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案4 必修三(二)、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寡人之于国也》
展开
这是一份学案4 必修三(二)、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寡人之于国也》,共6页。
[学案目标] 1.对这三篇、尤其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两个高考重点涉及篇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全面梳理、重点掌握。2.重点掌握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特点。
(一)基础整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于是相如前进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答案 C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引eq \b\lc\{\rc\ (\a\vs4\al\c1(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引觞满酌:拿,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
②负eq \b\lc\{\rc\ (\a\vs4\al\c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让……承担,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倚仗,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
③谢eq \b\lc\{\rc\ (\a\vs4\al\c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道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幸eq \b\lc\{\rc\ (\a\vs4\al\c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幸,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亏,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幸勿为过:希望))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且庸人尚羞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eq \b\lc\{\rc\ (\a\vs4\al\c1(卒廷见相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C.eq \b\lc\{\rc\ (\a\vs4\al\c1(左右欲刃相如,臣活之))
D.eq \b\lc\{\rc\ (\a\vs4\al\c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毕礼而归之))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D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 D
解析 D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各句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答案 D
解析 D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与例句均为介词宾语后置句。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衡量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要点:均,之,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抄小路已到赵国了。(要点:诚,负,间,被动句)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举起所佩玉玦多次给项王示意。(要点:数,目,示)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做却不能称王,是从未有过这种情况的。
(二)文常积累
1.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作斋戒。
2.召有司案图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3.臣请就汤镬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4.拜为上卿
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5.为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交,交情,友谊。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不同。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6.沛公欲王关中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7.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这里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8.季父、亚父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姐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9.毋内诸侯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0.项王、项伯东向坐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的座次最尊,张良的座次最卑。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侍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2.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秦汉时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13.谨庠序之教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1.名词作状语有什么规律、特点?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何共同规律、特点?
①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③间至赵矣:抄小路
④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⑤(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⑦(樊哙)头发上指:向上
上述词的活用属名词作状语。它的活用有一个特点:该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谓之间的名词一般都作状语。如“天高地迥”,这是主谓关系。而“人皆得以隶使之”,该句主谓关系为“人使之”,而“隶”(奴隶)这个名词处在其中,只能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不构成主谓关系)=状语+动词或形容词
演练体悟 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名词,并解释其义,体会其活用规律。
①草行露宿:草,在草中;露,在露天中
②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像犬马一样
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
⑦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向北;西,向西
⑧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响声一样
2.名词用作动词有什么规律、特点?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何共同规律?
①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安置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穿;怀揣
③左右欲刃相如:杀
④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⑤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⑥刑人如恐不胜:对……施刑
⑦臣乃敢上璧:献上
⑧道芷阳间行:取道
⑨君子不齿:值得说起
⑩沛公军霸上:驻军
⑪去今之墓而葬焉:筑墓
⑫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性强,但情况较复杂:
a.副词后名词活用,因为副词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上面④⑨⑫。
b.名词+名词(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如上面①②⑥⑦⑧⑩。
c.能愿动词(欲、得)后名词活用,如上面③⑤。
d.名词+而+动词(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词+而+名词(不构成动宾关系),该名词用作动词,如上面⑪。
演练体悟 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名词,并解释其义,说出其活用特点。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跑出十步,能愿动词后名词活用
②缇骑按剑而前:前,走上前,名词+而+动词,名词用作动词
③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词+名词,组成动宾关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用棺材收殓,“之”前名词用作动词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能愿动词后名词活用
⑥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笼,用笼子装,名词+名词,前一个名词活用
⑦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发,动词+而+名词,名词用作动词
⑧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官,使……做官,副词后名词活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亚父南向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eq \b\lc\{\rc\ (\a\vs4\al\c1(东犬西吠,西望夏口))
C.eq \b\lc\{\rc\ (\a\vs4\al\c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eq \b\lc\{\rc\ (\a\vs4\al\c1(臣乃敢上璧,怒发上冲冠))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C项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D项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全都活用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赵王遂行,相如从))
B.eq \b\lc\{\rc\ (\a\vs4\al\c1(吾当王关中,请指示王))
C.eq \b\lc\{\rc\ (\a\vs4\al\c1(大王必欲急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eq \b\lc\{\rc\ (\a\vs4\al\c1(东犬西吠,顺流而东也))
答案 C
解析 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前“从”使动用法。B项前“王”名词用作动词。D项后“东”名词用作动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您替我请他进来,我必得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要点:为,替、给;兄,名词作状语)
②季布(人名)名所以益闻(出名)者,曹丘(人名)扬之也。
译文:季布的名声更加显扬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要点:“所以……者,……也”句式的翻译)
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选自《国语·鲁语上》)
①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译文: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做国相。衣:穿。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②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人们都认为您是一个吝啬的人,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吧?(华:使……光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③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做国相。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有规律可循,只要多做练习巩固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译法。
名词作状语一般译作:
①像……一样(表状态);②在……,向(表时间、处所);③用……(表凭借);④每日(月),一天天地(时间副词)。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要用这个名词加上一个动词来译。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宜译作“使眼色”,不能译为“示意”“暗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课文,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集中学习1—13节,布置作业,集中学习17—21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单元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学习“完璧归赵”部分,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