这为古代中国政治生活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范式参照,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礼记》集中体现了儒家“生活政治”的政治哲学范式。
所谓“生活政治”,指的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泛化、日常生活被提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的一种政治范式。“生活政治”的展现路径是“政治生活化”和“生活政治化”,前者指的是将政治价值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后者指的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活动。“生活政治”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促使良善的政治意志为人们广为接受,成为促成社会凝聚的途径;“生活政治”的消极意义是使得日常生活被“泛政治化”,导致社会生活中的公私不分,使得社会逐渐失去自由和生动。
汉语里所指的“生活政治”特别体现在传统的礼乐文明中,礼乐制度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礼仪规范起来,在衣食住行中反映儒家主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礼仪制度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标志着等级、身份、权力的礼乐制度以日常生活为主要作用场域,并将政治价值通过礼乐仪式的载体,传递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强化等级、身份和权力差异的认同。在《礼记》中,儒家理想政治秩序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规范之中,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都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与尊卑差异。
饮食作为人类存在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内容,能够体现和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在《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里,“吃还是不吃”“给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等日常问题,关涉了政治认同、身份等级、权力秩序以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由此,在一定意义上饮食成为政治事务,成为权力、秩序的展示场,尤其成为等级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标示物。
《礼记》里所体现的饮食之道,正是通过围绕饮食问题的礼仪制度性安排,将人们限制在不同的宗法等级、爵秩等级、官僚的秩品阶位等级等一系列社会等级“框架”里。这种“生活政治”的色彩,使得我们不能仅仅从生存欲望的满足以及饮食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儒家的饮食之道,而应该关注到古典饮食之道背后的政治关切。
以《礼记》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所展现的“生活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起到了区分等级、规范行为、维持秩序以及落实儒家伦理政治观念的多重作用,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文明和政治文明。历史地看,《礼记》中的“生活政治”范式,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对我们理解古典中国及现代中国,以及发掘古典中国日常生活之政治维度,有着一定积极意义。(摘编自朱承《〈礼记〉中的礼乐制度与“生活政治”》)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日常生活嘉益分配的差异。B.《礼记》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差异,最终维护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C.《礼记》中的官民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与尊卑差异。D.《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关涉政治认同、身份等级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
【解析】 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嘉益分配的差异”。B项,偷换概念,不是“维护”,而是“体现”。C项,曲解文意,“《礼记》中的官民”表述不当,应是“在《礼记》中,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证分析题 课件(共39页),共39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观点推断题 课件(共41页) (1),共41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我评价,文艺创作,逐层递进,思维流程,不一定,原因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