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2唐太宗_大相径庭两个榜样的造型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2唐太宗_大相径庭两个榜样的造型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401
    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2唐太宗_大相径庭两个榜样的造型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402
    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2唐太宗_大相径庭两个榜样的造型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4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2唐太宗_大相径庭两个榜样的造型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4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2唐太宗_大相径庭两个榜样的造型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4,文件包含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pptx、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docx、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mp4、斜面高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主要包含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直观最方便最现成的例子就是短命的大隋王朝和隋炀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榜样,李世民需要面对的事情就显得极其简单:你可以不知道好皇上该做什么,但你一定知道好皇上不该做什么。
    类似的感想感悟在李世民那里简直是数不胜数随处可见,一本《贞观政要》差不多就全是贞观天子的心得体会感悟记录。从为君之道到政体得失,从求言纳谏到选贤任能,从行幸畋猎到贡赋租税,贞观天子和他的臣下们总是不忘拿隋炀帝作为借鉴,落实在行动上,采取的也差不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还果然就大见成效。
    喜欢弯弓射猎的贞观天子算是从根本上找到了隋炀帝亡国的关键病灶,他一反隋炀帝的做派,完完全全就是一种“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标准做派,同时还十分注意周围人等进献的各种良方。
    可以说,贞观之治就是这样新鲜出炉闪亮登场的。相较于前一个大厨隋炀帝烈火烹油猛翻猛炒的做派,李世民这边获得的自然是掌声一片。
    但若是光做不说,贞观之治恐怕也不能成为它后来成为的那个样子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世民对此从来都是一清二楚,所以他除了时不时将作为反面典型的隋炀帝拉出来和自己比较一番之外,还时不时要和心目中的正面榜样比一比。
    谁是李世民心中的正面榜样呢?开国之君他赞赏汉高祖,守成之主他垂青汉文帝。因为是从史书中知道这一切的,所以大规模的编修史书就成了李世民贞观时期的一大盛景。
    贞观时代一共修成八部正史。除了《南史》、《北史》为私家独撰外,其余《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隋书》、《晋史》皆为贞观天子下诏组织专人官修成书的。这自然是一个开先河的记录。一个朝代史书之多开创了一个记录,同时,李世民还开创了一个记录,那就是完成了或者说实现了正史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在这之前,史书还可以是个人的私家行文,从这以后,个人修史就几乎成了不可能的。
    既然是官修史书,反映的自然也是官方观点。例如秉承贞观天子的旨意,出自魏征笔下的《隋书》,《隋书》中的史论部分几乎全成了探讨得失总结经验的政论文章。作为坏榜样的隋炀帝当然也就成了贞观君臣口诛笔伐的重中之重。
    因为是以史为镜,那李世民关心的就不只是别人留给后世的形象,也要操心自己能给后世留下怎样的形象。他不但大规模地编修前代史,同时还极其重视当代史也就是国史的修撰。贞观年间的当代史主要就是国史、实录、起居注三种体裁。历史也就这样渐渐地变了味道,成了由深受皇上信任的官员撰写的皇上的私人日记。
    贞观朝修史的总负责人是宰相房玄龄,因为宰相太忙,百事缠身,所以魏征又成了实际上的总负责。房玄龄也好、魏征也好,这两个人都是非常正直的,无可挑剔,其他具体负责修撰的邓世隆、李延寿等人也都是颇为当时所称的人选,从他们笔下所撰的国史也多属直笔,也就是秉笔直书的意思,没那么多人为的删删改改、遮遮掩掩的目的。
    李世民修史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树立榜样以利治国,当然就不会对此不闻不问,而且他还很想知道自己在国史中究竟是怎样的形象。但是按照以前形成的规矩和制度,当朝皇上不可能看当朝当代对你的记录,所以他提出要看自己的《起居注》,立刻就有大臣反对:史官不虚美、不隐恶,好的坏的都要秉笔直书。陛下如果破了例,以后还能有信史吗?历史就不可靠了。
    这是贞观九年(635)的事。到了贞观十三年(639),谏议大夫褚遂良主管《起居注》,换了人了,李世民再次试探:你那里边都写了些什么呀?我想看看,也好给自己提个醒儿。对方回答:没听过皇上可以看自己的《起居注》的。李世民又问:那我要是真有什么不当之处,你会写进去吗?对方回答:为什么不写呢?皇上就下不来台了嘛,恰好也在一旁的刘洎替皇帝打圆场:如果皇上有什么过失,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是记住了的。
    李世民到底没能看成,即使很不甘心,也只能自找台阶下:我好好治国,万一真有什么不足,你们写的时候也笔下留情,咱们都自勉好不好?
    屡屡碰壁的贞观天子终于在一年后的贞观十四年(640)如愿以偿。这次他找的是修史的总负责人房玄龄。房玄龄是宰相啊,大约真是越乖越能当大官,官越大胆子越小的缘故,他找到房玄龄,堂堂宰相不敢硬抗,就私下给事中许敬宗,将已经成书的部分删改一番涂抹一番,把估计皇上会不满意、不高兴的地方做了些技术处理给送了上去。
    事情好玩就在这里,明明是皇上自己要看国史,臣下为求自保不得已采取技术手段做了些技术处理,结果在《贞观政要》里却成了这样:太宗见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之变),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是皇上的指示。
    有关记录里,因为当时是秦王自己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在这里面有好多事情真是不好说,所以记得比较含蓄一些、比较隐讳一些,等等等等,替皇上遮掩。结果皇上自己说:我这是利国利民,是好事儿,是千古大业,你们要怎么怎么样……皇上已经给自己定调定性,而且定的很高,别人还怎么“直书其事”?如此直笔,和让你怎么写你就怎么写,真的没有任何区别。
    有了这样的例子,所谓唐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就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吗?把高祖的功绩掩盖掉、遮掩掉,替太宗无限吹捧,所谓掩高祖之长,谀太宗之功的不正之风能不越刮越烈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几讲中都曾经有过涉及。
    因为让李世民看的那部分史书是许敬宗具体执笔的,同时他也算是监修国史的负责人之一,所以后来的人都说许敬宗破坏了直笔修史风气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我们认为他是替李世民背了黑锅,如果皇上看了不高兴,因为哪个词被杀那不是很容易。后来许敬宗名声不好,但他个人真的是冤枉的,替李世民背了黑锅。
    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就帝王典范
    众所周知有目共睹,早在贞观天子还不是天子的时候,他就表现了极其卓越的领军治军的才华。当时改朝换代的全部手段就是打打杀杀,要不是李世民有着极其突出的军事才能,他也无论如何也成不了贞观天子。大唐建国之时打的那些仗不用多说,只说说与突厥对阵的几次战役,那几次战役堪称典型。
    大唐刚刚建立时,边患最为厉害的是突厥。盘踞在北部边境的突厥就像一把高悬着的利剑,压制着大唐王朝向自己称臣纳贡不算,还稍不如意便进兵犯境,给大唐王朝造成严重的威胁。
    武德七年(公元624),双方于大唐京师长安不远的豳州(今陕西彬县一带)对阵即为一例。
    当时关中大雨成灾,粮道不通,加之将士和国人都视突厥为虎狼,有严重的畏敌怯战的情绪。突厥的颉利、突利叔侄两可汗指挥万余精骑居高列阵,耀武扬威。典型属于敌强我弱,李世民知道不能硬拼,只能智取。对方几万人,他只率领几百亲兵和突厥可汗对阵,义正词严地指责颉利违背和约,我们双方曾经是有约定的,现在你违约了,进入我们的疆界里,并且指名道姓的要和对方单打独斗。同时还声称对方若是万骑压上,他也敢以身后区区百骑抵御,你不是号称万余骑吗?我只有百骑,你就是把万余骑压上来,我也敢凭我身后几百骑和你对抗。
    颉利可汗既理屈词穷无话可说,又不摸底细,不知道他什么意思,只好满脸陪笑,不敢轻举妄动。深知对方狐疑不已,李世民又故意与突利可汗并行低语,好象两个人非常亲密的样子,实际上他也没说什么,就是说一些官话,双方的关系很好啊,你这样不是违背誓约了吗?实际这个话可以大声说的,但是李世民就是要低声说,这样颉利可汗就会猜疑对方是不是背叛我了。突厥叔侄俩早已互有嫌隙,本来就不知道该打不该打,经李世民这一番轻骑近前、窃窃私语布下疑团,更是互相猜疑互不信任。 李世民又抓住机会,利用大雨之中突厥人弓弦浸湿松弛难以发射的良机,一边派人说服突利退兵,一边向颉利发起进攻。把那个说服了,然后又向另一个发起进攻,由于内部意见不和,突厥终于退兵而去。
    这是一次智退,可谓是用活用足了空城计加离间计的典范。
    两年后的武德九年(626),上次不是没捞到便宜吗?颉利可汗这次又趁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立足未稳的机会,再度亲率二十万大军入扰,一直到了长安北面的武功,刚才形势也很严峻,京师已经宣布戒严。那次颉利也是既占尽先机,又占尽上风,一边列阵渭河北岸以威慑唐军,一边派使者进行军事讹诈,谈判,你要不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刚刚即位的李世民也不含糊,一边扣留对方使者,一边安排长孙无忌、李靖等率军在敌人的退路上暗作埋伏,这才不顾群臣反对,亲率房玄龄等六骑立渭河南岸与其隔河相对。
    李世民对对方先是一番严词训斥,让对方无话可说;这时各路唐军也随后赶到,军容严整,阵势堂皇,让对方好好领教了一番我方的快速反应能力。颉利本来占据先机,之所以占先机是因为他抢了先手,这时对方也把阵势排好,他的先手也就不存在了,白白丧失了机会的颉利可汗摸不透虚实,怎么也不敢挥师过河,最终只得与李世民在渭河桥上“刑白马设盟”,双方喢血盟誓,退兵而还。
    突厥兵退,亲信大臣萧瑀还是不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李世民掰开揉碎地给他同时也是给众人讲述了其中的道理,也就等于做了一次精彩的战略演讲及战术分析,他先讲了自己对敌人的印象:“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他们那些人看着很多,之所以敢直达渭水形同逼宫,估计是他们以为我这边刚刚继位,不敢迎战,所以想趁机饱掠一番,但我偏就“出虏不意,使之失图”;但也不是真不把他放在眼里,所以才既有伏兵暗中埋伏,又有大军严阵以待,他们若是逃,前面有大军等着他们,后面有大军追着他们,打败他们不是易如反掌吗?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与他们签订城下之盟呢?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刚刚继位,国家还不安定,百姓也不踏实,“当静以抚之”,二来双方一旦撕破脸来,我方肯定要蒙受损失,而且敌人也会大肆整军备武,反而给我们自己添了麻烦。他们不就是想得到些金银财宝丝绸粮食吗,那就给他们,“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说得很清楚了,要想消灭他们,得先给他点儿甜头,总有一天他要败在我的手上!
    贞观三年(629)冬,由于突厥内部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加之连年雪灾人畜冻馁,人也不行了,牲口也不行了,都没吃的了。反攻突厥的战机终于来临了。到第二年正月,唐军就取得了定襄大捷,这时候颉利来求和了,但是李世民太知道了,养虎不可遗患,如果错过这个时机,下次不会有这么好的时机,当然不能失去这个“一举可灭”的有利战机,但是对方又求和,于是他巧妙地采用了阳为许和、阴实备战的方针,表面上看答应了你的求和,但他只是表面派人出使突厥,安抚颉利可汗,让他放松警惕,同时又对自己的前线统兵大帅李靖、李勣不说突厥已经求和的话。
    久经战阵的将军们当然知道皇上兵不厌诈的用意,于是派几百骑为前锋,大军随后,趁着天气不好,大雾衔枚疾进,出其不意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再次发动突然袭击,这次大获全胜,斩首万余,俘获十余万,并有大量牲畜。颉利可汗单骑逃脱,一人一马跑了,但最终还是被俘获后送往长安。这算是彻底把突厥的祸患解决了。
    那一战还有个意外收获是,大隋灭亡后被突厥豢养并被封为隋王的杨政道、义成公主还有隋炀帝的萧后也一并成了俘虏,因为他们都在突厥那边,突厥被打败了,这些人也都成了大唐的俘虏,一个大大的政治隐患得以清除。
    类似这样堪称经典的战例当然还有不少,例如力排众议,以大将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骑兵,长征七千里,深入沙漠两千里,一举攻破凭借着险恶地形与大唐交恶的高昌国。那次战役打了五个月,为大唐收回三州五县,一共二十二座城池。
    玄武门事变差点在自己身上重演
    甚至,就是那场以次夺嫡喋血宫门的玄武门之变,也应该承认是一次计划周密前后衔接天衣无缝的极其成功的战略行动的一部分。但当时的玄武门之变也有一些影响,因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从父亲手里抢过了皇位,他的儿子们也差一点重演一遍当年的玄武门事件,他自己也差点步入自己父皇当年的尴尬之境。
    出生于武德二年(619)的李承乾于玄武门之变后很快就被立为太子,那一年他还不满八岁。幼年的太子很聪明,招人喜欢,李世民也的确很喜欢他,按照一般的规矩,他也让太子处理一些事儿,包括李渊死了,他在丧期也让太子处理一些国事儿,也算是着力培养吧。
    他为太子选的第一个师傅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李纲。李纲也端庄肃正很有些太子太师的威严,他曾经当着李世民的面说过:“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哪怕面对的是现在的太子将来的皇上呢,李纲也是“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太子对他也是又敬又怕。
    就是这样一位好师傅却于一年后不幸病故。李世民再选于志宁、李百药为太子左、右庶子,后来又派杜正伦为右庶子。派他们去东宫时,李世民还再三叮嘱,太子如有不对,一定要极言劝谏。之所以如此叮咛,就是因为他那时候已经发现太子的确有些非常非常不好的毛病了,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太子那时已经无法避免地沾染上了很多纨绔习气。
    可能真是久居深宫大感寂寞的缘故,太子李承乾总在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地自寻开心。他有一支百人左右的乐队,一律留胡发、唱胡歌、穿胡服,击鼓舞蹈,昼夜不绝。太子自己则装扮成突厥可汗的样子,好好房子不睡,在太子宫中搭上帐篷,还要插着突厥可汗的狼旗大纛,要么和手下人一起大吃烤肉,要么装死躺在地下,让手下人按突厥风俗围着他痛哭嚎啕,表示哀悼,李承乾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取乐。
    他还有个极其特别的好玩伴,就是他的叔叔汉王李元昌。俩人经常各率一队,全身披挂,真刀真枪大打出手,就是死了人也在所不顾,这是他们的一种玩法。
    他同时另外还有个同起同卧形影不离的贴身男宠,是个戏子,名字叫“称心”,可能与李承乾有点儿同性恋的倾向吧。再加上一大群宦官,可以说是玩法不断花样百出。
    这一切刚开始时李承乾还知道避讳,后来就越来越肆无忌惮了。太子师傅李百药对得起皇上的托付,针对太子一方面颇为留心典籍,一方面又爱好嬉戏的特点,专门写了一篇《赞道赋》,用古代储君,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用这些古人的例子来劝谏太子。但太子依然故我,两年之后李百药只得黯然而去。
    太子脚有残疾,经常可以不用上朝谒见他的父皇,这无形中也让他更加无法无天随心所欲。眼见的太子越来越难以管束,于志宁、杜正伦再三劝谏无效,只好向皇上做了陈述。李世民指示:我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还是可以调教的吧,只是他喜欢接近小人,外面名声也不是太好,你们可以仔细看着他点儿,要是你们真是说不动劝不服了,就来告诉我。这算是皇上给了他们一把尚方宝剑吧。
    但屡次劝谏依然无效,被逼无奈的杜正伦只得亮出底牌,意思是皇上已经说了,你要是不听我们可以去皇上那儿告发你的,结果太子立刻就反奏一本,道是杜正伦为臣不密,泄露天机。皇上跟你说的话你怎么能跟别人说呢?结果杜正伦就这样被贬出京师,以为惩罚。
    后来又换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当代宿儒孔颖达又被选中,但还是不见成效;再换著名诤臣张玄素。于志宁与张玄素苦口婆心多次劝谏,话也说得越来越重,甚至说到“如其积德不弘,何以嗣成守业”如果你要再这样,你可能就接不了班了,当不了皇上了,话说到这个程度,太子依然不知收敛,而且准备派刺客去杀他们。
    太子承乾以为自己总有一天肯定是要当皇上的,他甚至杀气腾腾地宣告:“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我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我当了天子以后就想干什么做什么,就谏我的,我就杀了,杀个五百人,难道还搞不定?
    就这样,太子李承乾让人越来越失望,只有一个人越来越高兴,那就是排行第四的魏王李泰。那是因为太子一旦被废,他就可能被立,因为他也是皇后生的。
    魏王李泰深受李世民的喜爱。而且越是对太子失望,就越是对魏王抱以希望,这种表现是那么明显,说成是路人皆知也并不过份。
    最初的迹象起源于贞观十年(636)。那一次皇上重新分封诸王,受封的人中除了五人因年幼暂留京师外,唯一被皇上留在京师的就只有一个魏王,这显然是皇上一种特殊的宠爱,其中的用意大家也不难明白。
    后来皇上又以魏王爱好文学、礼接士大夫为由,让他学着自己当年的样子,在魏王府中别置文学馆,“听自招引学士”。李世民在当太子之前也曾有过文学馆,所谓文学十八学士也是当年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干的事儿。
    如果以上只能算是皇上在以行动暗示废立之意的话,那么贞观十二年(638)年可就是公然有言在先了。那次是礼部尚书王珪奏请,给皇上上了个折子,按规定,三品以上公卿在路上碰见封为亲王的皇子时,都必须下马拜见,不管大臣有多么老,皇子岁数多么小,都必须下马拜见,这好象和礼法不合,王珪要求取消这一仪式。皇上当即发话道:“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安得轻之!”人活长活短都很难说,万一太子出了什么意外,你怎么知道别的亲王不是你们的主子?所以还是得拜见,不许轻视小看。
    因为别的臣子也对李世民进行了劝解,所以这个规矩还是取消了,但他的话已经说出去了,造成的影响也是无法挽回了。
    到了贞观十四年(640),皇上大驾亲临魏王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以皇上之尊到皇子的府里,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不仅让魏王坐享了一次天子亲临的阳光雨露,而且还让众多百姓一起跟着魏王沾了一回光,魏王王府座落在延康坊的延康里,魏王的百姓也免除了当年的租赋,租子免了,长安的死囚也因此获赦免。皇上的信号更加明确了,而且赦免死囚,当年皇后病重时,曾经有臣劝李世民赦免死囚,为皇后祈福,皇上都没有答应,但现在他为了魏王赦免死囚,这种宠爱不是一般的,废立之心显然是更加坚决了。
    眼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几乎成了当年的太子和秦王的翻版,玄武门事变又要重演了,魏征、褚遂良等大臣非常担心,所以魏征多次劝谏皇上不要破坏立嫡立长的原则,褚遂良也以西汉窦太后偏爱梁王、汉宣帝偏爱淮阳王都几乎引发祸端的例子,力劝皇上不可轻言废立。
    李世民对此不太以为然,但又知道他们也是在为国家考虑,因而不得不有所顾忌。也许,在李世民看来,他自己就不是所谓的嫡长子,如果立嫡立长的原则并非神圣不可侵犯,那他自己就当不了皇上了,但这个理由他又无法说出口。而且,魏王既没有当年秦王的功业,也没有深孚众望的美德,在大臣们心中形象自然也说不上高大。包括皇上上次去他们家,赦免所谓邻居百姓的租赋,包括赦免死囚,也可以说是皇上在人为地为他树立威信,结果造成的结果适得其反。但太子李承乾虽然诸多毛病,但也没有到应该被废的程度。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太子、魏王是这样,朝廷里的大臣也就分成几派,都想以今日的拥立之功作为明日的进身之阶。
    魏王这边始终夺嫡之心不死。因为有父皇的宠爱,也因为有父皇亲自上演的玄武门夺嫡成功的榜样,他处心积虑广结死党,将朝中很多举足轻重的人物都纳入他的麾下:其中就有宰相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随时准备给太子以致命一击。
    魏王这边咄咄逼人,太子这边也不善罢甘休,先是派人以魏王手下人的名义去玄武门递送揭发信,没有效果后又搞起了暗杀,结果还是没有成功。之后,李承乾决定铤而走险,他与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歃血为盟,阴谋也来一次宫廷政变,学着当今皇上当年的样子,胁迫其放弃废立太子的决定或者干脆就逼其退位,也来一次不是玄武门的玄武门事变。
    计划已经计划好了,但是没有来得及实施,原因是中途出了岔子。先是齐王在齐州造反了,太子李承乾听到消息,忍不住喜形于色地笑起来,对当初选定去谋杀魏王的刺客纥干承基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耳,与卿为大事,岂比齐王乎!”他是说,如果我要举事,太子东宫离大内只有咫尺之遥,要是我和你一块儿举事,那可比齐王方便得多了。
    没想到齐王之乱很快被平定下去,朝廷审理谋逆案件,结果发现纥干承基本人与齐王也有牵连,被大理寺收审。为求活命,他就把太子密谋政变的情节供出来了。
    结果汉王李元昌赐死了,侯君集等以下的被斩首了,李承乾被废流放黔州,两年后死去。
    太子已经没有了,魏王李泰当然要抓住天赐良机,积极活动。因为知道皇上有意在自己和晋王李治之间挑选太子,魏王李泰甚至还在父皇面前赌咒发誓道:“臣惟有一子,百年后,当杀之,传国晋王。”如果您让我当了太子,那么我在百年之后肯定把儿子杀了,把皇帝位子再交给晋王。
    这显然是哄鬼的话嘛,曾是英明无比的贞观天子甚至连这种鬼话也相信了,他为了试探大臣们对立魏王为太子的反应,他还把这话学给大臣们听。那时候魏征已经死了,房玄龄因为儿子和魏王接近的原因需要避嫌,只有褚遂良当即反驳:“陛下失言。安有为天下主而杀其爱子,授国晋王乎?”有这样的事儿吗?他并且警告皇上说:“陛下昔以承乾为嗣,负宠爱泰,嫡庶不明,纷纷至今。若立为泰,非别置晋王不可。”
    意思明确异常,皇上如果不想自己身后亲子们自相残杀,还是不立魏王的好,或者还是皇上自己先就把晋王给杀了吧!反正别人也得杀了他。结果皇上一听,哭了,说我不能这么办。
    不久,皇上又一次情绪失控。那是一次群臣朝见之后,他特地将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算是朝中几位非常重要的大臣留了下来,还是商议立太子一事。在几位深受信任的近臣面前,李世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说着说着很激动,甚至要拔刀自杀,几位大臣拼死拼活才算拉住。
    回首往事,皇上喟然长叹:我三子一弟,怎么都做出这样的事情!三子者,承乾、李佑还有李泰,一弟者,李元昌,汉王。
    最后确定立长孙皇后所生的皇九子晋王李治为新太子就是那一次哭完之后确定下来的。据说,犹豫了很长时间,左难右难千难万难的皇上刚一说出“我欲立晋王”的话,长孙无忌马上表态:“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行,就这样,有不同意的我把他杀了!
    皇上那边还担心不知群臣会如何反应,长孙无忌一言九鼎大包大揽:“召问百僚,必无异词”,放心吧,你不管问谁,他们都不会不同意,同时还发誓说:“臣负陛下万死!”我要是对不起笔下,我就死无葬身之地。
    论喜欢程度,他是喜欢魏王的,但他终于没有立魏王,而是立了晋王,他认为晋王最合适,当然是出于国家能长治久安的考虑。他只是没有想到,大权在握被视为忠心耿耿的长孙无忌之所以异常积极地主张拥立晋王,原因在于晋王的懦弱,尽管他和魏王李泰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但两个人性格大不一样,晋王比较胆小怕事,而魏王和他相反。
    正是由于晋王的懦弱,或者按长孙无忌的话叫做“仁孝”。所以尽管魏王李泰也是他的亲外甥,但如果他选择了懦弱的,也就是“仁孝”的晋王,将来当了皇上,他不是才能独揽大权把持朝纲吗? 所以长孙之所以力挺晋王,也是为了他将来当权臣打下伏笔吧。
    折磨了贞观君臣多年的太子问题总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但贞观天子心里依然是不舒服,因为立晋王为太子在他实在只是一种万般无奈之中的无可奈何的选择,那家伙太窝囊,一点也不像自己,想来想去总是不放心,他终于暗中向长孙无忌试探性地提出再次改立太子的想法,这次李世民提出的人选是皇三子吴王李恪。理由是吴王“有文武才”,且“英果类己”。说吴王有文有武,而且有点儿像我自己。
    长孙坚决不同意,理由也很充分:“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由于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李世民无话可说,从此算是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死心塌地的辅导新太子如何当好一个皇帝,成了李世民的经常性工作。
    除了为太子配备了强有力的辅佐班子外,皇上自己也是循循善诱,不错过任何言传身教的机会:见太子吃饭,他会讲农人不易、农时金贵;见太子骑马,他会讲节省民力,才能常有马骑;见太子划船,他又会大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后来李世民更是干脆亲自撰写一篇《帝范》,所谓帝范就是怎么当皇帝,一共十二篇交给太子,为太子如何施政,如何当好皇帝树立了榜样。他写给太子的帝范,也可以说是他的一份政治遗嘱。
    帝王是最难善始善终的职业
    在这份堪称是政治遗嘱的文件中,贞观天子一再告诫儿子要居安思危小心谨慎,原话是:“战战兢兢,若临深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话说得很好也很对,但世上的事情从来都是知易行难,话好说事难做,善始容易善终难。尤其当那个人是高高在上一言九鼎的皇上的时候,就更是这样。
    贞观年间著名的谏臣魏征曾为贞观天子对待谏诤的前后变化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在魏征看来,刚当上皇上时的贞观早期,皇上是怕人不说话,常常是引导别人说,启发别人说;后来不刻意求言了,但别人提意见,说话,他还能和颜悦色地听;到最后,听是听了,但脸上的神色却能吓死谁!
    魏征自己就被这样吓过一次。那是因为有人说皇上为修宫室花费了十车铜,那显然不少了。李世民听说以后,这是谣言,结果查来查去查到魏征头上。皇上怒不可遏,差点就要将魏征给杀了!
    还有一次,皇上要修建飞山宫,事先就放话出来:此宫非修不可,要不修的话,不利于我的身体健康,事关天子龙体安康,谁还敢说什么,又能说什么?!四周鸦雀无声之后,皇上自然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兴土木了。到了贞观末期,形势和前期大相径庭,所谓“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这是《贞观政要》的记载。例如“北阙初建,南宫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创制,非惟构架之劳,颇有功力之费。”这里的翠微、玉华都是皇上另外要修的宫的宫名,另外还有重修前隋仁寿宫并更名九成宫、修建洛阳宫和大明宫,同时多少个行宫,楼堂馆所同时兴建。
    贞观前期营造宫殿时一旦有臣下反对,皇上还能有所克制。后来不要说克制了,甚至别人问一下都不行。那一次宰相房玄龄在路上碰见少府少监(专管营建的部门)窦德素,宰相顺便问了句宫城北门近来营造些什么?也是个闲话吧,结果皇上知道后大发脾气,你管好你衙门的事儿,管我这边什么事儿?
    贞观前期,据说已经“流散者咸归乡里”,也就是百姓都安居乐业的意思,结果到贞观末期,为了逃避徭役负担,人们又开始纷纷逃亡了。
    贞观十六年(642),李世民曾经于当年的正月和七月两次下令:“敕天下括游无藉者,限来年末附毕。”第二道令:“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
    前者是要逃亡的人们限期回籍,以服劳役;后者则是说,为了逃避劳役自残手足的,当时为了逃避劳役,有人把自己的手砍了,有人把脚砍了(当时叫“福手”或“福足”),以后还有这样的,不但劳役照旧,而且要依法治罪。天下不安,百姓都不惜自惭以逃服劳役了。
    皇帝果然是世界上最难拿捏最难把握最难善始善终的职业了。所以好皇上才凤毛麟角可遇难求成了稀世珍品。
    贞观天子就是一个这样的珍品。但就是这样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稀世珍品,也差点重蹈前朝隋炀帝的覆辙,他的幸运只在于天不假年,他要是再多活五年或者十年,不要说别人,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变成个什么样,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故事的。
    贞观天子起意东征,原因是由于当时的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杀掉了国君自立,而且不听唐使劝阻,谋求地区霸权,和大唐边境势力联合,老在边境捣乱,所以李世民要对高丽起兵,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他对自己新立的太子老是不满意,所以他心里还有一个原因,趁自己还活着,为新太子打扫好周边的国际形势,以便让太子更加容易一些?是这个意思?
    所以十数万征辽大军于贞观十八年(644)四月出发。依然是水陆共进,贞观天子也依然是御驾亲征。
    刚开始时都很顺利,唐军攻克了隋炀帝几次未曾攻下来的高丽重镇辽阳。但后来的结果却依然和当年的隋炀帝一样,由于高丽人的顽强防守,安市城久攻不下,打仗时是春天时出发的,结果拖到秋末,严寒来临,还没有打胜,东北那边天冷,路又远,唐军只好退兵,在退兵过程中,好多唐军又冻又饿,死掉了。
    记得大军出发前,一位当年曾随同隋炀帝参加过征辽战役的前隋老臣曾对前来咨询的李世民告诫道:“辽东道远,粮运艰阻,东夷善守城,攻之不可猝下。”意思是说,那边路很远,运粮食很难,而且高丽人特别擅长守城,不可能轻而易举把他们的城攻下来,但贞观天子对此置若罔闻,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李世民一生征战,只有当年讨伐薛举之役首战失利,但后来还是以完胜彻底扳回。这一次当然也不会善罢甘休,他不听劝谏,先是派小部队不断对高丽进行骚扰,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下令四川及其以南诸道赶制战船,为的还是再一次东征伐辽。造船这个事儿的确很苦,让当地蜀人苦不堪言,当年一艘大船值二千二百三十六匹绢,不仅要把木头砍好后从山谷里运出,而且要加工成船,同时工期又催逼甚急,工期内肯定造不成,所以只得请工匠,本来已经没有钱了还要请工匠,又要花钱。所以人们只得卖地卖田、卖儿卖女的请来别人帮忙,贞观天子后期,多少有了点儿隋炀帝末期让老百姓水深火热的势头。民间已经开始有了小规模的星星点点的反抗。
    宰相房玄龄临终前再三恳求皇上放弃这种师出无名徒耗国力的远征,本来你打这仗也没有名分,白白加重百姓的负担,虚耗国家的力量,皇上依然不听劝阻,最后幸亏李世民死了,要不是那两颗要命的同时也是救命的丹丸,谁知道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从第一次伐辽失败后,李世民就一直有病,除了早年的“气疾”外,还有“痈疾”“风疾”等。以往他很少服药,有了病之后他不但开始服大夫开的中草药,而且开始服道士所炼之丹药,国内道士的丹药不见效,又有人推荐了一名来自印度、自称已经活了二百年的有长生之术的方士。
    李世民曾经一再嘲笑,他看不起秦始皇后来祈求神仙,希望长生不死的荒唐,而且他自己还在贞观十年以后说过,“生有七尺之形,寿以百龄为限。含灵禀气,莫不同焉……生必有终,皆不能免”的不无精彩的话,他对生死观可以说是非常通达,非常明确的,有生就有死,生有七尺之形,寿以百龄为限,你能长多高、活多长,都是差不多的,结果几年之后,他自己却也无法免俗,吃道士的丹药死了,李世民以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去世,享年五十二岁。对自己的一生,贞观天子是这样总结的:“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这是李世民把自己的一生总结了一番,我继位以来,可能有些事情做的不好,有这样的不好、那样的不好,但是,怎么怎么怎么样……
    李世民最后的结论,知道自己不是尽善尽美,作为一个皇上,知道自己不是尽善尽美,在咽气之前自己对自己做出这番评价,也算是难能可贵啦!
    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对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坏和最好的皇上做了这么一番对比讲解,原因就在于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国富民强长治久安都是我们所有人的向往,我们不愿意光凭撞大运般的撞上什么皇帝就过什么样的日子,我们希望的是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有坚实的制度作保证的、永不凋零无法逆转的盛世盛景,这可以说是我们所有人的理想!
    学以致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⑵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⑴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⑵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⑶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1.2唐太宗_大相径庭两个榜样的造型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4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