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口算引入出示,探究新知,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课堂测评,归纳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理解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0+562=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关于0的运算,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但是还没有综合探讨关于0的运算。学生可能对于关于0的除法的解释会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在探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探讨研究。生1: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有9个苹果,平均分给0个学生,这样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