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抑商观念发生改变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2.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明中叶以后,江南则渐需从外地购人粮食,康熙皇帝有言,“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江南
A.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受到倭寇侵扰的破坏
C.遭受长期的自然灾害 D.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3.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1亿,当时中国人口的年增长率约为1.29%,即每年大约要多出258万人。到乾隆六十年(1795)时增长到2.969 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时代。为清代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
4.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的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出现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 B.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C.商业的繁荣D.自然经济的解体
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1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
A.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有利于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客观上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
D.是政府抑制兼并的结果
6.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微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7.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开篇阐述了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故其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以下主张符合黄宗羲思想的是
A.废除君主制度B.君臣共治天下
C.实行君主立宪D.提倡公平法治
9.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肯定“私”的正当要求,主张保护人的私有财产。这些与宋儒不同的思想观念说明了
A.儒学取得正统地位B.程朱理学由此创立
C.陆王心学从此出现D. 儒学呈现活跃局面
10.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
A.提倡独立思考B.痛斥儒家的虚伪
C.喜欢标新立异D.反对尊敬孔子
11.明清时期,社会趋向复杂丰富,有一部古典小说讲述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它是A《三国演义》 B.《水浒传》C.《西游记》 D.《红楼梦》
12.明代小说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发迹的商人、手工业者、市井小民等普通人也成了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B.文学作品创作贴近生活
C.民众的文化水平较高 D.文学作品揭露民间疾苦
13.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颁布谕旨:"诏天下郡县闻里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各州县在城并乡村,但有三五十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这说明,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是
A.政府的重视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教育大众化D.市民阶层的壮大
14.明朝编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清朝时期又编撰出集大成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这些巨书大典
A.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没落B.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C.体现了政府文化政策走向D.表明了西学的迅速传入
15.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④ В. 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6.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力;一以销毁禁书。康熙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共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根本动机是
A.传承中华文化B.加强思想控制
C.促进文化认同D.加强满汉文化交流
17.意大利人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从地图中看到了整个世界。但是利玛窦将地图上第一条子午线的投影位置移动,把中国放在正中。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A.便于观察并了解客观世界B.避免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不满满
C.在学术上不同意欧洲中心论D.当时中国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18.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用的耕地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9.以下是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阅读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往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
——摘自乾隆三十七年一月四日诏谕
材料二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或传闻互异,或纪载失实,固所不免。果其略有可观,原不妨兼收并蓄。即或字义触碍,如南北史之互相诋毁,此乃前人偏见,与近时无涉,又何必过于畏首畏尾耶?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岂有下诏访求遗籍,预于书中寻摘瑕疵,罪及藏书人乎? ——摘自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诏谕
材料三 其或字义触碍者,亦当分别查出奏明。或封固进呈,请旨销毁,或在外焚弃,将书名奏明,方为实力办理……况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摘自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诏谕
材料一中乾隆帝所标榜的征书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百姓对此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4分)
(2)材料二的用意何在?材料三中乾隆帝下令销毁的书籍主要有哪些?由此看出乾隆帝征书的意图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乾隆帝征书的看法。(6分)
答案:1--5 BACBC 6--10 DDBDA 11--15 DBCCC 16--17BB
19.(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
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朝政府开放海禁。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20.(1)目的是弘扬千古文化。百姓态度是“畏首畏尾”,不肯献书,害怕清朝的文字狱。
(2)用花言巧语诱骗百姓献书。下令销毁的书籍主要是诋毁清朝的内容或言论的书。乾隆帝征书的意图是阻止反清思想的传播实质是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3)纂修《四库全书》是对中国学术文化的一大贡献,但乾隆帝借此名义采用欺骗的手段取得大量民间藏书,把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书籍悉数焚毁,致使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典籍被毁绝,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著作
作者
特色
《本草纲目》
李时珍
中医药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农学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工艺学
《徐霞客游记》
徐宏祖
地理和地质学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