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常见表达方式一
展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 比、设问、反问等。
鉴赏表达方式 在鉴赏诗歌时,要求能够识别表达方式,并且指出它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在高考中有直接赏析表达方式的题目,也有不直接赏析表达方式,但在赏析时需要涉及表达方式的题目。
常见设问: 1.(17·浙江卷)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15·浙江卷)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3.(14·全国卷Ⅱ)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4.(14·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古诗词中常见表达方式 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种。 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歌中所记叙的事情包括诗人的现实生活和典故两大类。所记叙的事情和生活细节隐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中,单一的叙述较少,往往是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叙事与写景相结合。
中国古诗多是抒情诗,叙事诗很少,所以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很少接触到,只是在叙事诗中使用,抒情诗也仅保留少量的叙述成分。赏析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同现代文中的叙述差不多,要从以下角度展开:①叙事的线索;②叙事的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尤其看作者叙事还是诗中人物叙事;③叙事的顺序,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以及有无倒叙、插叙;④叙事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看似冷静的叙述还是感情浓烈的叙述;⑤叙事有无特别之处,如有无对比、抑扬等技巧。赏析时应指明叙述的具体特点,并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例1. 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田园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案】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例2【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韵译】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多么地感到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十口之家一同离别之后,如今成了独飞的孤雁。 饥荒难耐,只好到荒芜的寺院里锄来野菜;贫寒无衣,还一直穿着当年沦陷蕃人时穿的衣衫。 豪门贵族歌舞喧闹,沙场将士一天天稀少无人。 眼看就要老死在闽南之地,也不见銮驾回转恢复中原。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例3.【2017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糇[hóu ]粮:干粮;食粮。(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翻译】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 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出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 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 用这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答案】(1)采地黄 卖地黄(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 (一) 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 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 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 ③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 描写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
(二)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有时涉及修辞方法。
(三)重点描写技巧1.诸觉结合诸觉结合是指诗歌描写时,从调动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包括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便于从景物的不同角度入手表现景物的不同侧面。赏析时应指明诗歌调动了多少种感觉,并说明表现了各个侧面怎样的效果。
教材助解: 请赏析《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是如何描写蜀道的。
使用夸张手法,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了多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2.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写作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但也会有所侧重。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或事物形象,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赏析时应点明诗歌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怎样的效果。
早寒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悲愁和对前途的迷惘。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 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赏析时应指明诗中的“动”是什么,“静”是什么,二者结合有怎样的效果。
“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 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 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题都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5.白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全用白描手法,不加任何渲染烘托, 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却够成了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 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人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6.细节描写 例1.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临发又开封”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显示出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例2.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悠闲,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7.工笔: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描写。相对于白描,工笔也可以称为细描。 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 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8.点面结合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点面结合。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非常显眼,是诗的中心,是点的描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面的铺陈, “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突显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 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判断下列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技巧。(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8)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 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手法的作用总结,登高杜甫,表达方式,说明议论,考查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表达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