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十七 经济与社会生活
展开专题十七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2.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两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系统的交汇——就像一条运河凿通两个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鱼群相互游动。开放和交换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以下不符合这段话主旨的是( )
A.美国白蛾入侵中国后,到处繁殖蔓延,破坏生态环境
B.中国的大闸蟹随着船只“偷渡”到英国后,称霸河道
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环境中出现爆发式增长
D.物种交流推动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
3.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食习惯
4.魏晋南北朝的豪强地主庄园里,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所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材料能够表明这一时期(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与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5.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 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平衡发展
6.阿克莱特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被称为“英国现代工厂制度的奠基人”“近代工厂之父”。可见阿克莱特的发明( )
A.推动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B.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
C.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确立
D.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7.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
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 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
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
8.阿萨•勃里格斯说:"(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1792年,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运河狂热的年份,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地传播。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虽然它们直到1811年才在证券交易所报价。”该狂热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价格革命出现,股票投资活动的狂热 B.商业革命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工业革命进行,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 D.电气时代到来,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9.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政府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整体出售、拆分售股给公司员工和上市三种;2010年,卡梅伦上台后,英国推动了所谓“二次私有化”进程。这些举措( )
A.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 B.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
C.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 D.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
10.《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11.184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破坏了城市环境
B.城市医疗技术水平的下降
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殖民扩张引发人口的外移
12.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等城市在唐代便“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城市繁荣异常,宋时更是“自淮南之西,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 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这表明( )
A.扬州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京师地区完全依赖南方 D.大运河取代了传统交通要道
13.下表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运营线路
| 运营车辆
| 运营线路长度
| 全年客运总量 |
公共电汽车
| 881条
| 24131辆
| 19299千米
| 33.3亿人次 |
轨道交通
| 22条
| 5210辆
| 609千米
| 37.8亿人次 |
A.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方便
D.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
14.中国古代关于疫病的流行与防治的记载不绝于史。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在殷商时期中国就有了对疾疫的文字记载,如疟、疥、蛊等,并且还有“疾年”的记载,这有可能是对疫情的最早记载。下列不是中国古代对于疫病的防治措施的是( )
A.掩埋尸体,修建饮水道 B.疏通井渠河道
C.建立救治机构 D.发明人痘接种术
15.王延庆在《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文中指出,罗马历史上有三次记录详细的瘟疫:公元65年的瘟疫、皇帝马可·奥勒留统治期间的“安东尼瘟疫”(又称“盖伦医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当然,除了这三次瘟疫外,罗马还发生过多次瘟疫。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有( )
①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减少和人们体质下降
②导致了罗马经济的衰退
③严重削弱了罗马的军事实力
④造成罗马帝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
⑤改变了以后西方的医学史
⑥导致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16.2009年3月,我国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改革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表明我国政府( )
A.不断地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B.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C.工作重点是基层社会保障 D.有效缓解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游日记》中记载“汾平两郡(汾州府和平阳府),多以贸易为生。利之十倍者,无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开设账局。”咸丰三年(1853年)王侍郎奏:“闻账局自来借贷,多以一年为期。五六月间,各路货物到京,借者尤多。每逢到期,将本利全数措齐,送到局中,谓之本利见面。账局看后将利收起,令借者更换一券,仍将本银持归,每年如此。”
——摘编自黄鉴晖《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 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于1606年经市议会批准,1609年正式开始营业。这家银行接受存款、转账、开发汇票的业务,它还有权兑换货币、买进金银和外国铸币、铸造法定货币等。当时规定所有价值在600弗罗林以上的票据只有通过银行才能办理,所以几乎每个商人都在银行开立账户。但是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不向客户提供任何个人贷款,也不允许私人账户透支。存入该汇兑银行的存款由阿姆斯特丹公司担保,一直到1683年,该银行都为票据交换提供免费服务。尽管类似的银行迅速在汉堡、米德尔堡、纽伦堡等城市建立(据估计,到1697年欧洲已有25家公共银行),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具有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这样的信用和实力。1721年,该行共有2918个账户,价值共达28886000弗罗林。阿姆斯特丹的汇票是万能的通行券,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兑。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设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1879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到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相对完善,出现了除银行外,还有信托公司、储蓄会、保险公司、钱庄银号、典当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且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了82.06亿元。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账局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欧洲的城市,人们一般通过污水排放管道处理污水。直到1788年,伦敦城内的街道还是无人清扫,到处是垃圾,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人们开始积极预防传染病,使得伦敦、巴黎等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英国在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要求监管城市清洁卫生,以及提供清洁的自来水等。工业对清洁水的需要和中产阶级对更整洁的街道和更少污染的河流的需要,成为建立水库和管道系统的市政开支的理由……流经议会大厦的刺鼻的泰晤士河水,最终说服了政府投资建立一个大型水道,用来转移从伦敦顺流而下的污水。
——摘编自[英]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三 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疫病肆虐、医疗卫生资源极度短缺、人民生命健康无保障的严峻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提出了新中国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项原则,充分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建立起一个基本覆盖城乡居民,投入低、产出高的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体系。新中国成立短短30年,卫生医疗事业成果辉煌,人均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等卫生指标有显著改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推行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并多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荐“中国模式”,由此,“中国模式”为世人所称道。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城市在工业革命后公共卫生事业出现的积极变化,并简要分析促使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能够形成“中国模式”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阶级、文字,这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答案:D
解析:根据“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的消极影响,D项是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意,故正确。
3.答案:C
解析:“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不能由材料得出,A、B项排除;辣条、方便面是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食物种类,C项正确;D项说法绝对,工业化食品也存在一定弊端,排除。
4.答案:B
解析:庄园经营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现象,说明庄园的经济活动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冲击了盐铁专卖制度,但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A项错误;庄园经济的一大特征是自给自足,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不能得出,C项错误;D项夸大了此时期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程度,且不能由材料得出,错误。
5.答案:D
解析:题干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使贫富差距扩大,人文纽带被拧断,由此带来的启示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的平衡发展,故选D项;工业革命不仅要发展现代经济,还要关注社会公平,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指出贫富差距扩大的主体,故排除B项;材料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故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反映了阿克莱特的发明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确立,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排除A项;水力纺纱机并不能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1612—1616年中国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这说明当时中国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瓷器外销在明朝以前就已出现,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中国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运河的股票被当地商人、丁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股票经营方式是商业革命的延续,故选B项;价格革命出现在新航路开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股票投机”是商业革命的延续,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C项;19世纪下半叶,电气时代到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政府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可知,为了应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英国政府通过推动私有化的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激发了市场的经济活力,故选A项;凯恩斯主义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材料强调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B项;私有化的改革增强了市场活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中公共卫生问题显现,导致越靠近城市中心地区人口死亡率越高,C项正确;题干与圈地运动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英国城市问题源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并非殖民扩张,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的开通”“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人城市繁荣异常”“迁徙贸易之人……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等信息可知,扬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地处运河和长江汇合处,是水陆交通枢纽,江南物产的集散地,说明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表格显示在全年客运总量中轨道交通总量高于公共电汽车总量,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比公共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的价格,无法得出轨道交通价格低廉的结论,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了方便,故C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古罗马修建饮水道,对疫病的预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已经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如西汉时期的隔离房、隋唐时期的“病坊”等,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⑤是对西方医学史的影响,不符合题干设问“对罗马的影响”,排除;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排除⑥。①②③④都是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故D正确。
16.答案:A
解析:由改革的理念、原则可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A项正确;B项中“全面”说法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医疗卫生领域,不能得出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C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意见是引导性文件,不能看出效果,不能得出“有效缓解”,D项错误。
17.答案:(1)不同
①内容:中国账局从事借贷业务;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从事存款、转账、开发汇票的业务。
②范围:中国账局主要经营国内业务;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经营国内外业务。
③对象:中国账局官商均可以借贷;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主要针对商人。
(2)特点:①先是外国在华开设银行,然后是中国自办。
②银行多设在上海等通商口岸。
③清末效仿西方建立自己的银行,并进行相关制度完善。
④金融机构种类多样,且发展较快。
(3)因素:创办票号积累的经验;西方先进经验的传入;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的支持。
解析: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从账局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各自的业务内容、业务范围和业务对象进行归纳。业务内容上,据材料一“闻账局自来借贷”和材料二“这家银行接受存款、转账、开发汇票的业务,它还有权兑换货币、买进金银和外国铸币、铸造法定货币”可得出;业务范围上,据材料一“汾平两郡(汾州府和平阳府)”和材料二“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兑”得出中国账局主要经营国内业务,西方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从事国内外业务;业务对象上,据材料一“无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和材料二“几乎每个商人都在银行开立账户”得出中国账局主要的业务对象是官商,西方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主要的业务对象是商人。
(2)结合材料三信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1879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到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相对完善,出现了除银行外,还有信托公司、储蓄会、保险公司、钱庄银号、典当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且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了82.06亿元”进行归纳,先是外国在华开设银行,然后是中国自办;银行多设在上海等通商口岸;清末效仿西方建立自己的银行,并进行相关制度完善;金融机构种类多样,且发展较快。
(3)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经济状况(如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关的经验吸收等方面进行总结。
18.答案:(1)积极变化:由初级排污设施到大型排污系统;由饮用自然水到自来水;积极预防传染病;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机制。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家立法提供制度保障;科技文化的进步、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市民对卫生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2)特点:预防为主,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意义: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命健康无保障的局面;提高了人民医疗卫生水平和健康素质;创建了适应国情并提高国际声誉的公共卫生模式;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第(1)问,“积极变化”可根据材料一、二中的“伦敦、巴黎……得到很大改善”“英国在1848年……提供清洁的自来水等”“19世纪中叶……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等信息概括;“原因”根据工业革命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家立法提供制度保障,科技文化的进步、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市民对卫生和健康生活的追求等方面分析回答。
第(2)问,“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提出……卫生防疫体系”概括;“意义”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短短30年……‘中国模式’为世人所称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3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附解析):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3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