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18页精品】苏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18页精品】苏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01
    【118页精品】苏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02
    【118页精品】苏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03
    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18页精品】苏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本册综合表格教案,共1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题说说口算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例题,“试一试”,第2页“想想做做”
    单元
    1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s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2、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例题图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笔算:
    48÷4= 65÷6= 93÷3=
    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学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2、学习口算方法
    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3、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完成。

    4、学习笔算方法
    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练习:80÷40


    5、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

    6、练习85÷40,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学生回答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换批改,说说笔算过程

    说说笔算过程
    想想做做
    1、估算下面各题:
    80÷40 160÷80 200÷50
    210÷70 270÷90

    2、“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

    3、“想想做做”第6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问:73个一元就是多少元?
    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

    说说计算方法


    让学生说说怎想的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题,“试一试”,第4页“想想做做”
    单元
    1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2、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对口令答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

    2、提问:420÷30得多少,能估计一下商是多
    少吗?

    学生列式


    学生回答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出结果



    2、笔算出结果
    ⑴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⑵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为什
    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30怎么来的?…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
    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4、新课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方法
    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第1题
    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除数一样,
    但商不同?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找出错误,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3、“想想做做”第4题。
    ⑴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
    ⑵引导学生观察左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重点体会长方形面积一定,长发生变化那么
    宽也发生变化)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版演。选择
    其中两题说一说
    计算过程







    学生自主表达不必强求一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练习一
    单元
    1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随堂作业本、草稿纸、小黑板、多媒体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一的第一题
    ⑴练习第一组
    ⑵练习第二组

    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两位除以一位数,可以先用几十除以几,再用几或十几除以几,算出得数

    2、口算下面各题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3、笔算练习一的第2题

    ⑴出示第2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你是怎么估计的?)

    ⑶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⑷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4、指导完成第4题

    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式?

    5、完成口算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学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提高练习
    练习一第六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
    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
    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发现规律


    思考题
    1、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

    每四人一组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组内交换意见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2
    单元
    1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难点: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例题图、小黑板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2、口答
    42≈( ) 31≈( )69≈( )75≈( )
    学生回答

    教学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2、笔算192÷32。
    ⑴提问:是不是6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
    式来算一算

    ⑵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3、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⑵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4、联系所学的两道题,我们是怎样试商的?认识通常我们可以把除数“四舍五入”来试商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先小讨论,再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总结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3、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8题
    单元
    1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练习和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3题。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
    不同?提问:计算下面一行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板书答案
    2、44÷4 90×60 16×6
    270÷60 15×4 46÷2
    95÷5 180÷30
    学生独立完成要
    求一组一组对比
    着做并指名回答

    笔算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指名读题,提醒学生要验算。)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小黑板出示题目,教师板书。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交流)
    ⑶说说每题是怎样估算(试商)的。
    指出:估计需要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
    数来相乘。
    (完成第3题口算;口算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
    怎样口算的.要注意什么?
    练习第4题:学生独立连线,引导学生交流是
    怎样想的。)

    2、练习二第5题,第6题。
    ⑴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
    ⑵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
    ⑶统计正确率,帮助有错同学分析错误原因,
    并订正。
    ⑷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第5题要注意对比,进一步明确怎样试商。
    第6题让学生体会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
    位,前两位不够除再看前三位。)

    3、做练习二第7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⑷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
    学生说出: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
    数也就越多。
    (要想解决第二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解决第一个
    问题,否则整题都会错的。)


    4、练习二第8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这题先要求什么?)
    ⑵布置作业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题,第9页“想想做做”
    单元
    1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3、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课件、三角尺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选择有代表性的孩子作业用投影仪展示)
    70÷9 69÷20 520÷60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

    2、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3 30×( )<158
    40×( )<250 20×( )<98
    (小结:只要想大数里最多有多少个小数)
    大家在自己随堂作业本上练习

    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2、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算式?

    ⑵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学生独立尝试,教师查看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
    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⑶师归纳概括
    初商大了,被除数就不够减,必须把初商调小




    学生回答问题







    独立尝试







    生答:商大了,应该取8


    学生总结尝试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

    4、“想想做做”第4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⑵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
    ⑶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学生找出错误
    指名说说调商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题,第10页“想想做做”1~4
    单元
    1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竖式计算
    ⑴91÷20 326÷50 280÷30
    ⑵96÷32 326÷53 200÷4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计算


    注意把除数看做四舍后的整十数

    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2、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例式?

    ⑵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
    ②独立尝试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进行全班核对
    再提问:商6对吗?为什么?
    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余数比除数小。
    (初商偏小了,必须调大,初步理解计算时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就可能偏小,然后让学生完成计算。)

    ⑶归纳概括

    ⑷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读题目找出相关数据并列式





    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



    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
    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注意学生的回答表述:想被除数最多里面有几个几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让学生谈谈怎样减少这样的恶错误)

    3、“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全班核对,订正。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自己独立解决第4题,全班交流。

    学生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调商过程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12页练习三的第1~6、9题
    单元
    1
    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2、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3、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准备:练习挂图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出示练习三第六题。
    (要求竖着计算)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口算并说说方法

    笔算
    1、练习三第3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2、练习三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

    ⑶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的准不准。

    ⑷全班交流、订正。

    ⑸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一定要竖着练习,比较每组的试商、调商的过程)

    学生读题目





    学生回答计算过程及方法


    学生读题目


    组内同学讨论


    学生练习




    学生介绍计算经验

    解决问题
    1、练习三第5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几倍,应先求什么?

    ⑶指名板演。

    ⑷集体交流。

    2、练习三第9题。

    ⑴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⑵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⑶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⑷全班交流并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目


    生答先求鸡的总数

    学生板演



    学生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互相交流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12页练习三的第7、8、10、11、12、13、14题,思考题
    单元
    1
    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准备:练习挂图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出示练习三第10题。
    2、指名口算。
    (先在书上计时计算,再交流)
    3、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默算


    说说计算方法

    笔算

    1、练习三第7题。
    ⑴先指名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⑵让学生独立计算。

    ⑶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8题。
    ⑴出示第一行的三题:
    612÷18 608÷32 224÷56
    (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⑵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⑶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⑷集体订正。

    ⑸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些了吗?为什么?(如何调商?)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估算



    小组交流


    学生板演




    解决问题
    1、练习三第12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集体交流。

    2、练习三第13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14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

    ⑶请同学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






    比较不同的地方
    思考题

    1、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72=( )
    ( )÷27=26……18

    2、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学生尝试



    学生独立计算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复习第1~5题
    单元
    1
    第 10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准备:练习挂图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出示复习题第1题

    2、说说口算的方法
    (比较每一组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分组口算

    笔算
    1、复习题第2题
    ⑴出示第一组:147÷20
    147÷21
    147÷29

    ⑵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⑶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⑷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调商”?

    2、复习题的第3题。
    ⑴指名读题。

    ⑵刚刚我们回忆了用三位数去除两位数的除法的过程,讲了试商和调商的方法,接下来练习第三题。(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学生回答

    学生板演


    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解决问题
    复习题第5题
    ⑴指名读题。

    ⑵指名汇报。

    ⑶本题解答如下:

    因为: 168÷24=7(棵)
    224÷28=8(棵)
    162÷27=6(棵)
    所以二班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4页6、7、8、9、10题及思考题
    单元
    1
    第 11 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练习挂图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计算练习
    1、复习的第6题。
    ⑴在3至4分钟内,学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针对有错的题目说说计算方法。

    ⑶统计全班有错的几人,分别错几题。(说说错在哪里)

    ⑷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2、复习第7题。
    ⑴出示第7题,指名读要求。

    ⑵请同学们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⑶同学们分别笔算,并指名板演。

    ⑷将算出的商与估计的商对比,说说试商、调商的方法。
    (谈谈自己如何能快速准确地调商?)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自查错误

    谈谈发现


    生读要求

    说说思考过程

    学生计算并说说试商过程




    解决问题
    1、复习的第8题。
    ⑴出示题目,说明题意。
    (明确题目中隐藏的条件:即四个季度是12个月,使学生体会审题的重要。)

    ⑵辅导个别学生完成这题要先求出四个季度一共要用去多少电。

    ⑶全班交流,交流时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2、复习第10题。
    ⑴指名读题。

    ⑵出示第1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每千克什锦糖的售价,就是三种糖售价的平均数。

    ⑶分小组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⑷全班组织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




    生读题目

    思考每千克含义



    集体交流
    思考题
    指名读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注意:右边一题答案不惟一)

    左题的答案:被除数是506,除数是23,商是22;
    右边一题,如果除数是24,被除数就是360,商是15。如果除数是34,被除数就是510,商是15。

    读题独立思考并交流
    你知道吗
    教师结合实例讲解

    学生自学

    集体交流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16、17页例1例2想一想、想想做做1-3
    单元
    2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并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木条做的角、直尺、教学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认识射线
    和直线
    1、出示一条线段。
    提问:线段应该怎样画?要注意什么?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征?
    (板书线段,注意端点突出,让学生边观察边回忆线段的相关知识)

    2、认识射线。
    出示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了解射线。
    说明: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类似......的图形,叫射线。
    (板书师范将线段一段无限延长,先去掉一个端点,在对齐原来的线段所在的直线延长)
    画一条射线:先画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射线是怎样得到的?它的长度可以确定吗?说明了射线是有限长还是无限长?
    (板书:无限长)
    射线和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教师示范用直尺画射线:先点一个端点,再沿着直尺的一边画射线。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射线。
    (注意辨别学生发言的正确性。)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直线。
    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有哪些特点?
    (补充板书: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
    提问:怎样画一条直线?

    4、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关系。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谁来说一说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
    图形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都是
    直的
    2个端点
    有限长
      射线
    1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5、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6、(1)出示一个点,你可以画出直线吗?可以画几条?
    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出示两个点,你能画出直线吗?可以画几条?
    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7、完成想一想
    (1)哪条最短?
    (2)集体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8、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学生观察


    回忆回答线段相关知识
















    学生跟着学习画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试画



    学生尝试总结回答问题







    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举例


    学生观察图并小组交流




    认识角
    1、导入:(出示角的图形)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名称是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2、认识角及其名称。
    (1)演示:老师先点一点,然后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
    (注意板书的顺序)
    想一想:角是怎样组成的图形?
    (2)从角的组成过程看,画角时应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示范画角。
    (3)画出不同方向的角。
    (4)介绍角各部分名称。
    (5)提问: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能画多长?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6)为了方便书写,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角,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学生写五个并举例写成“∠1”,读作“角一”。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数一数图上有几个角。

    学生回忆旧知




    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练习画角









    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18-19页:例1,例2,想想做做1~3
    单元
    2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使学生熟练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量角器、三角尺、活动角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出示3个角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使它和第二个角相同,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哪个角大?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3)把第二个角和第三个角比较。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多大吗?
    (思考:这样的导入似乎有点费时了,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出示活动角,提问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说明:角是有大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那么角的大小可以怎样计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3、要想知道角到底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回忆旧知




    动笔操作

    尝试比较角大小















    教学新课
    认识量角器。
    1、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汇报。
    (1)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
    (组织学生观察1度角的大小。)
    “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 °”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2)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3)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
    (4)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20°、90°、135°、180°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再从左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

    3、用量角器量角。
    (1)看课本第19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师作具体指导。
    (3)指出,在量角时,什么情况下读内圈刻度,什么情况下读外圈刻度。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点什么?
    (先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线是多少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仔细观察





    找出所需角度









    学生尝试总结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量角
    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第1题,请同学们用量角器在书上量一量。
    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们量好后,交流结果填在括号里。
    (2)说说每块三角尺上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说明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1)先估计一下,这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
    (2)动手量一量。(得出三个角一样大。)
    (3)说说自己的发现,师总结
    (角的大小是由两条边叉开的程度决定的,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这三个角两条边所画的长短不同,但它们叉开的程度一样,所以它们的度数相同,三个角大小一样。)

    动手操作




    小组内交流

    学生回答



    实际操作
    学生举手回答




    课堂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在量一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21想想做做4-9思考题,你知道吗?
    单元
    2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使学生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使学生掌握位置变式角的度量
    教学准备:量角器、教学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工具是什么?量角器中心一点叫什么?它有几圈刻度?

    2、怎样量角?

    3、量出下列每个角的度数。

    学生举手回答


    谈量角步骤



    动手操作量角度

    指导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看书上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每个角是多少度?
    (3)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4)提问:仔细观察这几个角?它们的位置一样吗?不同位置的角,我们应该怎样来量?

    2、 “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照着图示模仿着量出书上这几个角的度数。
    (3)指名回答,并分别说说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刻度。
    (4)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量角器?

    3、 “想想做做”第6题。
    (1)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不是正确?
    (2)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3)请用正确的方法再量一次,强调“两重合,一看数”。

    4、“想想做做”第7题。
    (1)指名读题,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请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标出的每个角的度数。
    (3)集体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1)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2)你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说一说?
    (3)请同学们量一量图中每个角的度数。
    (4)指名口答
    (5)看看自己量的角的度数,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6、“想想做做”第9题。
    (1)出示队旗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2)请同学们在小组时估计一下图中的三个角各有多少度?并把估计的结果填在书上表格里。
    (3)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看看跟你估计的结果相差多少。
    (比较自己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结果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促进误差较大的学生对估计进行调整,发展空间观念,提高估计角的大小的技能。)

    学生读题目


    回答问题





    动手量角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判断方法是否正确



    举手回答
    动手操作





    指名认图形

    学生口答






    估算填表格






    思考题和
    你知道吗

    1、自己先按要求画一画,再数一数,然后将自己的结果填在书上。

    2、看表格,找一找规律?

    阅读“你知道吗”?
    (因为风筝的线长度相等,因此离地面的角
    度越大,风筝就放的越高,所以只要量出线与
    地面所形成的夹角的度数,就能做出判断。)
    动手实践


    寻找规律


    学生自主阅读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想想做做第1-2题
    单元
    2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的
    角;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量角器、钟面、圆形纸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请同学们说一说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2、任意画一个角。(注意学生的画法,及时交流反馈)

    3、我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角也可以按照大小分类,到底可以分成哪几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学生举手概括


    动手画角



    教学新课


























    (一)教学角的分类。
    1、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活动角。
    2、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了角可分为:直角、锐角和钝角。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活动角做出我们认识的这些角。
    3、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角的样子画在本上。
    4、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角呢?
    (我们以前学习过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现在你可以用今天的知识解释吗?)
    5、转动活动角成一条直线。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预想:学生可能会认为不是角,可以组织学生自由辩论,正好在争论中理解知识)
    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告诉学生这样的角叫平角。
    启发思考:一个平角是多少度?想一想,一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呢?为什么?
    6、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重合。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提问: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可以得出1周角=2平角=4直角)
    7、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你能按照大小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吗?
    8、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大家先说说每个角的名称,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二)教学角的画法
    1、我们已经知道角的分类,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2、请同学们尝试画一个60度的角,师小结画法并演示
    ①画一条射线
    ②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对准60○的刻度线点一点
    ③从射线的端点起,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射线。
    ④检验所画的角。



    动手操作

    画角


    尝试归纳



    思考拉成直线形状还是角吗

    小组辩论



    举一反三转一周后还是角




    尝试总结

    练习题目



    学生同桌讨论并反馈交流

    动笔画60度角



    学习画角的方法

    练习
    1、试一试:
    (1)指名上台演示画角的过程。
    (2)画好后,同桌交换检查。
    2、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再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

    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出书上的角


    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角按照大小可以怎么分?
    3、怎样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课本P24-27页
    单元
    2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中线之间的关系;角的分类。 更熟练地掌握有关画角和量角的方法
    2、在一些具体动手操作活动中,灵活掌握有关角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中线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圆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量角器、可以转动时针的钟面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角的分类
    1、完成P24第5题:分一分、填一填
    填完后,交流结果,并追问:这里有几个光杆司令,是什么?
    指出: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只有一种情况,比如89度就变成了一个锐角,而91度又变成了一个钝角。所以它们三种情况都只有一个。
    (追问:为什么我们以前学习的直角都一样大?除了直角都是同样大,还有什么角也是这样的?)

    2、折纸认识三类角之间的关系
    (1)第24页第3题
    教师示范,学生回答问题
    (2)第26页第5题
    a) 课件演示折纸的过程,学生模仿
    (老师亲自动手折纸示范,这样会更好,更亲切,也会体会学生折纸的步骤,及时给予知道。)
    b)填写∠1、∠2、∠3度数的填写
    c)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填空












    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





    钟面上有
    关角的知

    1、出示一个钟面,想:分针转一圈,该角是一个什么角?多少度?
    观察整个钟面,上面的12个数字其实也就是把360度平均分成了12份,那每一大格对应的角都是30度。
    2、完成P24第4题
    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各组成了什么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也组成直角?
    (课题研究:可以结合我个人申报的课题《小学数学科堂教学中体态语言运用的研究》让学生用手臂来表示3时 和9时,借助自己的体态语言来理解和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研究)
    3、完成P25第4题
    下面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多少分?形成的角各是什么角?分别是多少度?
    (1)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几分?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度数。(先铺垫 :前面学习的钟面12个数字其实也就是把360度平均分成了12份,那每一大格对应的角都是30度。 一大格里有5小格,是把30度平均分成了5份,所以从12起分针转动1小格是6度)
    (2)教师小结: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分,形成直角;转动30分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形成周角。
    (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用手臂来表示分针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来理解此时的角是锐角,转动到30分,形成 的角是直角,转动30分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形成周角这个环节。)


    学生计算360度分成12份,一份是30度



    学生说出不同的判断方法






    学生汇报


    学生计算一小格是多少度









    画角
    1、三角尺画角
    (1)指一指三角尺上的各角的度数。
    (2)说明有些特殊度数的角能用三角尺直接划出来。
    (但是在实际画角操作中要注意尺子边缘的厚度会影响画角的准确性,注意紧贴尺子角的所画的角的顶端不能是原的而应当是尖尖的。)
    (3)让学生用三角尺画出30度、45度和90度的角。注意规范。
    2、用量角器画角
    (1)说一说用量角器画角怎样画?
    (2)学生练习想想做做第7题。
    (3)相互检查。

    动手操作画角







    学生练习用量角器画角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27练习四1-10,思考题,你知道吗?
    单元
    2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量角器、直尺、三角板、正方形纸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直线
    射线线段

    1、请同学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指导在作业本上书写的要求,线段可以齐线,在格子里面表明数据)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和直线?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补充判断:(1)一条射线长9厘米
    (2)一条直线比射线长17米

    2、练习四第1题。
    (1)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指名汇报。
    (3)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练习四第2题。
    师小结
    学生动手操作



    指名回答


    学生判断这样的说法对不对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尝试总结

    学生试着练习。

    复习角的
    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课题研究:可以边说边用手势演示,最好做对比试验的研究,即分别在四(3)四(4)班采取不一样的教课,一个班这个环节用体态语言的手势演示,另一个班不用,对比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
    4、练习四第6题。
    (1)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2)完成角1、角2、角3度数的填写。
    (3)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5、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习四第7题,量出下面的角各是多少度?
    6、练习四第8题,先把方位图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再量出北和西北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 ?(复习提问:以前学过哪些方向?边说边在教室里指指。)
    问:如果不量,你能算出该角的度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任意找两个方向,说说它们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四第9题。
    8、练习四第10题。
    (1)说明题意,请同学们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注意拼时要准确到位,角和角对齐,边和边重合。)
    (2)组织交流。

    学生回答问题

    举手回答

    集体回答
    指名回答






    动手操作
    填写练习



    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不量如何算出各个角度





    学生小组操作


    交流
    思考题
    学生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交流汇报,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独立思考
    你知道吗
    学习“你知道吗”?
    (交流自学的结果)
    学生自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28-29页:怎样滚得远,你知道吗?
    单元
    2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验活动,进行收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平滑的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量角器,实验报告单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说说这两幅图的意思。
    师讲解:这里利用木板斜坡和山的斜坡来运东西,即省钱又省力。
    2、提问:你能举一些像上面的例子吗?
    3、师:是的,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斜坡来达到省力的目的,你知道斜坡和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远一些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怎样滚得远 
      说到“滚”,你想到了什么?(圆柱形物体) 书上要求我们利用木板搭建一个一定角度的斜坡,然后用圆柱形物体在一定高度滚下来。
    想一想:在这个滚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滚的距离?
    (圆柱形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
    (预想:学生如果回答有困难,老师可以演示,挑选对比明显的物体来作演示,例如滚动透明胶带,和滚动铁棒)
    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同一组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如:在同一块地面上用同一个圆柱形物体,从同一个高度来进行。
    (讨论如何做到试验时候保持在同一个高度来进行)
    学生举手欲回答



    个别举例








    学生猜测交流



    根据演示猜测








    师生合作
    示范实验
    方法
    1、请两名学生与老师合作,演示给学生看。板书步骤方法:
    2、汇报交流:谁来汇报你的收获?结合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认识:
    (1)搭一搭:用30-50厘米的木板搭出一个与地面成30度的斜坡  
    (2)滚一滚:圆形物体在轻轻放在斜坡顶上,让它自动往下滑落
    (注意是轻轻放,让物体自动下滑)
    (3)量一量:从木板底部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注意是从木板底部开始测量)
    3、填写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4、是不是每次滚动的长度都一样长?对,略有不同(想想这是为什么)
    5、所以,我们要求三次平均数,使结论更可靠。
    学生与老师合作其他人观看


    指名汇报









    学生填写表格





    分组实验
    探索交流
    1、学生每8人一组,按刚才师生合作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边实验边填写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
    (1)木板与地面的角度:30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2)木板与地面的角度:45度实验表格同上
    (3)木板与地面的角度:60度实验表格同上
    2、谈话:我们做了三次实验,斜面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45、60度,比较一下平均数,在哪种斜面中物体滚动得最远?(让学生初步得出试验的结果)
    3、那么,能不能断定夹角成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应该怎样做实验来探讨结果呢?
    (1)小组讨论,形成方案
    (2)继续实验,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角度介于30-45度之间, (老师要巡视学生的斜面度数的正确性)
    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角度介于45-60度之间,
    (3)比较能得出结论吗?不能,课后可以继续实验,或者请教中学物理老师。
    4、对学生进行搞科学实验不能怕麻烦的教育。
    师生继续合作







    继续操作实验








    探讨结果




    学生可以课后继续实验
    阅读你知
    道吗
    1、学生独立阅读
    2、交流: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27页练习四1-10,思考题你知道吗?
    单元
    2
    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量角器、直尺、三角板、正方形纸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1、请同学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和直线?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补充判断:(1)一条射线长9厘米
    (2)一条直线比射线长17米
    2、练习四第1题。
    (1)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指名汇报。
    (3)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练习四第2题。
    师小结。

    动笔画图

    举手回答






    回忆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试着练习


    复习
    复习角的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4、练习四第6题。
    (1)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2)完成角1、角2、角3度数的填写。
    (3)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5、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习四第7题,量出下面的角各是多少度?
    6、练习四第8题,先把方位图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再量出北和西北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 ?(复习提问:以前学过哪些方向?边说边在教室里指指。)
    问:如果不量,你能算出该角的度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任意找两个方向,说说它们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四第9题。
    8、练习四第10题。
    (1)说明题意,请同学们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2)组织交流。

    举例说明角的分类

    回答各个角的概念




    动手折纸操作

    回忆量角步骤




    先标上方位图


    量量每两个方向或任意两个方向的夹角


    回忆画角的方法
    并做题目

    学生小组活动

    思考题
    学生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交流汇报,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

    交流结果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你知道吗?
    单元
    2
    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验活动,进行收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平滑的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量角器,实验报告单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说说这两幅图的意思。
    2、提问:你能举一些像上面的例子吗?
    3、师:是的,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斜坡来达到省力的目的,你知道斜坡和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远一些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怎样滚得远 
      说到“滚”,你想到了什么?(圆柱形物体) 书上要求我们利用木板搭建一个一定角度的斜坡,然后用圆柱形物体在一定高度滚下来。
    想一想:在这个滚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滚的距离?
    (圆柱形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
    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同一组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如:在同一块地面上用同一个圆柱形物体,从同一个高度来进行。
    (讨论如何做到试验时候保持在同一个高度来进行)
    学生举手回答

    举例说明







    探讨有哪些因素影响滚得距离









    师生合作、示范方法
    1、 请两名学生与老师合作,演示给学生看。板书步骤方法:
    2、汇报交流:谁来汇报你的收获?结合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认识:

    (1)搭一搭:用30-50厘米的木板搭出一个与地面成30度的斜坡  

    (2)滚一滚:圆形物体在轻轻放在斜坡顶上,让它自动往下滑落
    (注意是轻轻放,让物体自动下滑)

    (3)量一量:从木板底部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3、填写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4、是不是每次滚动的长度都一样长?  对,略有不同。
    5、所以,我们要求三次平均数,使结论更可靠。
    师生合作演示
















    学生总结并填写下列表格





    分组实验、探索交流
    1、学生每8人一组,按刚才师生合作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边实验边填写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
    (1)木板与地面的角度:30度
    (2)木板与地面的角度:45度实验表格同上
    (3)木板与地面的角度:60度实验表格同上

    2、谈话:我们做了三次实验,斜面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45、60度,比较一下平均数,在哪种斜面中物体滚动得最远?

    3、那么,能不能断定夹角成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应该怎样做实验来探讨结果呢?
    (1)小组讨论,形成方案
    (2)继续实验,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角度介于30-45度之间,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角度介于45-60度之间。
    (3)比较能得出结论吗?不能,课后可以继续实验,或者请教中学物理老师。

    4、对学生进行搞科学实验不能怕麻烦的教育。


    师生合作实验











    探讨总结





    你知道吗
    阅读“你知道吗”
    1、学生独立阅读
    2、交流: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
    单元
    3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
    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
    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2、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在本子上列式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

    2、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3、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打开书第30页,让学生在书上用尺画下来再齐声读一遍。)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审题发现信息

    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尝试列综合算式



    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





    先算乘除


    尝试总结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
    (学生可以先观察比较上下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也是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策略)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计算


    动笔列式





    学生自查符号运算有没有出错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32~33页
    单元
    3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引导学生归纳
    出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理解运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则
    教学准备:例题图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口答列式。
    ①32与18的和是多少?
    ②32减去18的差是多少?
    ③42除以8,商是多少?

    2、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3 70-20×3 46-28+4
    提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先算乘除法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图:提问,文具店里卖了哪几种文具用品?这些商品的标价分别是多少?
    ②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从营业员的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③你能帮小红算一算她所要花的钱吗?
    ④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提问: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⑤提问:在这题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我们是先算什么的?
    (先算的部分用红笔画横线)

    2、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列综合算式计算一盒水彩笔比一枝钢笔贵多少元?
    “求一盒水彩笔比一枝钢笔贵多少元就是求什么?要用什么方法?”
    ②、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算一算。
    提问:算式中的18、80、10分别表示什么?这道算式你是先算什么的?为什么?
    ③、提问:在这道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你们是先算什么的?
    (提问:这题只有这一种列式吗?)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提取信息



    尝试列式


    先算的划线



    指名读一读





    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这组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⑴、同学们独立完成。
    ⑵、分别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提问:为什么91÷13×11的运算顺序与前2题不太一样?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同学们估计每组算式中哪道题的得数大一些。
    ⑵、同学们分组计算,与自己的估算结果比比。
    同学们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

    回答问题

    分组进行计算



    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想想做做”第1~5题
    单元
    3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讲座和交流,使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让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例题图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口答:下列算式先算什么,再口算出结果。
    60+30×3 42÷2-20
    63÷7×4 20+30-40
    160÷80×30 52+420÷70
    提问:以上几题综合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2、出示例题图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学生举手回答


    指名说运算顺序

    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解解答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①、引导学生看图。出示问题:用50元钱买1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本练习本?
    ②、请同学们先分步算一算,再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分别说说每道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你如果要列综合算式必须要先求出什么才行?能不能这样列式50-20÷5
    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④请同学们算出结果
    提问:在这道算式中有哪几种运算?我们是先算什么的?在这样的算式中为了要先算减法,我们是怎样做的?
    追问:加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改变运算顺序)。
    (设计补充练习:(2×18)+36这里的小括号有必要吗?)

    2、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题目。
    ②提问: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③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算式中有小括号时,应先算什么?(板书)
    (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前面我们说“算
    式中有乘除法,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法”这个说法你还有什么补充?)


    先分步列式,再综合算式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独立算一算,指名板演



    总结计算顺序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说说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为什么在综合算式中添上小括号?

    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请同学们计算


    说说解题思路及算式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它,会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35~36页,“想想做做”第6~10题
    单元
    3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含小括号的综合算式与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对于可以发现运算性质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计算中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想想做做”第8、9题的插图、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口算:
    720÷8 630÷90 330×0
    75÷25 56÷7×8 337-45 480÷20 95÷5 56÷(7×8)

    2、先说出下面每题先算什么,再算出结果。
    (127+23)÷50 328÷(360÷90)
    46×(30-25) 47×56+379
    提问:以上几题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做题目注意运算顺序

    教学新课
    1、出示:180-36-44 180-(36+44)
    ⑴、请同学们观察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请你估计这两题的结果会怎样?谁大谁小?)
    ⑵、提问:它们的结果怎样?
    ⑶、出示:159-(59+37) 159-59-37
    提问:它们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也一样呢?
    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根据已有的算式,说出与它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
    80-20-30 50-(20+10) 90-70-20
    提问:为什么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

    3、同座位互相考考对方,说出得数相等的算式。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讨论,再全班交流。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请同学们分别算出它们的结果,指名板演

    同学们观察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出示图,提问:什么是一套衣服?
    (注意综合算式中是否要添加括号)
    指名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出示图,提问:超市的这节柜台销售哪几种商品,它们的标价各是多少?问: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
    学生做完后要求比较这3道算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同学们独立完成要求列出综合算式


    结合信息列式



    学生做题
    知识拓展

    同学们自学“你知道吗?”,老师做适当补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练习五第7~12题,思考题
    单元
    3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例题图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五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56÷8 13×4 840÷21 360×2 65-17 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87-49+21 (90+70)÷80
    100-5×13 32×(47-17)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列式计算注意运算顺序

    灵活运用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⑴、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一线一组地算一算。
    ⑵、比较: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关系?
    ⑶、小结:能过这组题的计算,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这个数直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相同。
    ⑷、证实以上的结论。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⑴、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比较。
    ⑵、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题比较时的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学们计算



    组织同学们分组举例


    同学们独立完成




    同学们独立完成
    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五第10题。
    ⑴、出示第10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⑵、分析,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⑶、比较两种方法:800÷4÷5 800÷(4×5)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

    2、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及所用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五第12题。
    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题中提供的其他信息。
    ⑵、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4、完成思考题
    ⑴、启发学生倒过来算:因为后算乘法,那么什么数乘5得500?而100又是怎样算出来的?(自己在稿纸上可以先按题意列式如□×5=500,再倒过来思考)
    ⑵、推导出方框里的数,再根据正确的运算顺序算出结果。

    同学们独立完成



    同学们独立完成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2个问题


    倒过来独立计算




    课堂总结
    总结及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39~41页
    单元
    4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线、正确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直尺、三角板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引入
    出示第39页上的两幅图片。提问:照片上的场景你在哪里见过?

    提问;看着照片上的红线和蓝线,说说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

    指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今天我们就研究不相交的直线的关系,这就是平行。
    学生回答


    举手回答




    教学新课
    1、认识平行线。
    (1)出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老师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成为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追问:长方形两条对边,练习本的两条横格线所在的两条直线,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2)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重点说一说第4组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延长后,上面会相交,所以它不是平行线
    方法二:平行线在不同的位置宽窄应该是一样的,它看上去上面窄下面宽,所以不是平行线。
    (3)结合上面的话题,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照下面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 。
    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3题: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2、画平行线
    (1)交流
    a利用本子上的平行线画
    b利用直尺的两条平行的边画
    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现成平行线在画
    c先随意画一条,再“平移”,得到另一条直线,就是它的平行线
    可能会有学生指出:在平移的过程中,只要有抖动,那平行线画出来就不准了 体验
    (2)讨论:那怎样才能使平移的时候尺不乱抖呢?
    引导学生发现书上p.40中间的画法
    强调:先要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用其中的一条画线,另一条紧贴着直尺,沿直尺移动,这样就不会有偏差了,移到一个合适的一个合适的位置,再画出另一条边,这样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3、学生练习画
    (1)完成试一试
    (2)经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请学生们打开练习本看一看,练习本上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动手操作






    学生尝试画,画在自备本上







    学习画法




    练习画
    想想做做
    1、学生互相出题画平行线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指出:其实平行线也就是通过平移后得到的直
    线。所以这张图里对应的边之间都是平行的。
    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平行线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42-43页例题,44页想想做做
    单元
    4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2、让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课件、一张长方形纸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说出各是什么角?





    (这样的设计不够科学,必需发给学生印有同样大小的角的练习纸才行,这样又比较浪费,可以改为让学生画指定读数的角,而且注意每个角有两种方向的画法。即能复习达到效果,又能很好的节约教学资源。所以:我改为:请学生画55度,140度的角)

    2、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指出直角的两条边。
    动手量角








    学生画角

    教学新课
    1、认识垂线。
    (1)请学生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条直线。
    指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追问: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两条相交直线交点在哪里?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哪几个角?标出角1角2角3角度,说说它们各是什么角?
    (2)出示例题3幅照片。
    说明:这里的直线是相交的,有什么共同点?
    提问:这里的两条直线相交成对个角,当其中有个角是直角时,其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3)看两条相交的直线成不成直角。




    提问:哪几个图形里的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
    图3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不互相垂直?
    (4)根据所学知识,请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情景。
    2、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
    (1)学生独立完成,互相交流。
    (2)教学画垂线。
    出示三角尺,这把三角尺的直角两边是不是互相垂直的?指出:我们可以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垂线。
    教师演示说明。
    (讲解:用直尺对齐已知直线 ,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齐直尺边平移到合适的位置再画线。)
    (3)完成试一试,经过A点分别划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要求:必须检查自己有没有画直角符号,必需检查有没有画“出头”一定是直线,不能画成垂线段。)


    观察两条直线



    举手回答


    学生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观察几个图形回答问题




    指出图中谁是谁的垂线


    画角



    学生跟着画垂线




    完成试一试画垂线
    想想做做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观察照书上方法折后的折痕有什么关系?
    2、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提醒学生要分别画上直角标记;一个直角标记就说明有一组互相垂直的线
    要注意第2个图形,学生很可能画得不够规范
    3、 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动手操作


    画垂线

    画完后,同桌互相检查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P44的例题,完成第45页的想想做做
    单元
    4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尺、三角板等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以黑板为例,说说长方形的相对的边是什么关系?相邻的边是什么关系?
    指出:平行和垂直是两种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自备本上分别画一组平行线、一组互相垂直的线
    同桌互相检查画法及结果

    学生举手回答




    自行练习

    教学新课
    1、画由点到直线的线段5条:
    学生在自备本上沿本子的线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大约5格的地方画一个点,A点。
    从A点出发,先画一条垂线,再分别在垂线的两边各画另外的两条线段(共5条)
    画好后,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也可请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分组给大家展示
    2、依次量出这5条线段的长度
    比较量得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
    再分别请几个学生报一报自己的测量的结果,其他学生根据发现判断他的测量是否有明显的问题。
    在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
    3、教学“距离”
    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问:“距离”一说,你在前面也学过,是哪里?
    (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第44页,这个距离指的是点到线的距离,比一比,两个距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是最短的)
    4、练习第45页的第2题: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
    先指名交流:你可以画几条?怎么画?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试一试,有没有用别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两条平行线之间更短的线段?(没有)
    指出:连接这两条平行线,只有这些垂直的线的长度是最短的。那谁能来试着说一说:这垂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什么?(距离)
    5、回忆:在开始认识平行线的时候,有同学指出一种画法,可以先任意地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再在这条直线之外分别量两个2cm,再把这两个点连起来,这样得到的另一条线就和刚才的那条是平行的关系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自行画点到直线距离




    量出线段长度




    阅读书上结论


    让学生在数学书上画下来并齐读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学生动手画一画



    举手回答


    在自备本上画出来


    想想做做
    1、量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问:量的是距离,也就是要量什么?

    2、看一看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测量吗?
    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3、右图(略)是人行横道线。如果从A点穿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安全教育:我们有时穿越马路时候不能因为要走最短的路线就不走人行横道,随意翻越烂干,践踏草坪。)
    动手画一画,量一量。交流结果。


    组织交流



    画出图形再思考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点到垂线的基本性质,谁来完整地说说包括那些知识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练习六1-8,你知道吗?
    单元
    4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1、综合复习平行和相交,掌握平行和垂直的含义,能找出现实事物中的平行和垂直,会画平行线和垂线,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
    2、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平行和垂直,画平行和垂直,进而体会平行和垂直。
    3、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看法的习惯,体验到有关学习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复习平行和相交,掌握平行和垂直的含义,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使学生会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正方体和长方体、一张正方形纸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口算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2、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平行和相交,那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对平行和相交都有了怎样的认识?
    提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帮助学生巩固平行和相交,垂直和不垂直的概念。

    举手回答




    让学生自主说说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1)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2)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我们又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3)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1)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2)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3)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3、第3题
    (1)课件显示英文字母
    (2)观察,在字母中找出平行和垂直,交流是怎样判断的?
    (3)讨论:还有哪些字母里有平行和垂直?
    (还有I、T等。)
    4、第5题
    (1)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一下,它们各有几个面?
    (2)引导学生一个面一个面地找互相垂直的线段,说一说,是在哪个面上找到的。
    (强调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要在同一个平面内)
    5、第6题
    (1)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实际量一量
    (3)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6、第7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怎样才算比较合适(距离要比较短,既节约材料又减少施工)
    (3)怎样接才能最短,请你在图上画出来。
    (学生画时候要画垂线段,还要标垂足。)
    (4)交流方法: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从小明家向大街做垂线,因为垂线段最短
    7、第8题
    2、 让学生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完成长方形。
    3、 交流自己是怎样画的
    4、 讨论如果用画垂线的方法怎样画长方形?
    (画好长方形可以怎样验证?用三角尺的直角边检查是否是直角,用直尺测量每组对边是否相等。)



    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




    让学生说说都是什么字母





    找出互相垂直的线段


    学生猜测





    画出垂线标出垂足




    自行画长方形
    交流画法





    你知道吗
    1、学生独立阅读。
    2、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3、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P48例题“试一试”“想一想”P49“想想做做”
    单元
    5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若干圆片和小棒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师: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找规律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学生举手回答

    教学新课
    1、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提出问题
    提出题目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汇报结果。师将问题排列:
    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组织全班交流。
    (可以尝试这样的小结: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间隔着排成一行,如果排在两端的是同一种物体,那么它就比另一种多一个。)

    4、教学试一试: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试一试。
    (过渡语言:像上面我们发现兔子乐园中间隔排列的物体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在其他地方,一个隔一个地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规律?下面我们用小棒和圆片再来排一排,看一看。)
    先让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中提问题的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5、想一想,你还能找出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观察并回答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通过比较独立解决问题









    动手摆小棒和圆片
    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发现,小组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全班说一说有多少个广告牌,并说明理由。
    (说明:这里的排列情况和我们例题的规律是一样的,广告牌的个数应该比电线杆的根数少一。列式:25—1=24(个) )

    第2题::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锯木料时候,段数比锯的次数多一,锯的次数比锯的段数少一。)

    第3~4题: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说明:当两种树间隔栽成一排时候,夹在中间的桃树要比柳树少一,当两种树间隔栽成一圈时候,桃树的棵树要和柳树的棵树相同。)



    独立思考








    独立列式计算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P50例题,试一试,P51“想想做做”第1、2题
    单元
    5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执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例题图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口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可以设计复习题来让学生感受规律,把一根水管锯成10段,要锯几次?
    我们全班同学排一队做游戏,每一名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我们班的女生够吗?,如果排成一个大圆圈,还是需要这么多的女生吗?)


    学生举手回答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图:一条林阴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根树相隔3米,林阴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的两只兔子相隔2米。
    林阴道一共多少长?
    兔子的队伍共多长?

    ⑵、自主探究
    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联系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运用有关规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⑶、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引导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兔子做操的队伍可以看作多少个2米?
    木阴道可以看作多少个3米?

    (重点讨论:为什么7棵树只能算6个3米?为什么5只兔子但是只能算4个2米?)
    交流时鼓励学生发现相关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交流讨论。


    首先要向学生说明这里的“林阴道”就是例题
    中的那条,长度为18米。再一道
    学生利用规律思考得出
    18÷2=9(盆)
    9+1=10(盆)


    仔细读题







    自行探索







    交流发现



    独立完成




    想想做做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讨论。

    第1题重点讨论: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第2题重点提示:长80米的跑道一边,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

    独立完成


    讨论交流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
    单元
    6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每组4~5个小方块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将它拼摆成以下形状。





    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它们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
    (补充: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2.指出:刚才的形状分别是由4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拼成成的,但由于拼摆的方法,观察的位置不同,我们在各个面看到的形状也不太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物手中的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进一步学会如何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说说从各个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教学新课
    1.刚才我们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了这个形状。



    (1)想一想,此时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
    (2)提问:如果此时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你想怎么摆?(交流有几种摆法?)
    (3)指名汇报,并分别演示,启发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些什么其他摆法。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想一想,这几种办法摆放后,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摆放时有什么规律?
    (5)请学生们仔细从上面侧面观察,
    提问:这时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形状一样吗?
    小结: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观察不同的形状,却是可能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先还原成以上形状。
    (1)现在这里的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从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组织讨论: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指名汇报,交流想法并摆一摆。
    提问:此时再分别从正面、侧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
    (2)还原之后,让学生从侧面看一下,记住你所看到的。
    提问思考: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再添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指名交流汇报并摆一摆
    提问:想,如果此时你从其它几个方面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
    (3)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动手摆放添加一个小正方体








    集体小结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操作。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并说明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有困难可让学生先摆一摆
    (3)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1)按要求请同学们先照着样子摆一摆。
    (2)请学生们依次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
    (3)再请同学们同时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让学生们比一比在同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
    (4)小结:同样的物品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在同一位置看到的相同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独立完成(2)分组汇报。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独立完成



    照样子摆一摆









    独立解决问题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
    单元
    6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每组4~5个小方块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出示:




    1、请同学们依从这组立体图形的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如果将这组立体图形分开成两组图形,我们又将如何来观察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的内容。
    观察图形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学新课
    1.照样子摆一摆。




    (1)请同学们分组,每人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交流得到的视图
    在出示课件,例题的插图,让学生照样子摆。规定坐左边的同学像小男孩那样摆,坐右边的同学像小女孩那样摆,注意检查巡视学生们摆的对不对。)
    (2)比较观察的结果。
    提问: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相同吗?为什么?从侧面观察呢?为什么?从上面呢?
    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示: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如何摆?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摆的方法。
    (2)提出要求: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如何摆?
    小组讨论,并动手摆一摆。
    全班交流摆的方法。




    从各个面观察








    比较结果




    并动手摆一摆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出要求,使同学们明确。
    (2)根据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
    (3)再从相应的位置看一看,验证是否符合要求。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简单画出分别从三个面看到的示意图。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从众多的示意图中,你发现还有相同的观察结果吗?说说是什么形状和几号模型的哪个角度看到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4.思考题:
    把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右边的样子,从哪两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还有一个面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呢?
    (答案:从上面和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学生独立完成


    动手操作


    尝试画出看到的示意图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操作活动
    我们今天又研究了观察物体,请有兴趣的的学习小组,可以用5个小正方体继续摆,可以像书上的样子,考考你周围的同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8页
    单元
    7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教学重难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运算的揭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⒈ 口算 42+38= 75+6= 13+21=
    ⒉ 揭示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加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花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生举手回答

    教学新课
    ⒈ 教学加法交换律
    (1) 出示课题图.
    提问:要求跳绳的人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
    (课件出示学生们体育活动场面图两部分图)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提出 “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提问: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
    (提问:谁能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板贴:列式计算)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
    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学生在交流中得出和相同,两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两加数的位置。
    (2)枚举归纳,积累感知。
    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
    38+12 12+38 420+30 30+420
    123+235 235+123
    (3)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4)个性创造,构建模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能用字母或其他的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指出:这个规律可以用加字母或符号来表示.
    小结:这个规律在数学界通常用“a+b=b+a”来表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谁给我们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5)指出: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小练习:计算并验算 357+218=
    提问:刚才验算时,应用到了什么规律?
    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96+35=35+ 204+ =57+204
    37+ =59+ 76+ = +76
    ⒉ 教学加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可先求出什么?生:可先求出跳绳人数(课件搬动,把跳绳的女生人像与男生人像靠在一起)。师让生列综合算式。
    引导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你们能不能从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写出你们的发现,自己尝试一下。
    (2) 师引导小结: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a+(b+c).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条运算律。
    (3) 你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
    72+20+ =72+(20+8)
    560+(140+70)=(560+ )+


    分析题目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









    比较结果







    观察算式能否用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发现








    练习填一填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完成填空
    想想做做
    1、你能把得数相同的连一连吗?
    ①72+16           A、(75+25)+48
    ②45+(88+12)       B、16+72
    ③75+(48+25)       C、(45+88)+12
    ④(84+68)+32       D、84+(68+23)
    2、分组练习
    课件打出:45+(88+12) (45+88)+12
    小结方法:(75+25)+48   75+(48+25)
    完成连线




    练习注意方法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
    单元
    7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⒈ 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叫加法结合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口算
    186+100 325+100 186+30
    325+20 186+75 325+87
    ((45+36)+64=45+(36+ )
    72+20+ =72+(20+8)
    560+(140+70)=(560+ )+
    3.导入新课
    师:看来,运用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些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回答


    举手回答







    教学新课
    ⒈ 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插图和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2) 比一比哪种解法简便,这样算的简便在哪里?提问:三个数相加,为什么要先算54+46?改变顺序,先算54+46可以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 小结:刚才的同学按顺序计算比较麻烦,应用加法结合律,先算能凑成整百的数,再算一个数加整百的数,使计算简便。

    ⒉ 教学试一试
    (1)出示69+75+25 78+(47+22)
    (2)指名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尤其是第2题
    板:78+(47+22)
    =78+(22+47)…………………..( )律
    =(78+22)+47…………………..( )律
    =147
    请同学们说说每步用了什么定律,并板书.

    3. 完成书第59页上的想想做做

    4. 出示64+75
    请同学们想想,以前学习口算的时候是怎样算的?
    板书: 64+75
    =64+70+5
    =134+5
    =139
    提问:这里应用了什么律?
    学生练习
    175+201 238+402

    独立完成








    同学们用简便方法来算一算




    完成练习



    运用什么运算律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例如246+408看成是246+(400+8)再应用加法结合律将246先加400,再加8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自己独立填表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我们怎样列式?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呢?)
    5.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告诉学生表格左边各栏的含义,弄懂怎样填表。
    填表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和差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每步运用的运算律

    组织学生理清表的结构,明白电的单位是“千瓦时”



    完成练习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
    单元
    7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懂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来表示。

    2、今天我来研究乘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新课
    ⒈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图
    a) 请同学们观察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提问:如何求问题?
    b) 小组讨论:这两组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们交换了乘数3和5的位置,积有没有变化?
    那么是不是别的算式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c) 出示( )×( )=( )×( )
    (2)启发学生根据这个等式照样子再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
    a)指名说说,相应板书。
    b)请同学们依次计算出结果,验证看能否用等号连接。
    c)讨论: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算式有什么相同及不同点。
    (3)教师归纳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说明: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4)指出: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5)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练习:计算,并用乘法交换律来验算:12×17

    ⒉ 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要求这个问题你想先求什么?)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的思路。
    讨论: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将两个算式写一个算式。
    (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
    (3)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再写出几个算式。
    a)指名说说,并做出相应板书。
    b)请同学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写出这些等式的。
    c)同学们计算验证这些算式能否用等号连接。
    d)引导同学们仔细归纳,你发现了什么?
    e)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如果用字母来abc来表示这个三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⒊ 完成试一试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2
    (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观察例题图




    请同学们把等式填写完整






    学生回答








    指名读题目

    独立完成



    尝试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





    学生自己独立列式,集体交流

    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后,交流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你挑一挑,你想计算每组中的哪道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
    单元
    7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应用定律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什么叫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什么叫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揭示课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学新课
    ⒈提问: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在我们学习中有什么应用?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看看图,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来求出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进一步体会乘法结合律的合理性。)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哪些方便呢?
    a) 请同学们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b) 指名说说每题用了什么运算律?为什么要先将这两个数相乘
    c) 小结:几个数相乘,可以应用定律,将得数为整十整百的两个数先乘。
    补充:
    a) 出示:25×24 45× 12 36×15 b) 比较两组中的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两数相乘时,不能很快口算出结果进,我们可以将一个因数看成是另外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注意: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一定要有两个数的积是整十或整百的数才简便
    练习:
    在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35×18=35×( × ) 16×15=16×( × )
    45×12=45×( × ) 18×25=18×( × )
    125×32=125×( × ) 25×24= × ×

    5.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8 28×15 25×12

    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观察比较说说积是怎么变化的。)

    7.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用小黑板出示:你想先计算上下的哪道题?快速抢答。)

    8.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再让学生讨论:
    18×45怎样计算简便?从而启发学生应用乘
    法结合
    律计算得数。)

    小组竞赛,分组开展比赛,集体交流




    指名板演




















    学生先独立填表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
    单元
    7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能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能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练习
    ⒈ 口算
    75+35 98-79 121÷11 3×3÷3
    180÷20 490÷70 95×8 4×6×5


    ⒉ 递等式计算
    598÷(43-17) (157+185) ÷57 96÷(12÷23)
    (同桌说说每步的步骤运用的什么运算律?)

    3. 简便计算
    893+549+10 235+456+244 4×13×15 12533×4 32×25 12×45


    练习口算




    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方法

    扩展训练
    ⒈ 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154米,第二天修了228米,还剩146米没修,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⒉ 制造一套纪念币2枚,每枚要用铜50克,制造80套这样的纪念币要用铜多少克?如果每套纪念币卖140元,这些纪念币共可卖多少元?
    请学生想想如何列式。
    (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⒊ 每张课桌60元,每把椅子15元,学校共购了20张课桌和40把椅子。共用去多少元?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⒋ 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23米,第二根比第一根长7米,比第三根短7米,第三根绳子长多少米?

    5. 完成课本第3题
    (仔细看图,说出题意,要求苗圃的一周的篱笆长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6. 完成课本第4题
    (观察表格,从表格你知道什么?我们要填写什么?怎样填写?看了这个表格你想说什么?)

    7. 完成课本第5题

    8. 完成课本第6题
    (要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



    仔细读题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题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用画图和列表方法整理信息)
    单元
    8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画图和列表的价值,并初步学会运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运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解决下列应用题
    (1) 一本书6元,买3本用了多少元?
    (2) 一本书元,18元可以买几本?
    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要求买3本书用多少钱,要知道有什么条件?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第(2)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列式解答

    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第1个问:
    (1) 出示例图.
    提问:图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图中的哪些信息是有用的?
    (2) 小组讨论:如何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
    (3) 全班交流,老师板书并进一步讲解。
    a) 小明:
    b) 小华:
    讲解:每一小格表示的是什么?说明什么?
    提出:这样的图,也可以用线段的形式表示:
    小明:
    小华:
    列表整理.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4) 请同学们列式解答,并说说解题思路
    提:要求小华用去多少本,是先求什么?这也就说明小华和小明买同一种笔记本.
    提问:那么我求出小华用去多少钱后,如何检查我们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根椐结果看看它们的单价是不是相同
    说明:此问题才算解决完。
    2. 教学例题第2个问:
    (1)出示第2个问题“小军买了多少本?”提: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2)说说你打算怎样解答。
    先出示学生们整理的表格,交流对不对
    (3)将两次求出的结果填写在书第65页上,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用列表的形式整理条件从中可以发现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也越多,买的本数越少,用的钱越少,但每本书的单价不变。解题中,抓住这个不变的量,我们可以求出小军、小华各用多少钱。
    3.小结
    这节课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先整理出相应的条件,尤其是列表法,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指名学生说图意

    小组讨论




    请同学看图口述题意




    同学们列式解答并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检验.




    同学们整理所需的条件


    学生解答





    集体总结方法
    想想做做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这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什么?一共有多少盆花)
    (感受:这两题我们都先进行了列表,但是更重要的是根据表格来分析,列表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学生认真看图

    讨论“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列表整理
    分析数量

    列式解答: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单元
    8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价值,并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和多媒体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⒈ 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1) 要求同学先用列表方法整理信息,再解答.
    (2)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说说用列表的好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运用这种策略,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先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2)提问:你们能用上节课的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将题中的信息整理出来吗?
    (3)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与复习题比较:
    提问:今天的例题在整理信息时也用到了列表法,此时的列表与复习题的列表有什么不同?
    指出:列表不仅起到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直观地显示数量关系,这亲就可以从中找到解题思路,甚至有时能使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
    (2)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出示列表。

    3、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仍然用什么方法来帮助
    解决问题?用列表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指名学生说已知什么,求什么。

    同学们独立完成









    同学们试着用列表法找出结果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第1题
    (根据问题整理表格,再分析数量关系解答。)

    2.完成想想做第2题
    (对照图,然后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找出相关的条件整理表格,再列式解答。启发学生提出别的问题。)

    3. 完成想想做第3题
    (研读教材:这题和例题以及“试一试”都不同,应当放手,而不是当作例题来教学,要相信学生通过列表整理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但是要提醒学生做题前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指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收集有用的信息

    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光盘、软盘、鼠标


    让学生独立解答
    课堂总结
    用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列表的好处有哪些?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桃 树
    3 行
    每行7棵
    梨 树
    4 行
    每行5棵



    3×7=21(棵)
    4×5=20(棵)
    20+21=42(棵)
    答:桃树和梨树一共有41棵。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4页
    单元
    9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
    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呈现素材、收集信息
    1、 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认真读题审题









    分析题意


    研究特征、整理数据
    3、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填表
    观察交流、分析数据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回顾整理



    集体小结
    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问: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小组合作



    同学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
    单元
    9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
    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准备:例题图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呈现素材、收集信息
    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 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观察例题图







    分析表格










    分析比较


    研究特征、整理数据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交流、分析数据
    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提问: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
    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
    少票?



    学生独立操作








    注意名称、日期、单位等
    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评价小结、发展观念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单元
    9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教学重难点: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准备口袋和彩球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呈现素材、收集信息

    游戏中感知
    游戏导入:
    (1) 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问: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游戏操作活动


    可以分组进行



    思考谁会赢


    研究特征、整理数据

    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观察交流、分析数据
    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想一想,如何在口袋里放球,游戏才公平?
    ①小组按修改后游戏规则进行,并进行统计
    ②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活动统计情况。
    提:通过刚才的游戏规则的修改,你们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说明:现在袋中红球、黄球的个数相等,每次摸球,红黄球被摸到的机会均等这样小明、小玲赢的机会就均等,这样的游戏规则最公平,但这是游戏,所以一般仍会有输赢。

    组织交流




    修改规则再进行游戏活动



    探索发现什么
    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组织练习
    完成教材第8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两张转盘,说明:指针停在红色区域内算方方赢,停在蓝区内算圆圆赢,这里有两张转盘,左边的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用右边的转盘呢?
    你们认为这里两张转盘哪个比较公平些?
    全班交流。说说用哪张转盘更为公平及原因。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4幅球图:
    提问:两人做摸球游戏,每次任意摸一个
    球,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你认为哪幅图摸球是公平的?
    指出:要想知道哪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主要看口袋里红黄球的个数是否相同,也就是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的黄球和红球可能性是否相等
    完成第3题
    出示现在的游戏规则,讨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你知道吗?
    同学们自学教材81页“你知道吗?”
    提:你们通过阅读,你有什么体会?


    认真读题



    学生完成游戏,活动10次,并做记录

    观察每袋中球的分布情况


    学生感受到公平的游戏规则


    讨论应如何修改这个规则


    分小组学生活动

    评价小结、发展观念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八
    单元
    9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实践,讨论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注意让学生自己收
    集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并完成统计图表,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揭示课题

    这堂课,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



    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练习八第1题

    (1)出示四(3)班男生体育达标成绩及等级标准,并出示统计表。
    请同学们填写统计表。

    (2)组织交流

    (3)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示统计的情况
    比较: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4) 看统计图同学们分析对统计结果的看法。



    独立完成数据的整理



    同学们将统计表情况绘制成统计图
    对比练习、辨析异同
    练习八第2题

    (1)出示第2题
    提:这是什么内容的统计图,纵轴上每个单元格表示多少?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问题

    (3)再相互说说所想的。




    举手回答问题




    课堂作业、形成技能
    练习八第3题

    指名说说自己制作的方法,以及对这幅统计图的看法。

    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组织讨论哪个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及说说自己的理由。

    思考题
    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找一找共会出现几种情况?
    讨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动手操作

    评价小结、发展观念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1)
    单元
    10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教学中充分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概念,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独立地写一写、读读,从而初步理解整万数的意义和写法、读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整万数的读写;理解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建立正确的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读一读:
    456 2893 9030 6004

    2、板书: 5436
    提问:(1)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2)5436它们分别在哪一位上?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计数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指名读数字


    指名回答





    教学新课
    1、揭示课题。
    (1)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
    (2) 出示例题的3幅图
    (3)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 ,千万。
    (1) 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
    (2) 用计数器拨数,让学生认识万。
    (3) 指导认识十万百万千万。
    (4) 说明: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5)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同桌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例题中表示各种作物总产量的数,并说说它们各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然后对照计数器,把这些数写下来,再读一读。)

    3、让学生拨出九千零五十一万和一千一百四十,并读一读写一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说一说是怎样读写的。

    5、认识数位顺序表。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找出规律,比较级与级之间的异同点。


    同学们读一读





    学生操作经历认识过程








    动手拨算珠


    学生独立完成



    观察数位顺序表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 分组读一读各数。
    (2) 比较:每组中的两个数在读时有什么异同之处?

    3、写一写:(1)四十六,四十六万,(2)八百七十,八百七十万。

    4、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数感培养:可以先让学生计算教室的面积,再换算出天安门广场和颐和园的面积有多少个教室大,从而感受一下数的大小)




    分小组读一读数



    写出数字



    感受大数的大小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整万数
    ……
    万级
    个级
    ……
    ()位
    ()位
    ()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2)
    单元
    10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更好地感受比较大的数的数值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计数器、制作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零七十万。
    请学生相互交流。

    2、小结:万级数的读法先用个级数的方法读万级数,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写万级数时先用个级数的写法写万级数,在后面加写4个0。
    读一读,并写出来


    回顾小结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
    (1)用计数器拨出五千万。
    (2)将五千万改拨为五千二百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九。
    提问:这里拨的数是几位数?分别是哪几位?这个数包括了几个数级?
    (3)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并读出来。
    让学生说说这个数的组成。

    2、教学例题(2),(3)。
    (1) 同学们拨出三百万四千。
    提问:这个数有多少万和多少个一?
    (300个万和4000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再写一写、读一读。巡视学生可能会有的各种读法,让学生联系前面学习的个级的数末尾0不读,万级的数同样末尾的0也不读。板书:末尾0不读)
    (2) 出示计数器并拨出四百零八万零七。
    让学生读一读这个数并写出这个数。然后说说这个数是怎样读的?
    (3) 交流含有两级的数,写法和读法各是怎样的?
    (板书: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教学试一试。
    (1) 出示3幅算珠图,请说出每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
    (2) 学生们分别写出和读出各数。
    (3) 组织交流。
    提问:在这3个数中都出现了5和0,你知道每个数中的5所表示的几个几吗?
    比一比:这三个数中,万级的数有什么不同?个级的数呢?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提问:在什么位置的0可以不读?在什么位置的0必须要读?

    拨算珠



    写一写读一读







    尝试读法练习




    根据读数写出数









    学生独立完成



    根据问题思考并回答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可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写出各商品的价钱,然后交流反馈。及时纠正学生读数和写数中的错误。
    增加提问:如果不看数位顺序表,怎样正确读数和写数?体会按照四位一级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及时纠正错误。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第6题。
    交流。
    5.完成思考题。
    同桌交流。
    (事先让学生制作数字卡片,然后操作,这几题的答案不惟一。)
    说说各数的组成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先摆一摆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2)
    52395239 五千二百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九
    3004000 三百万四千 (末尾有0不读)
    4080007 四百零八万零七 (中间有0只读1个)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十进制计数法,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
    单元
    10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成中还有比千万更大的数,理解整亿写法和读法。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三个方面系统整理出含有亿级的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3、通过不同写法的比较,学会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
    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三个方面系统整理出含有亿级的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通过不同写法的比较,学会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计数器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按要求拨珠数数。
    (1)一千一千地数,从四千五百数到一万三千五百。
    (2)一万一万地数,从七万八千数到十二万八千。
    (3)百万百万地数,从六百万数到一千二百万。

    2、读出并写出下面各数。
    五万六千 四十二万零八百

    3、提问:有没有比这些大得多的数?


    学生操作并读一读







    思考问题

    教学新课
    1.认识亿。
    (1)出示例题插图。
    让学生说说图意及产量。
    (2)提问:九亿,十七亿,三百七十五亿是多少?
    它们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3)提问:刚才在计数器上边数数,边拨珠时有什么规律?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整亿数的读写方法。
    (1)说说现在我们已学习的数位有哪些。
    (2)试着将3幅图中出现的3个数写一写。
    (3)提问:怎么写这些整亿数?怎么读这些整亿数?

    3.数位顺序表。
    (1)根据今天的学习,将书上第89页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
    (2)讨论:目前为止,我们将数位分为哪几级?每个数级分别有哪些数位?
    (3)观察:这里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最好再出一些口算题体会这相邻的计数单位的进率,例如:1百万=()个10万,()个千万是1亿。)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教学改写
    (1)出示例题:
    (2)这两个数怎样写的?
    这样写方便吗?还可以怎样写?
    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观察例题图


    操作




    指导学生要按照顺序说出数位




    交流后读一读












    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试着写一写
    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第3题将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做单位的数时,要注意用等号连接。
    研读教材:区别后面的近似数教学。)
    (第4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写出横线上的数,如有学生用“万”“亿”作为单位写也行。组织学生交流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人体的其他数据。)
    (第5题可以参照教科书第90页第6题进行教学。合适的答案应当是600吨。)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可以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课堂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十进制计数法,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
    九亿(9000000000),
    十七亿(1700000000)
    三百七十五亿(37500000000)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亿=13亿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1)
    单元
    10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由若干个亿和若干个万组成的大数目有初步的认识,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从中感受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教学重难点: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建立正确的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光盘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并板书。
    (请学生按照顺序来说说,讲清分级的情况。)

    2、写出下面各数,再读一读,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四十二万八千六百
    五千六百万零三十二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板书课题)
    回忆数位顺序表




    说说数里有几个0,读几个零?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插图。
    (2)试着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提问: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 试着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出这两个数,再读一读。

    2、归纳概括读写方法:
    (1)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从哪一位开始读,写的?
    (是从哪一位开始读的?写的时候也是这样吗?)
    为什么它们在写数时,末尾有7个0?为什么它们在读数时一个零也不读?
    (末尾的0能否不写?)
    (追问:这些0多不多?一下子能数得清吗?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写法让人一下能看得清,自己也能数得清呢?)
    (2) 说说含有三级的书的写法?读法?
    (3) 想想要读,写这样的数应注意些什么?


    指名读一读









    学生思考:
    末尾0读不读
    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每个数分别是由几个亿和几个千万组成的,再读一读。
    (2)提问:怎样才能把这些多位数又快又准的读出来呢?

    (教会学生4个数位分级,可以轻轻画一道竖线 。)

    2、想想做做第2题。
    (1) 请同学们按刚才分级的方法读一读数。
    (2) 说说自己是怎样又快又准的读出数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6题。

    4、你知道吗?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思考读数的方法


    数级之间画竖线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
    四亿三千万写作:430000000
    二亿四千万写作:240000000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2)
    单元
    10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近似数,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近似数,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引入
    出示一个体育馆的场景,这个体育馆大吗?你能一下报出它可以容纳多少个人吗?但是你可以大约估计一下它能容纳多少人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的是这样的一个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近似数,板书课题
    1.出示例1插图。
    (1)请每位同学分别读读。
    (2)提问:每幅图中的两个数据哪个是实际的准确数,哪个是表示大约多少的数?你是怎样判断的? 约是什么意思?
    2.在生活中找一找,有什么情况是用的准确的数,有什么情况是用的近似数。
    全班汇报。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判断是近似数的理由是什么?
    (2)揭示课题。






    说说每幅图中的数字



    先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新课
    1.求近似数的方法。
    (1)介绍四舍五入法。
    (2)指名说说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并举例来说明。
    (预设:如果学生举例不是很熟练可以在课前铺垫,出这样一组习题:
    下面的数分别接近哪个整数?
    29 72 139 403 5800 8100 99999 1000010)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提问:男性和女 性的人数各接近四十几万?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四舍法是怎样的?
    怎样用四舍法求近似数?
    (这题就是要保留到万位,把万后面的尾数省略,就要看它尾数的最高位,也就是千位上是几,484204的千位是4 ,就把尾数4204舍去,改写为4个0;而484485的 千位是6 ,把尾数6685舍去,改写为4个0,还要向万位进一。)
    小结:我们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弄清楚这个数要保留到哪一位,再看它尾数部分的最高位,进行四舍五入,再把尾数的各位都写成0。记住:一定要用约等于号连接近似数和准确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4.教学试一试。
    你觉得这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应当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舍还是入,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应当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舍还是入,不管用万还是亿作单位写近似数都要用约等号连接,末尾还要写上“万”或“亿”字。)

    5.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自学第94页下方一段话







    学生说一说表的意思及数据













    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让学生注意单位
    想想做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近似数
    28300028万
    1970000000020亿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九教材第98~99页
    单元
    10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及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有进一步的认识;能结合实际或统计数目。对大数目能正确读写,并能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数,以及根据实际事物的统计数量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大数目的价值,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及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有进一步的认识;能结合实际或统计数目;对大数目能正确读写,并能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数,以及根据实际事物的统计数量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大数目的价值,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认数的有关练习)
    2、整理概念。

    3、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导怎样写第3小题不容易出错?可以四位定级)

    4、完成练习九第2题。


    回顾相关概念






    小组交流练习

    读数写数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1)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把横线上的数读出来。
    (3)说一说:怎样写出一个多位数?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说一说多位数应怎样读?
    (2)按要求改写用万吨作单位。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1)让学生读一读。
    (2)按要求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
    (关注这个统计图,提问你看了这个统计图有什么想法?)


    学生读一读图中的文字



    学生读一读




    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评讲
    ( 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体会近似数的现实意义。其中第2、3、5题横线上的数是近似数。)


    2.完成练习九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求近似数的方法。
    (注意:是否要使用约等号。)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求近似数的方法
    课堂总结
    今天的练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你收获了哪些?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单元
    11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购买物品的现时情景,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兴趣。
    2、使学生认识电子计算器,知道电子计算器的构成,并学会使用。
    教学重难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带计算器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口算:
    180+100 100-42 630+27 860-20 650+170 860-60 100×6 300×7 3×30 560÷80
    2.出示:5963×234 45875÷25
    提问:这两题可以口算吗?
    3.出示例题插图。
    (这儿创设一个情境:知道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计算器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古代也有计算器,你知道吗?计算工具经历哪些变化过程?想知道吗?一起看大屏幕多媒体演示计算器的发展。)
    看了这段录像后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觉得使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使用计算器的例子?学生举例。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4.揭示课题。

    学生举手回答


    思考




    观看课件演示



    举例



    认识计算器

    1.介绍电子计算器的种类和用途。

    2.认识电子计算器。
    (1)了解外部特征和构造。
    (2)认识计算器的显示器和键盘。
    (3)介绍键盘的功能。
    板书:显示器和键盘




    学生观察计算器
    使用方法
    1.使用方法的学习。
    (学会初步的开机、关机,你会用吗?
    交流开机按什么键?ON还有没有其他的键?AC开机后显示多少?0
    关机按什么键?OFF所有的计算器都有关机键吗?还可以怎样关机?(太阳能的计算器可以等待。)

    2.实际运用。
    (1)计算。38+27 30×18
    (2)完成试一试。
    (交流:你是怎么做的?请一个学生演示。)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练习。


    初步学习开关







    操作应用
    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运算顺序
    找规律
    1.比赛计算“想想做做”第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
    (1)学生计算,填写。
    (2)组织学生寻找规律。
    (第4题第5个算式的积是9位数,可以推出第5个算式的积是123454321)

    比赛计算



    交流找规律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键盘 显示器
    开机 → 输入 → 显示→ 关机


    归零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单元
    11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两步式题的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用计算器计算含有两级运算或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且通过计算继续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明确运算顺序,有些特殊的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计算器、课件、光盘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用计算器计算。
    312×250= 364568+236009=
    33138÷63= 407005-215129=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动手操作计算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40000-165×182
    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试着用计算器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我们得注意什么?若有的学生带来的计算器有括号键的,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2页的底注,并且共同操作,懂得使用这样的计算器可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直接按键包括按括号键)
    (4)小结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438×15-1274
    (70310-69615)÷139
    (2)学生计算,并说说操作过程。
    (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指名说运算顺序


    计算






    交流总结方法



    指名说说操作过程
    想想做做
    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
    (第2题求出各队的平均身高,要引导学生根据题中信息,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器来解决。)
    (第3题可以先出示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第3题出现的“142857”这个数一些有趣的特点,再计算各题的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说说依据这个规律,你不用计算器可以求出答案吗?
    你自己能利用计算器或者上网搜索出别的 特别有趣的数吗?)

    (第4题要提醒学生注意环保意识)
    (对于“你知道吗”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阅读,请计算器有改错键的孩子演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探索“m+”“m-”等键的功能。)



    先让学生操作,然后交流。











    自行阅读讨论
    课堂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40000-165×182
    =40000-30030
    =9970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十
    单元
    11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计算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式题。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计算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式题;使学生能熟练正确地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提高使用计算器计算的熟练程度。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问题?)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应注意什么问题?
    (如果让你挑选你想计算哪道题?为什么?)

    3.总结:
    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及其注意点。

    学生进行操作比赛




    指名说说如何计算注意哪些问题




    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3题。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并能根据发现的规律继续编题并写出答案。
    (组织学生交流编题的思考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和运用简单数学规律的兴趣)

    2.完成练习十第4题。
    (1)学生读懂题目,弄清题意。

    (2)用计算器帮助计算,并作出判断。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3.完成练习十第5题。

    (1)让学生计算,发现规律。
    (你发现框中9个数的和与方框正中间的15有什么关系?
    我们任意这样框9个数是不是都适用这个规律呢?请你们自己验证
    如果我们要使框内的9个数的和是153,该怎样框?)

    (2)组织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独立计算






    认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计算





    交流发现
    课外拓展

    结合课内知识,简要介绍有关计算的工具发展历程。

    课堂总结
    今天的练习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复习计算部分
    单元
    12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口算,了解自己在班中的大致水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2、重点复习除法的笔算,能正确、熟练地应用笔算方法进行计算。
    3、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的对比,强化对多步运算的认识,并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
    4、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习除法的笔算,能正确、熟练地应用笔算方法进行计算;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的对比,强化对多步运算的认识,并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学准备:新本子复习专用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笔算
    1.学生在本子上分别用竖式计算:
    162÷30 162÷34 162÷38
    (注意交流三题的试商过程,如:第一题可以直接商;第二题可以把34先看成30来试商,这样的商有可能会大了,需要调商,要调小;第三题可以先把38看成40试商. )
    再与右边的题,比一比,说说这两组题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填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追问:那什么时候商可能是两位数,什么时候商可能是一位数呢?)

    2.计算并验算:
    83÷18 604÷21
    做完后交流。

    算完之后,指名交流得数








    指名回答商事几位数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口算
    课本109页第4题
    注意看好时间,检查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时间。
    (指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回家后
    能自己练习)

    独立完成
    混合运算
    1、学生独立完成,写在本子上:
    735÷15×6 800-600÷20
    (704+258)÷37 18×(537-488)
    (根据以往学生作业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几点:
    一般几个运算符号就需要算几步,不要多写“=”;
    不要随意添加“( )”,改变运算顺序后,很可能不再是原来的题,计算结果就是一个错误的结果;
    “=”只要写在算式的下面,不要在全部算完后再在算式的右面添一个“=”,那样就是画蛇添足;
    一般来说,混合运算的结果不会出现余数,如果出现,一定要慎重,很可能是自己算错了…… )

    2、复习运算律
    在本子上有序地写下所学的4个运算律,指出:运算律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简便计算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8+175+62 35×18 13×15×4
    329-186-14 720÷16÷5 630÷42
    (先请学生观察各算式,再交流哪些算式可以简便?分别用了什么运算律?
    比较:混合运算中有的可以简便计算,往往是运用了某条运算律,这时就需要“( )”的添加,但千万不能随意添加。有的题不符合简便运算的条件,那就只能按原来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










    交流完后,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总结
    今天的练习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复习直线、射线、角、平行和相交
    单元
    12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线、五种角等知识)。
    2、动手画一画,丰富学生相关感知
    教学重难点:复习直线、射线、线段三种线以及这三种线之间的关系。复习角的认识;复习平行和相交。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等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三线
    边交流,边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补充说明:线段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如“3厘米”。
    (2)画一条射线。
    补充说明: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3)画一条直线。
    补充说明: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学生独立画图






    指名回顾异同点

    复习角
    1.角按照度数,可以分成哪几类?请你从小到大说一说?
    这5种分类中还有别的特点吗?
    (如: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是一定的,而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有范围的。注意:像285º这样的角不是钝角,因为它已经超过了180º
    2.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5种角,并写各自的度数。
    3.关系:(说一说,写一写)
    1周角=2平角=4直角 1平角=2直角
    4.三角板中的角:
    说说两块三角板各自的度数,并画一画
    在画好的三角板里标上各角的度数。
    并算一算:90º+30º+60º=180º
    90º+45º+45º=180º
    指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应该是180º
    把两块三角板的度数加起来,可能会得到哪些度数的角呢?
    60º+90º=150º 60º+45º=105º
    30º+90º=120º 30º+45º=75º
    90º+90º=180º 90º+45º=135º
    60º-45º=45º-30º=15º


    指名说一说的从小到大的排列



    操作画角
    标上度数









    有序地算一算

    复习平行与垂直

    1.画平行线:
    先画一条斜的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A点,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注意巡视,可能有的同学已经把方法忘了,要指导。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来检验自己画的平行线是否标准。)

    2.画垂线
    先画一条斜的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A点,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问: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指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量一量,具体的距离是多少?
    (补充练习:两条直线交叉,直线外有2点,分别作两条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指导画线方法
    学生动笔画线







    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动笔操作指名板演

    课堂总结
    今天的练习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复习观察物体、计算器、统计
    单元
    12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1.复习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用计算器计算一些数据比较大或是步骤比较多的计算,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
    3.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复习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有关知识;用计算器计算一些数据比较大或是步骤比较多的计算,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
    教学准备:计算器、尺等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物体
    1.画小正方体:
    一个小正方体有6个面,从某一角度观察,最多能看见它的3个面,分别是正面、侧面、上面。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步画该小正方体。

    2.思考书上的第15题。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左边物体的哪一面看到的?用线连一连。
    (2)添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放?


    学习分步画小正方体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生独立回答

    用计算器计算以及统计
    1.计算下面各题:
    620÷36×24 321-7824÷48
    (520+208)×58 336÷(897-798)
    指名校对得数。

    2.老师按年级报每个班级的人数,学生用计算器较熟练的算出每个年级的人数及全校的合计数。
    一年级:37、38、42、42、43、43、43(288)
    二年级:36、35、45、44、44、44、44(292)
    三年级:53、50、51、53、52、52(311)
    四年级:50、50、49、48、51、51(299)
    五年级:51、51、52、51、52、52(309)
    六年级:51、50、50、53、50、51(305)
    全校合计数:1804人
    问:看了这份统计表,你能发现些什么?

    3.完成第21题
    提醒学生注意:
    (1)别忘了统计表的标题下面的时间要写好
    (2)分段统计数据的时候,可以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上各个数据,这样便于检查
    (3)最后算出来的合计数要和题目提供的数据一致,否则就说明有遗漏或重复,要再统计。

    4.调查本班男同学的体重情况,然后填写表格。
    (1)先可以问清楚今天在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个,然后再开始调查。调查完了要检查数据是否正确。
    看了这份统计表,你觉得我们班男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根据统计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画统计图。
    熟悉统计图的制作流程。


    学生统一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






















    学习画统计图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复习认数
    单元
    12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进行读、写方面的练习。
    2、能熟练地进行大数目之间的改写。
    教学重难点:学生进一步熟悉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进行读、写方面的练习;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大数目之间的改写
    教学准备:数位顺序表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练习
    1.过点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1)过一个点,画直线,怎么画?有多少条?
    (2)过一个点,画射线,怎么画?有多少条?
    (3)过两个点,画直线,怎么画?有多少条?
    (4)过两个点,画线段,怎么画?有多少条?
    画完之后比一比:(1)和(2)都是有无数条,但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射线只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所以画出来的效果还是有区别的。
    (3)和(4)都只能画一条,但直线两端都出头的,线段不出头
    小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
    2.画平行线和垂线。
    先画一条已知直线和A点,分别过A点画平行线和垂线。
    3.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从中间剪一刀,该绳子变成了几段?
    老师画示意图,学生再观察,发现是5段。
    (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但多数学生会想成4段,这时再引导学生自己画示意图,一共是5段。)



    学生独立完成画线








    集体小结


    操作




    观察老师操作并思考

    复习认数

    1.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数位顺序表,并标上“个级”、“万级”、“亿级” 。
    (1)老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写一个数:30800254009
    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在读数的时候怎么处理0的问题。
    把这几个0分别换一下位置,再读:38025004900
    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中间0要读,每级末尾的0不读
    (2)分别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和用“亿”为单位的数 。
    小结:四舍五入。

    2.完成书上第18题(做在书上),先要求学生把书上的大数目的数都画好分级线。
    说说这张统计图里每一格表示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依次完成书上的4个问题。

    3.写出下面各数(做在本子上):
    二十五万 十亿五千万 四千八百万四千零八 八亿 三十九亿七千万 一百六十万零二十
    (书写时候要注意从各位起,每四个数分开一些,便于自己检查。)

    4.用“万”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
    245000 1034900 998003
    (思考这个题目关键要看千位上的数字,如果比5小就要舍去末尾的数,如果不小于5就要向万位进一。)
    用“亿”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
    1120000000 370000000 2990000000
    动笔写数位顺序表标示数


    指名读数



    指名回答0如何读


    指名交流,说说为什么?



    画好分级线





    学生独立写数
    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注意看哪个数位上的数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部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单元
    12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增强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以及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复习。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主备教师的教学策略
    个性修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讲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老师报数,学生按计算器,训练学生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最后再交流结果。
    最后算得的平均数:328.76
    问:一般我们说的跳绳个数都是整数,可这里是一个小数,该怎么处理?

    2.用2、3、4、5这四个数,组成两个两位数,积最小的是( ),积最大的是( )。
    (交流思考方法:积最小,要先考虑十位上尽可能小,那就是2□×3□;分两种情况:24×35和25×34。用计算器分别计算这两个算式,比一比哪个积更小。
    类似的方法考虑积更大,交流结果。)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尝试思考十位上尽可能小


    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1.(1)王阿姨从12只蚌里剖出了432颗珍珠,平均每只蚌产珍珠多少颗?
    (2)照这样计算,她从26只蚌里能剖出珍珠多少颗?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如果每72颗珍珠串成一条项链,那么这些珍珠能串成多少条项链?
    问“这些珍珠”指的是哪些珍珠?
    先估计,再计算。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茄子17行,每行12棵,西红柿的棵数是茄子的5倍,西红柿有多少棵?
    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怎么列式?
    如果写成17×(12×5)行不行?为什么?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要考虑列式的每一步是否有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可以考虑该算式是否可以简便计算。


    板书完整规范的解答过程:
    17×12×5
    =17×(12×5)
    =17×60
    =1020(棵)
    答:西红柿有1020棵。

    3.(1)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千米,卡车从南京出发每小时行90千米,已经行了2小时,沿沪宁高速公路开往上海,卡车离上海还有多少千米?
    (2)一辆卡车每次运货5吨。18辆这样的卡车运720吨货物,需要运多少次?
    注意搜集学生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的多种算式,通过讲评来分析是否合理。
    最基本的算式:720÷(18×5)

    4.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5行,每行有20人。队形变化后,排成30行,每行有多少人?


    5.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有3组同学在跳绳,每组18人;还有5组同学在打乒乓球,每组12人。
    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吗?

    学生规范地解答,注意写完整答句





    学生进行估算





    指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意义





    学习规范的解答过程








    指名读题指导读懂题意






    学生算一算,再交流。





    尝试不同方法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后反思:













    相关教案

    小学三 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三 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小组合作,探索规律,巩固深化,应用拓展,总结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 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 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完成“百数表”,明确数的顺序,观察“百数表”,引导发现规律,利用“百数表”,开展框数游戏,重填“百数表”,启迪新的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六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六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认标,举例梳理,多层练习,内化提升,当堂检测,评价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