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训练:3.2.6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专项复习PPT+课时作业
展开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高考常出现的类型有词句情感题、典故情感题、整体情感题。
类型一 词句情感题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典例引领]1.(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旨在分析后两联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要注意局部情感不能脱离主旨,要立足于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首先确定答题范围是后两联,然后抓住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来分析。“常恐劳人”,表达了作者对常州百姓劳苦的担忧与挂念,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忽逢”说明沈康将要前往常州做官,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殷勤”一词表达了诗人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最忆荆溪两岸春”一句表达了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答案】 ①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 情;②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③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④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方法指津]概括分析诗句情感题“2步骤”
边练边悟]1.(2019·太原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幽居冬暮[注]李商隐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注】 本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免盐铁推官一职,回到郑州闲居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如羽翼被摧铩,身心交瘁,只得退守郊园忍受寂寞无聊。B.诗人以寒鹜自喻,形象地写出诗人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不改操守。C.第五、六句写景色惨淡,暮色将至,自己也年华衰 颓,为后句抒情蓄势。D.本诗语言不刻意锤炼和精心藻饰,但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景色惨淡”曲解文意。这里是说冬季日短,暮色很快来临,指时光急促。(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注意抓关键词,“夙心”,早年的愿望,结合全诗,也就是匡国济世的抱负;从“如何……不与”这样的句式中揣摩作者因抱负难以施展愤懑不平之情。
【答案】 (1)C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平生匡国济世的抱负,不能与早年的心愿相合呢?既表达了匡国济世之志,也表达了抱负难以实现的愤懑之情。
【白话诗歌】这是鸟的翅膀被摧残折断的日子,也是我在郊外园林寂寞无聊的时节。晨鸡因树上积雪的光泽而惊啼报晓,野鸭在严寒中苦守冰池。冬季日短,时光急促,暮色很快降临;到了颓败之年,身体也逐渐衰弱了。我没有匡救国家的职分,不能与我的夙愿相合。
类型二 典故情感题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 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典例引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金陵望汉江李 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 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了解典故的原本内涵。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由注释④可知,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第二步,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 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 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第三步,分析综合,规范作答。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白话诗歌】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方法指津]概括分析典故情感题“3步骤”
[边练边悟]2.(2019·汕头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江景,并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地点:日暮时江边渡口。B.颔联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写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C.颈联“数丛沙草群鸥散”所展示的画面与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万顷江田一鹭飞”则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D.尾联诗人触景兴感,萌生遐思,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愫。
(2)尾联诗人借范蠡辞官而去的典故,意在表达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 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选项,“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错误,颔联是“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么运用 的,最后指出该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心机的人。
【答案】 (1)B (2)范蠡因与越王勾践难共安乐,因此急流勇退,放浪江湖。作者借此一是揭露了君主与臣子可共难而不可同乐的社会现象,二是暗寓自己的归隐实乃失意后的无奈,三是含蓄写出自己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达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白话诗歌】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类型三 整体情感题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典例引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景物描写之中,所以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就要逐一从“景语”中悟出“情语”。诗题已表明诗人的目的是寻友,首联“莓苔见履痕”指寻友路上见到履痕,此时诗人自然猜想到幽人不远,晤面在即,所以心情应该是喜悦的。颔联“春草闭闲门”,诗人本乘兴而来,前已见履痕而心生希望,到了却看到家门紧 闭,失望之情应在情理之中。颈联直接写雨后翠绿如新的松色,以及随山探源所见的流水潺潺之景,感觉清新宜人,诗人找到了新的乐趣,自然非常快乐。尾联诗人用“相对亦忘言”直接表达了一种物我两忘的愉悦心境。
【答案】 首联写清幽山径上的履痕给诗人带来会面在即的喜悦,颔联则蕴含着诗人寻访不遇产生的怅然,颈联则写诗人观察山景后又找到了另外的乐趣,尾联写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体味到深层的精神愉悦。
【白话诗歌】我一路上经过的地方,看到青苔小道上留下的鞋痕。白云依偎在寂静的小沙洲上,春草丛中只见关闭着的屋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溪水的源头处。看到溪边摇曳的野花心神澄静,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方法指津]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要“6看”1.看标题标题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 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如《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 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
2.看作者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
4.看注释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释,凡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5.看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如“行客”“归鸿”等意象就蕴含着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
6.看关键“关键”是关键词和关键句,有的词句可视为诗眼。(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①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
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②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典中情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2)每一首诗词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注】 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B.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其中“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D.本诗通过写登山所见的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了情思,表达了心志。
(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B项,三、四两句其实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对饮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2)从首联中“思君”和题目来看,本诗首先表达的是思念之情;从颔联“绿酒酬黄菊”“何必”可以看出诗人的高洁和不落俗套;从颈联的意象“落木、云、水、烟山、桥、夕阳”来看,能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尾联写出了以渊明自比,又甘心折腰事国的矛盾心理。【答案】 (1)B (2)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白话诗歌】城上乌啼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因为想看看你在哪里,才登上这高山。我们相逢之时应是面对着黄菊一起饮绿酒,没有必要让美人吹箫相伴。流云将落木与渡口紧紧相连,在烟雾缭绕的山中依稀看见了远处夕阳映衬下的小桥。陶渊明享有“东篱醉”这样的盛名,我甘愿为国事屈意居下位为国效力。
二、评价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 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 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
[典例引领]4.(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 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 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 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
【答案】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方法指津]一、评价观点态度“4注意”1.注意深入体悟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注意细致分析(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3)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注意全面归纳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4.注意准确评价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二、答题“4步骤”第一步: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的观点态度;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三步: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
[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 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 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选项“欲扬先抑”错,“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此句是对夸父志向的赞美,没有贬低的意思。(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指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注意抓住表达态度的词语。由“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可知夸父有敢于太阳赛跑的宏大志向。“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赞扬夸父的力量大,一起跑到了虞渊下,都没分出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讲夸父的神力大,能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对夸父的赞美。“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讲了夸父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答案】 (1)A (2)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白话诗歌】夸父志向真远大,敢与太阳去竞走。同时到达日落处,好像没分胜与负。神力非凡又奇妙,饮尽黄河水不足。弃下手杖化邓林。身后功绩垂千古。
[素养提升]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书怀寄中朝①往还②杜 牧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朱绂③久惭官借与④,白头还叹老将来。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 ①中朝:朝廷。②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③朱绂: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色丝带。④借与:即借绯。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 机,表露自己的心声。B.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玷染,为官后得到了权势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C.颔联写自己无所作为,蹉跎岁月,面对官服感到惭 愧,感叹鬓角已白,老之将至。D.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并非因为朝廷大门不对天下所有人敞开。
【解析】 B项,“为官后……原来的想法”错误,首联下句是说做官后势必还是要回到尘网中为世俗所累。【答案】 B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表面说仕途难进,并非因朝廷纳才之门开得不够大,其实是说自己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之情。(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大多在朝廷做了大官,看似称赞居高位者必有其才,实则讽刺朝廷不识贤愚、压抑人才,(并对自己未受重用表露不满。(意思相近即可)
【白话诗歌】平生自认为不会被世俗玷染,然而为官后势必还是要回到尘网中为世俗所累。为官多年,蹉跎岁月,愧对这身官服;看到自己的白发,不禁感叹老之将至。到现在才知道人世间的道路很难轻易前进,哪里是因为朝廷纳才的大门开得不够大。同窗共事者大多身居朝中高位;令人羡慕的是他们都才气出众,有卿相之才。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 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 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长淮:即淮河。颍:颍水,淮河支流。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 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解析】 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答案】 D
4.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 逝、人生无常。“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 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地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答案】 ①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②伤逝之 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③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白话诗歌】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想内容,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古诗词题材分类,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怀古咏史诗,答案示例,咏物诗,羁旅诗,送别诗,爱情闺怨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35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35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PPT,共2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选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