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化学溶解度以及推理题专训(内附答案及解析)
展开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推理类问题专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100.0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盐溶于水后食盐以NaCl微粒的形式存在
B. 食盐溶液中既存在离子又存在分子
C.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 氯化钙溶液中钙离子与氯离子个数之比为1:1
2. 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 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 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3. 将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一定能成功的是( )
A. 降温 B. 升温 C. 加入溶质 D. 加入溶剂
4. 将2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 )
A. 升高温度 B. 加入溶剂 C. 加入溶质 D. 倒掉一半溶液
5. 20℃时,在一只试管盛中有10mL水,放入0.1g熟石灰,搅拌,有白色固体沉降到试管底部.对于试管内上层澄清的液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是无色溶液 B. 属于稀溶液 C. 是饱和溶液 D. 属于浓溶液
6. 60℃时,50克水中溶解55克硝酸钾恰好饱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B. 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C.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7. 在30℃时40g水里最多溶解10g X,50℃时15gY溶于60g水中达到饱和,则X和Y的溶解度( )
A. X=Y B. X
8. t℃时,18克硝酸钾全部溶于水形成68克饱和溶液,则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A. 18 B. 36 C. 36克 D. 50克
9. 20℃时50g水中最多可溶解5g A物质,4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0gB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相比( )
A. A>B B. B>A C. A=B D. 无法比较
10. 下列实验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
A.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B. 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C. 向一杯接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 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11. 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
B.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 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D. 在t2℃时,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12.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T2℃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变为不饱和溶液
B.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甲
C. T2℃甲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到T1℃,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比乙的多
13.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 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
C. 所有的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浓 D. 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
14.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 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90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
D. 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形成饱和溶液
15.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B. 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 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 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16. “如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从b点降温到a点,有晶体析出
B. 60℃时,b、c点对应的都是饱和溶液
C. 将a点的饱和溶液从20℃升温到60℃时仍是饱和溶液
D. 60℃时,向50g水中加入60gKNO3,形成不饱和溶液
17. 某温度时,将10克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干,得到2克硝酸钾,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 10克 B. 20克 C. 50克 D. 25克
18. 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溶解度/g
氯化钾
27.6
34.0
40.0
45.5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0
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B. t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34.0g至35.0g之间
C. t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D. 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19. 有A、B、C三种物质,在20℃时溶解在水中制成饱和溶液.已知20克水最多能溶解2克A物质;B物质制成115克饱和溶液用了15克B;C物质375克饱和溶液用去350克水.这三种物质在20℃时溶解度大小的顺序为( )
A. B
20. 在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烧杯①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 烧杯②中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钾
C. 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D. 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小
21.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温度不变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硝酸钾
B. 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溶质
C. 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 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22. 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45.8g
B. NaNO3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
C. 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大
D.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KCl大
23.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 6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
C. 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分别将甲、乙物质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甲析出晶体较多
24. 如图表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点表示t1℃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t1℃时a、c饱和溶液升温到t2℃,均变为不饱和
C. a中含有少量b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
D. t1℃时,125克b的饱和溶液中,含有b物质25克
25.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 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后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 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6.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不可以使B得到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B. 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成为不饱和溶液
C. t2℃时,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A>B
D. t2℃时,将150g A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水100g
27.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图a表示,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B. 图b表示,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片、锌片
C. 图c表示,向一定质量的铁片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D. 图d表示,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蔗糖晶体
28.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时,甲、乙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 t1℃时,10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
C. 要将甲溶液的状态由a点转化为b点,可以加适量溶剂
D. 分别将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均有晶体析出
29.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甲中含有 少量乙杂质 时,可以用将混合物在较高温度配制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甲晶体的办法得到纯甲晶体
B.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 出甲的质量大
C. 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 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不相等
30.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
B. 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
C. 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 T1℃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
31. PbO能溶解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00℃时,PbO在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为100g⋅L-1
B. 60℃时,PbO在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10%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
C. 20℃时,PbO在10%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一定小于在35%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
D. 80℃时,将PbO溶解在10%NaOH溶液中达到饱和,然后降温至40℃,该过程中一定析出固体
32. 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掉10g水,再冷却到25℃。甲烧杯中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m1,乙烧杯中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m2。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 )
A. m1=m2 B. m1>m2 C. m1
A. 蒸发前,甲、乙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B. 蒸发后,所得甲溶液依然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C. 蒸发后,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D. 蒸发后,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34. 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g
B. 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 a1℃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D. 将a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1℃,有20g固体析出
35.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仍然饱和
D. t1℃时,将5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甲物质的饱和溶液
36. 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并做出判断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一定温度下,某溶液达到饱和,该溶液一定是浓溶液X
B. 恒温蒸发某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过滤后的滤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不相同
C. 固体的溶解性只跟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
D. 某硝酸钾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液质量不变,则溶液组成不变
37.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B. 某无色气体混入空气后点燃爆炸,可证明该气体一定是H2
C.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 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时,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小,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
38. 逻辑推理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 燃烧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 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39.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 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则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则制取氧气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
C. 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40. 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 不带电的微粒只能是分子或原子
B.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 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D. 碱溶液和盐溶液发生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两种溶液质量之和
41.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B. 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作用,则铁的表面的铁锈也起保护作用
C. 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D. 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则点燃可燃性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都可能发生爆炸
42.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
B. 盐中含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NH4Cl中没有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类
C.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D.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则该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43.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关系成立的是( )
A. 二氧化锰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催化剂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
B.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空气中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所以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是灭火的有效方法之一
D.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的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44.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也不变
C. 在一定温度下,氢氧化钾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氢氧化钾,但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D. 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45.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氮气可以作保护气,说明氮气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B. 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化学性质也相同
C. 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D. 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46.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水能灭火,所以电器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 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 经鉴定,某种纯净物含两种元素,该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 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47. “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溶液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 通常情况下,pH<7的溶液呈酸性,则pH<7的雨水是酸雨
C. H2、CO在空气中点燃要验纯,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验纯
D. 利用红磷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则利用木炭也可以
48. 分析推理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所以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B.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的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都一定显负价
D. “双氧水”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49.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B. 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C.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 t℃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所以也不能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50. 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
B.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负价
C.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D. 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4.0分)
51.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25g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
(2)t2℃时,甲的溶解度______(填“>”、“<”或“=”)乙的溶解度。
(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欲提纯甲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将100g10%的甲溶液稀释到4%需加入______g 水。
52.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试回答以下问题:
(1)m点表示______;
(2)20℃时,在100克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水,为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需加甲物质______克;
(3)常压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应类似于______物质;(填甲或乙)
(4)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______(选填“>”或“=”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53.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b溶液在点P时处于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
②t2℃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______克.
③除去a 固体中混有的少量b,提纯的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______,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④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Ⅰ.溶质质量分数:b>a>c
Ⅱ.析出固体的质量a>b,c无固体析出
Ⅲ.溶剂的质量:a Ⅳ.a、b是饱和溶液,c是不饱和溶液.
54.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20℃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②30℃时,50g水中加入10g固体丙,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③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55.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______乙(填“<”“>“或“=”);
(2)P点的含义______;
(3)t2℃时,把20g固体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4)欲将t2℃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______;
(5)如采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若要提纯甲,一般采用______的方法。
56. 根据所给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氯化钠溶解度/g
35
35.5
36
36.5
37
碳酸钠溶解度/g
6
10
18
36.5
50
(1)t1℃时,NaCl的溶解度是______g。
(2)t2℃时,将40g Na2CO3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Na2CO3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
(3)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Na2CO3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57.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
(2)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任填一条)______;
(3)t2℃时,将16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欲使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______(任填一种方法).
58. 请根据如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向盛有5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59.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__________。
(2)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________的溶解度相等。
(3)t3℃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3℃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a>b B.a=b C.a 60.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判断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______进行检验.
(2)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______(填字母).
A.静置沉淀 B.吸附沉淀 C.蒸馏 D.过滤
(3)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②30℃时,两物质各取25g,分别用100g水充分溶解,再把两溶液降温到10℃,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析出的质量为______g.
③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30℃时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甲______乙(填“>”、“=”或“<”)
溶解度及推理类专练
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
1. B 2. B 3. C 4. B 5. D 6. D 7. D
8. C 9. D 10. D 11. D 12. D 13. C 14. C
15. C 16. A 17. D 18. D 19. D 20. C 21. B
22. A 23. C 24. D 25. D 26. D 27. A 28. C
29. A 30. A 31. C 32. A 33. C 34. D 35. C
36. D 37. D 38. A 39. B 40. D 41. D 42. A
43. C 44. C 45. D 46. C 47. C 48. A 49. B
50. A
填空题
51. 70g = 降温结晶 150
52. 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 4 乙 <
53. ①不饱和;
②25;
③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④Ⅰ、Ⅳ
54. 乙>甲>丙 55 丙>乙>甲
55. < t3℃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62.5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降温结晶
56. (1)36.5;
(2)2:5;
(3)降温结晶
57. 相等;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明显;饱和;加水
58. t1 75 降温结晶 c>b>a
59. (1)c
(2)b
(3)不饱和
(4)A
60. 肥皂水;C;增大;甲;5;<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的定义、化学式的意义,难度不大。
【解答】
A.食盐溶于水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存在,故A错误;
B.食盐溶液中含有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故B正确;
C.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可能能溶解其他物质,故C错误;
D.氯化钙溶液中钙离子与氯离子的个数之比为1:2,故D错误。
故选B。
2.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液的基本特征、饱和溶液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的各种粒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不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其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不一定能形成溶液,如植物油难溶于水,分散到水里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 解:A、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温可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不一定能成功,故选项错误。
B、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温后溶解度减小,可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升温不一定能成功,故选项错误。
C、增加溶质,一定能使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D、加入溶剂,不能将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 解: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将2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或加水的方法。
故选:B。
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解: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在20℃时10mL水中加入0.1g熟石灰,结果没有完全溶解,说明此时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同时可以得出水中溶解的氢氧化钙的质量很少,是相对比较稀的溶液,同时氢氧化钙是无色,其溶于水后也是无色的,故选项D是错误的.
故选D.
根据题意可以知道10mL水中加入0.1g熟石灰,结果没有完全溶解,说明此温度下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同时可以得出水中溶解的氢氧化钙的很少,是相对较稀的溶液,可以据此答题.
熟练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并能够区分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知道溶液的浓与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6. 解:由于在60℃时,50克水中溶解了55克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则在6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是110克,即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
故选:D。
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即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这种物质的质量.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7. 解:30℃时,40g水中最多溶解10gX物质,说明30℃时X物质的溶解度为25g;50℃时,60g水中最多溶解15gY物质,说明50℃时Y物质的溶解度为25g;不知道二者溶解度受温度是怎么影响的,并且温度也不一样,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故选:D。
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规定好了温度.同一温度时,比较大小.
比较溶解度的大小,要规定好温度,对于不同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比较大小时,要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8. 解:设硝酸钾的溶解度为xg
x100+x=1868
解得x=36
故选:C。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分析即可,溶解度:某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
同学们要会灵活运用溶解度的概念,即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得到几种公式:溶解度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100+溶解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9. 解:20℃时50g水中最多可溶解5gA物质,则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0gA物质,则20℃A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4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0gB物质,则40℃B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但由于不是在同一温度下,且不知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趋势,故无比较它们的溶解度大小。
故选:D。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及单位克.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需在同一温度下进行比较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 解:A、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溶液的质量不断减少,当反应完毕后质量不变为一定值,故A错误;
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生成水和氧气,生成的氧气逸出,且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所以溶液的质量不断减少,当反应完毕后质量不变为一定值,故B错误;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的质量减少,且反应放出热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溶质质量也会减少,溶液的质量会减少,故C错误;
D、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硝酸钾会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后不再继续溶解硝酸钾,所以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大,当达到饱和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进行解答;
B、根据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生成水和氧气,生成的氧气逸出,且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进行解答;
C、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的质量减少进行解答;
D、根据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硝酸钾会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后不再继续溶解硝酸钾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化学知识和坐标的关系,关键是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坐标的起点、拐点、终点及曲线的变化趋势。
11. 解:A、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说法正确,故A正确;
B、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说法正确,故B正确;
C、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说法正确,故C正确;
D、在t2℃时,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说法错误,因为没有说明此二种物质为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D。
由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各物质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的趋势;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克;升温或降温,溶解度变化情况;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等信息。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2.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T2℃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据图可以看出,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甲,故选项说法正确;
C.T2℃甲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会析出晶体,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到T1℃,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比乙的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3. 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A说法正确;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故B说法正确;
C、未指明温度和溶质,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关系,故C说法错误;
D、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B、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种类考虑;C、根据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的关系考虑;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溶液的特点,知道溶质的种类,饱和溶液的特点。
14. 解: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为30g,即在t1℃时,100g水中溶解30g甲、乙刚好达到饱和,所以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90g水中,还会有一部分固体不溶解,故C错误;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物质,所以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形成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C。
A、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进行解答;
B、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解答;
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为30g进行解答;
D、根据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进行解答。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可以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判断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15. 解:A、溶液具有稳定性,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故A说法正确;
B、物质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所以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B说法正确;
C、溶液中的微粒始终在不断运动,故C说法错误;
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溶液的特点,知道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16. 解:A、因为a、b是线上点,a点表示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b点表示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且KNO3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溶液从b点降温到a点,有晶体析出正确,故选项正确;
B、60℃时,c点对应的不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KNO3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将a点的饱和溶液从20℃升温到60℃时,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即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50g水中最多溶解55g硝酸钾,因此60℃时,向50g水中加入60gKNO3,只能溶解55g,形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降温时,是否有晶体析出;
B、根据线上点、线下点区分;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D、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7. 解:
设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S:2g10g=S100g+S解得S=25克。
故选:D。
根据饱和溶液的计算公式:溶质溶液=溶解度100g+溶解度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对于饱和溶液的有关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18. 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故A正确;
B、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34g至35g之间,故B正确;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故C正确;
D、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故D错误。
故选:D。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 解:20克水最多能溶解2克A物质,所以100g水最多溶解10gA物质,即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10g;B物质制成115克饱和溶液用了15克B,设B的溶解度是x则:15g115g=x100g+x解得x=15g;C物质375克饱和溶液用去350克水,即350g水溶解了25gC物质,设C的溶解度是y则:25g350g=y100g解得y=7.14g。
故B>A>C。
故选:D。
运用固体的溶解度概念: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再结合题中数据分析比较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注重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20. 【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
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別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烧杯①中没有固体剩余,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钾,故错误;
C、t2℃时,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所以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故正确。
D、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別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烧杯①中的固体全部溶解,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所以烧杯①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故错误;
故选C。
21. 【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饱和溶液的定义,熟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答】
A.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时,不能再溶解硝酸钾,故A说法正确;
B.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时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溶液升高温度,会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所以饱和溶液升温不一定继续溶解溶质,故B说法错误;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一定温度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说明已经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了,所以属于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故C说法正确;
D.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所以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22. 【分析】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结晶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解答】
A.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45.8g,因为硝酸钾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45.8g,故选项正确;
B.NaNO3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无法比较KCl的溶解度与NaCl的溶解度,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D.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KCl小,氯化钾变化比较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3. 解:A、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乙物质适用蒸发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故A错误;
B、6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80g饱和溶液,故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分别将甲、乙物质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解:A、P点表示t1℃时a,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
B、t1℃时a、c饱和溶液升温到t2℃,a变为不饱和溶液,c仍饱和,错误;
C、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故a中含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错误;
D、t1℃时,b的溶解度为25g,故125克b的饱和溶液中,含有b物质25g,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解:A、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无关,所以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故B错误;
C、不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有的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也有的降低,故C错误;
D、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无关进行解答;
B、根据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进行解答;
C、根据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进行解答;
D、根据饱和溶液的含义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饱和溶液的概念,强调了叙述饱和溶液应该指明一定温度、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6. 解:A、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不可以使B得到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错误,可以析出晶体,故选项错误;
B、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仍是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错误,故选项错误;
C、t2℃时,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B>A,A>B错误,故选项错误;
D、设t2℃时,将150g A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水的质量为x,(150g+x)×20%=50g,x=100g,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A、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不可以使B得到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错误;B、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成为不饱和溶液错误;C、t2℃时,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A>B错误;D、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7. 【分析】
A.根据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镁与氧气有一种物质已经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片、锌片,酸完全反应,则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进行分析;
C.根据铁与稀盐酸反应,溶液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液增加幅度较小进行分析;
D.根据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溶解氯化钠,但可以溶解蔗糖进行分析。
【解答】
A.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镁与氧气有一种物质已经完全反应,完全反应的质量会减少到为0,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符合题意;
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片、锌片,酸完全反应,则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且镁比锌活泼,反应速率要快,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质量的铁片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一开始溶液质量增加很快,完全反应后,继续加稀盐酸,溶液质量继续增加,但增加比较缓慢,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D.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蔗糖晶体;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溶解氯化钠,但可以溶解蔗糖,则随蔗糖的加入溶液质量增加,蔗糖达到饱和后溶液质量保持不变,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8. 解:A、t1℃时,甲、乙两种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A错误;
B、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12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故B错误;
C、a是甲物质的饱和溶液,b是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所以要将甲溶液的状态由a点转化为b点,可以加适量溶剂,故C正确;
D、分别将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有晶体析出,丙没有晶体析出,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解:A、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当甲中含有 少量乙杂质 时,可以用将混合物在较高温度配制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甲晶体的办法得到纯甲晶体,故A正确;
B、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故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故C错误;
D、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相等,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0. 解:A、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甲>乙错误,因为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乙,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正确,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丙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T1℃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正确,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30g,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甲>乙错误,因为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乙;B、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正确;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D、T2℃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正确,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30g。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1. 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0℃时,PbO在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为100g⋅L-1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60℃时,PbO在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10%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20℃时,PbO在10%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一定小于在35%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溶剂的质量,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80℃时,将PbO溶解在10%NaOH溶液中达到饱和,然后降温至40℃,该过程中一定析出固体正确,因为PbO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
A、100℃时,PbO在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为100g⋅L-1,正确;
B、60℃时,PbO在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10%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正确;
C、20℃时,PbO在10%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一定小于在35%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错误;
D、80℃时,将PbO溶解在10%NaOH溶液中达到饱和,然后降温至40℃,该过程中一定析出固体,正确。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2. 解: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掉10g水,再冷却到25℃,则由题意,两烧杯中所析出晶体的质量均为25℃时10g水所溶解硝酸钾的最大质量,故两个烧杯中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即m1=m2。
故选:A。
根据题意,所析出晶体质量均为该温度下10g水达饱和时所溶解硝酸钾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所析出晶体质量均为该温度下10g水达饱和时所溶解硝酸钾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3. 解:A、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蒸发前,对含有等质量溶质的甲的饱和溶液与乙的饱和溶液,甲、乙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故A错误;
B、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蒸发前,对含有等质量溶质的甲的饱和溶液与乙的饱和溶液,蒸发前,甲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小于乙物质,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所以蒸发后,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故C正确;
D、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
A、在说明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错误;
C、a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g:100g=3:10,故C错误;
D、a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50g,溶剂100g,降温到a1℃,溶解度为30g,所以有20g固体析出,故D正确。
故选D。
35. 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正确;
C、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甲物质的溶液仍然饱和,乙物质的溶液不饱和,故C错误;
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5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6. 解:A、一定温度下,某溶液达到饱和,该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故错误;
B、恒温蒸发某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相同,故不正确;
C、物质的溶解性跟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故错误;
D、溶液质量不变说明溶质溶剂的量未发生变化,也就是溶液的组成未发生变化,故正确;
故选:D。
A、根据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解答;
B、根据恒温蒸发某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解答。
C、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解答;
D、根据溶液质量不变说明溶质溶剂的量未发生变化解答;
此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拓展延伸,着重考查了溶解度的三要点:定温、定剂、定状态的要求。
37. 解: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是因为CO2是酸,而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推理错误。
B、某无色气体混入空气后点燃爆炸,不能证明该气体一定是H2,也可能是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性气体,故选项推理错误。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但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硫酸铜中硫元素显+6价,故选项推理错误。
D、原溶液是饱和溶液,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A、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价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原溶液是饱和溶液,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38. 解:
A、单质为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
B、溶液的特征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使混合物,所以不一定是溶液。错误;
C、燃烧为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变化,但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灯泡发光发热,但是为物理变化,不属于燃烧。错误;
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物质,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但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A、单质为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
B、溶液的特征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燃烧为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变化;
D、根据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推理题目,注意可以灵活使用反例进行分析和判断。
39. 解:A、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但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故选项推理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则制取氧气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故选项推理正确。
C、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选项推理错误.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A、根据饱和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D、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选项推理错误.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40. 解:A、不带电的微粒不是只能是分子或原子,也可能是中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B、若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推理错误。
C、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物质,但混合物中不一定至少含有两种元素,也可能含有一种元素,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D、碱溶液和盐溶液发生反应后,由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一定有沉淀或气体生成,由质量守恒定律,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两种溶液质量之和,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A、根据不带电的微粒,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能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混合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碱溶液和盐溶液发生反应后,一定有沉淀或气体生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41. 解: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选项推理错误。
B、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作用,但铁的表面的铁锈很疏松,不能起保护作用,故选项推理错误。
C、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但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故选项推理错误。
D、点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都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饱和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42. 解: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例如铁是由原构成的,故选项类推结果正确。
B、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氯化铵是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属于盐类,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
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就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
D、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则该饱和溶液可能继续溶解其它物质,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
故选:A。
A、根据物质构成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燃烧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与酸的化学性质、盐的特征、燃烧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3. 解:A、MnO2是能够加快H2O2分解制氧气的速率,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催化剂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有的催化剂是降低化学反应速率的,故错误;
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证明了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C、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灭火就是把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破坏,故正确;
D、若饱和溶液通过蒸发溶剂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A、根据催化剂的概念分析即可,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B、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即可,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
C、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即可,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D、若饱和溶液通过蒸发溶剂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在谈论物质的构成时要注意,宏观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微观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水本身就是纯净物,所以水中根本就没有氢气和氧气,若水中由氢气和氧气,则水就是混合物了.
44. 解: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OH不是氧化物,A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可能改变,如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总数发生变化,B错误;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物质,但还能溶解其它物质,故一定温度下,氢氧化钾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氢氧化钾,但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C正确;
D、带正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质子带正电,但不是阳离子,D错误;
故选:C。
A、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分析,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定义分析;
D、根据离子定义分析;
明确氧化物、饱和溶液、离子定义是解答本题关键。
45. 解:A、氮气可以作保护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说明氮气不与任何物质反应,故选项推理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推理错误。
C、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但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故选项推理错误。
D、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A、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水和过氧化氢的元素组成,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的特征、质量守恒定律、分子的基本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6. 解:A、水能灭火,但电器一旦失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立即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但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经鉴定,某种纯净物含两种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D、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但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A、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带电荷的微粒,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饱和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47. 解:A、若原溶液是饱和溶液,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推理错误。
B、通常情况下,pH<7的溶液呈酸性,则pH<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正常雨水的pH为5.6,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故选项推理错误。
C、H2、CO在空气中点燃要验纯,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验纯,故选项推理正确。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A、根据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正常雨水的pH为5.6,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D、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48. 解: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氧气中少,则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原溶液是饱和溶液,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推理错误。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但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硫酸钠中硫元素显+6价,故选项推理错误。
D、“双氧水”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A、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价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49. 解:A、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推理错误。
B、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推理错误。
D、t℃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但还能继续溶解其它物质,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饱和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50. 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故选项推理正确。
B、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但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显负价,如硫酸铜中硫元素显+6价,故选项推理错误。
C、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但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若原溶液是饱和溶液,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推理错误。
D、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但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如CO+CuO- △ Cu+CO2,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A、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价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51. 解:(1)t1℃时,丙的溶解度是40g,因此将25g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20g+50g=70g;故答案为:70;
(2)t2℃时,溶解度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因为在该温度下,它们有交点;故答案为:=;
(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欲提纯甲应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大;故答案为: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4)设将100g10%的甲溶液稀释到4%需加入水的质量为x,100g×10%=(100g+x)×4%,x=150g;故答案为:150;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t1℃时,将25g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20g+50g=70g;t2℃时,溶解度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欲提纯甲应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有关溶液的计算要准确。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2. 解:(1)由于m点是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即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在20℃时相等都是40g,故答案为: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
(2)由于在20℃时,甲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甲,则10g水中最多溶解4g甲,故答案为:4
(3)由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答案为:乙
(4)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给它们的饱和溶液降温时,甲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而乙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降温后,甲的溶液小于乙的溶液,故答案为:<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出一定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②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饱和溶液中量的变化等。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53. 解:①P点处于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所以b溶液在点P时处于不饱和状态;
②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 a物质,所以t2℃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25g;
③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除去a 固体中混有的少量b,提纯的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④Ⅰ.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是a>b>c,所以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温度降温到t1℃时,a、b仍为饱和溶液,且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c为不饱和溶液,且t2℃ c的溶解度小于t1℃时a的溶解度,故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b>a>c,故正确;
Ⅱ.不知道溶液质量的多少,所以不能判断a、b析出固体的质量,故错误;
Ⅲ.不知道溶液质量的多少,所以无法判断出溶剂的质量多少,故错误;
Ⅳ.a、b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a、b是饱和溶液,c是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故答案为:①不饱和;
②25;
③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④Ⅰ、Ⅳ.
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4. 解:①20℃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故填:乙>甲>丙。
②30℃时丙溶解度是10g,50g水中加入10g固体丙,充分溶解后,能够溶解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g。
故填:55。
③60℃时甲溶解度大于乙,乙溶解度大于丙,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甲需要水的质量最小,丙需要水的质量最大,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
故填:丙>乙>甲。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55. 解:(1)据图可以看出,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为甲<乙,故填:<;
(2)据图可以看出,P点表示在t3℃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3℃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t2℃时,甲的溶解度为25g,故把20g固体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12.5g,故所得溶液的质量是62.5g,故填:62.5;
(4)要将t2℃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故填: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5)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很大,故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若要提纯甲,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填:降温结晶。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6. 解:(1)t1℃时,NaCl的溶解度是36.5g,因为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36.5;
(2)t2℃时,将40g Na2CO3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Na2CO3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20g:50g=2:5;故答案为:2:5;
(3)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Na2CO3应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因为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钠大;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钠大;
(1)t1℃时,NaCl的溶解度是36.5g;
(2)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3)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Na2CO3应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和溶液结晶的方法等,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7. 解:(1)据图可以知道,在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填:相等;
(2)据图可以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明显,故填: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明显;
(3)t2℃时,甲的溶解度是30g,将16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15g,所得的溶液是饱和溶液;使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入水的方法,故填:饱和,加水.
(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等.
本题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58. 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向盛有5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
(3)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4)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b物质的溶解度次之,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故答案为:(1)t1;
(2)75;
(3)降温结晶;
(4)c>b>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9.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1)据图可以看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c,故填:c;
(2)据图可以看出,t2°C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b的相等,故填:b;
(3)t3°C时,a的溶解度为50g,故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故填:不饱和;
(4)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明显,故t3°C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C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故填:A。
61. 60. 解:(1)判断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以使用肥皂水进行检验,硬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浮渣,与软水混合产生泡沫,故填:肥皂水.
(2)蒸馏操作是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净水方法,故填:C.
(3)①据图可以看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填:增大.
②30℃时,两物质各取25g,分别用100g水充分溶解,再把两溶液降温到10℃,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有晶体析出的是甲,在10℃时甲的溶解度是20g,故析出的质量为25g-20g=5g,故填:5.
③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30℃时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甲小于乙,故填:<.
根据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净化水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了解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进而分析物质结晶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大,属基础知识考查题,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即可顺
人教版中考化学离子共存以及除杂问题专项训练.(内附详细答案及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化学离子共存以及除杂问题专项训练.(内附详细答案及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各组离子在pH=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解度专练: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解度专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练09 溶液配制及溶解度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 这是一份专练09 溶液配制及溶解度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文件包含专练09溶液配制及溶解度专题解析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专练09溶液配制及溶解度专题原卷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