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它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材料二: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材料三:
民法典其体系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民法典的出台将会给民事检察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冯小光:民法典颁布以后的溢出效应,必然对行政机关、司法权产生影响。首先,民事审判和民事检察适用的最核心实体法律是民法典。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长期以来,如何规制民事法官和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司法改革的课题,民法典在这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
王利明:民法典是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基本的裁判依据,将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对话、讨论的平台就是民法典,而不是各说各话。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
王轶: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实力相当的,监督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疫情期间,我写了篇文章,主要讨论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着重从民法的角度分析,行政许可应该做什么样的类型区分,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的效力判断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发现,相关司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摘编自龚云飞、关仕新《王利明、王轶、冯小光“三人谈”》)
1.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吸收了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和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
民事法律规范。
B.民法典激励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与其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C.民法典注重以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惩恶扬善,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D.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
2.综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至今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强盛。
B.只有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能让民法典真正保护人们的权益。
C.激励社会主体自己解决问题,激活社会能量,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
D.民法典仍然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
3.下列说法中,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张某与李某因房屋租赁引发纠纷,在审理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将民法典作为统一的法律依据。
B.法院根据民法典对张某高楼坠物致伤案做出判决,张某因法官没有使用自由裁量权而认可判决结果。
C.赵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物权等条款。
D.刘某与钱某因共建厂房产权产生纠纷,法院依据行政法判决产权归刘某,钱某不服又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 = 2 \* ROMAN \* MERGEFORMAT 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蝼 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他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撸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和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她想或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痛苦”与 “极舒服”这对
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私伟大的父爱。
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
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
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
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
D.“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这里却说上帝“宽
容”,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来说更痛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
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
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C.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
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D.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
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
8.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筒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偶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壹、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丁内艰,起复。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废朝,赠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辞,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弈棋。笔法道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宋湜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
后阵/
B.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
后阵/
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
后阵/
D.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
后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指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穿官服。后喻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B.金紫,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时期的官服和佩饰,因此也用金紫来指代贵官。
C.丁内艰,也称作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D.赠,指朝廷给去世的官员或官员去世的父祖追封官爵,此指为宋湜追封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湜富有才华。他幼时机敏聪慧,写文章下笔成文,辞句华美,受到叔父的赞许和宋
准的推荐。
B.宋湜深爱重用。他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仕途顺利,一路升迁,真宗皇帝因他去世而
暂停朝事。
C.宋湜人品贵重。他宽容含蓄,喜欢引荐年轻人,能急人所难,士子们都敬慕他,把他
当作宗师。
D.宋湜多才多艺。他通晓音律,擅长下棋,书法道劲且娟秀,人们喜爱他的书帖,纷纷
传播效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4分)
(2)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4分)
14.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3分)
(二)古诗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题于越亭① 张 祜
扁舟亭下驻烟波,十五年游重此过。
洲觜②露沙人渡浅,树稍藏竹鸟啼多。
山衔落照欹红盖,水蹙斜文卷绿罗③。
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
[注]①于越亭原为唐元晦所建,游人多喜登临之处。②洲嘴:水渚,水洲边的小块陆地。③绿罗:绿色的绫罗绸缎。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写诗人行止,一个“重”字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
B.沙洲水浅,鸣鸟藏林,一少一多、一显一隐勾勒出别具情味的空寂景象。
C.时至中秋,诗人独在异乡,羁绊客旅,不由得泛起令人断肠的静夜之思。
D.这首诗题咏胜迹,首尾两联侧重叙事,二三联描写眼前景象,布局妥帖。
16.颈联中的“衔”“蹙”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请对其加以鉴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得到完整体现的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屈原文章文平意
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① 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嵌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里,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又记得小阳台上的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 ② ,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反问、设问 B.反复、比拟、夸张
C.反复、比喻、反问 D.比喻、夸张、设问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候我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到草地上独自坐着,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现实而紧迫的挑战。②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③提高国际抗疫合作力度,④捍卫全球公共卫生体系,⑤共同打赢全球抗疫阻击战。⑥要以开启“行动十年”计划作为契机,⑦聚焦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挑战,⑧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本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⑨最大程度凝聚减贫合力,建设共同繁荣、远离贫困的美好世界。
22.阅读下面新闻语段,概括此次发射任务的特点及意义,不超过60字。(5分)
9月15日9时23分,在黄海海域,长征十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03-1
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此次任务的火箭是直接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完成火箭总装测试和星箭对
接后,用船从港口运输至黄海预定海域实施发射,减少了分解和总装次数以及长距离铁路运输环节,
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此次发射任务优化了海上发射技术流程,一次性将9颗“吉林一
号”高分03组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完成了同一个轨道面的部署,提升了海上发射技术的安全性和
可靠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
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
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
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
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抚顺市四方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抚顺市四方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综合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抚顺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辽宁省抚顺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文件包含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