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册
展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4)(2017,广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17,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二、三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6.(2016,吉林)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渲染了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桃源的美好作铺垫。7.(2016,吉林)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2016,吉林)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因为桃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和平的理想社会;自然环境优美富饶;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社会风尚淳朴;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9.(2017,广州)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和当地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
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3.(2017,云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2)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2017,云南)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5.(2017,宁夏)说说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的表现力。上:长上(长到),苔痕本来为静态,写成了动态;入:映入,草色本来为静态,化静为动;“上”“入”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态,描绘出陋室自然环境的美。(意思对即可)6.(2017,云南)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言简意丰;讲究修辞,重视音韵;句式整齐,骈散结合,节奏明快。(意思对即可)
7.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翻译下面的句子。(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至于对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4.(2017,宁夏)举例分析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①对比、衬托。把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的高洁进行对比。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感情。②比喻。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揭示了莲的内在气质。(意思对即可)5.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作者用菊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以突出莲的品质。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6.(2015,资阳)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2014,安徽)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三 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是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的。(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这情形)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4.(2015,吉林)文章第1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出三峡山高(岭连、山多、峡窄)的特点。5.(2015,吉林)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围绕“三峡夏季水大(急、凶险、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回答即可
6.(2016,北京)阅读文中第三段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闲游,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丰茂,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7.(2016,曲靖)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
8.(2014,重庆B卷)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选择季节,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9.(2014,重庆A卷)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您!
10.(2017,南宁)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B.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C.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2017,曲靖)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5.(2017,曲靖)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C.“闲人”即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6.(2016,宁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意思接近即可)
7.(2017,曲靖)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友情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
观 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2.翻译下列句子。(1)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垫。4.“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高超。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精练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4.“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悦”愉快,越过超过,忠实坚守,真诚诚实,能忍受,普通的人男子汉,学习领会,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贫贱不能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下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飞奔的马,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鸟鸣声,通“啭”鸟叫声,树木的枝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不知道,忧愁的样子,同“披”穿,气味这里指香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下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御”抵挡,用来的方法,文轩之与敝舆,粱肉之与糠糟,为与此同类,吾请无攻宋矣,被选拔被任用,他他的,通“增”增加,了解明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