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八年级上册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图文课件ppt
展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作者简介 散文赏读 文词点析 译文参考 散文赏析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两篇短文作者,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陶弘景 苏 轼
陶弘景(452或456~536),南朝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南京人。出身士族,平生好学。10岁时读《神仙传》即有养生之志。南朝宋末曾为诸王侍读,入齐任左卫殿中将军。29岁时师事孙游岳,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并受符图经法。齐武帝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归隐茅山。梁武帝萧衍非常敬重陶弘景,常去山中咨询朝廷大事,因而有“山中宰相”之称。
陶弘景是上清经道派主要代表,茅山宗的创立者。其思想源于老庄,并杂有儒家观念,主张佛道儒三教合流。在其他方面也颇有成就,善书法,尤精行书,长医药、历算与地理,其所撰《本草经集注》对后世本草影响颇大。博学能文,著述颇多,总计有80余种,主要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登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和《药总诀》等。
苏轼(1037-1101),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
遂,于是,就。 至,到。
盖,表推测句首发语词。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 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散 文 赏 析(对比阅读)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这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如何写?(陶文)(苏文)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陶文) (苏文)
写 景 赏 析(《答谢中书书》 )
四时之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日暮之景: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抒情赏析:(《答谢中书书》)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是山川风物之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愉悦感受。抒怀:欲界之仙都:尽现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期与谢灵运比肩,显自豪之感。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写 景 赏 析(《记承天寺夜游》 )
月景: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夜游因月而起(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处处扣月;写月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附:承天寺
抒 情 赏 析(《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表现作者欢欣之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知音稀少之憾,只张氏是赏月的相知好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恬适之情。
2021学年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背景资料,建立的功绩,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自主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一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配套ppt课件,文件包含课件ppt、教案doc、课时练习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言语如潮诉“马”,阐释莲花美好品质,怀才不遇托“马”,托物寓意,千里马,策马者,食马者,识马者,识得人才的统治者,人才的使用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