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精品课件ppt
展开历史上,唐朝强盛而宋朝富庶。宋朝在经济上较唐朝富裕,人口也更多。在宋朝,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农业上得以应用,让宋朝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中国应收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中,有三个是在宋朝时出现的,这就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但是宋朝虽然富裕,却远不够强盛。 为什么宋朝比唐朝富裕,但却远不够强盛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了解这一内容。
历史上,唐朝强盛而宋朝富庶。宋朝在经济上较唐朝富裕,人口也更多。在宋朝,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农业上得以应用,让宋朝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中国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中,有三个是在宋朝时出现的,这就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但是宋朝虽然富裕,却远不够强盛。 ---(英)乔治.威尔斯《全球通史》 为什么宋朝比唐朝富裕,但却远不够强盛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了解这一内容。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党争 北宋灭亡
第一子目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这些措施全都是 针对晚唐五代的混乱状态制定的,因此被称 为“防弊”之政。
第二子目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由叙述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入手,顺便介绍 了北宋的“积贫”“积弱”现象,并为下一子 目“王安石变法”进行铺垫。
第三子目 王安石变法
首先,简述北宋改革运动的发端“庆历新 政”,旨在让学生了解王安石变法并非孤立的 历史事件;其次,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最后,概述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
第四子目 南宋的偏安
简要叙述南 宋前期、中期历史。南宋历史最重要的线索就 是对金朝的和战问题,本子目即以此为基本内 容。宋金和战几次反复,本子目所述以“绍兴 和议”前后为主,后面的变化仅扼要交待。
【读典故,明历史】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思考:为何赵匡胤释兵权?他如何释兵权?释兵权有什么影响?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⑴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背景⑴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⑵宋初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教训必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措施⑴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 ⑵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材料一:在中央分割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中书门下和枢密使,合称“二府”(政府、枢府)。经过这番改革,本来“事无不统”的宰相,只剩下了有限的权力。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材料二: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又称“三司”),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需听命于枢密院。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枢密院专管调兵,三衙专负责统兵; 作用:相互牵制
2.措施⑵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材料三:在地方削减州郡(府、州、军、监)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长官为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兼监察,简称“宪臣”)、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主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简称“帅臣”)、提举常平司(长官为提举常平,熙宁初置,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简称“仓臣”)四司,除安抚司外,统称“监司”。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作用: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作用:彼此制约
2.措施⑶制定崇文抑武方针①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杯酒释兵权】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商定计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他们的兵权。969年,又用同样手段,罢王彦超等节度使、藩镇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实行“更戌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防止将领与兵士相结合,军队与地方势力相结合。
【内外相制】在兵力布置上,禁军一半驻京师开封,一半驻地方,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侯,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②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③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材料: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余人。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取了4500人,“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士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下。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积极影响:基本解决了唐中叶以来的藩镇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边境的压力;分化事权,机构臃肿,降低了行政效率。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课堂探究】 为了解决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宋初统治者采纳赵普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以分权和收权为指导思想,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从分权和收权两个角度,分类归纳这些措施。中央(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地方(收权):⑴军事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实行“更戌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⑵行政上: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⑶财政上: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3.分散机构权力(1)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4.抑制武将势力膨胀(1)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2)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5.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读典故,明历史】满门忠烈杨家将
思考:北宋抗辽失败后,边防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杨家将为抵抗辽人的侵略,横刀立马,前赴后继,驰骋疆场。杨老令公血溅李陵碑后,杨家七子继承父志,义无反顾地投身抗辽一线,差点满门牺牲。最后,杨家的所有女人,在佘太君的带领下,以柔弱的双肩继续擎起抗辽大旗,直面辽人的弯刀和铁骑,继续捍卫大宋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康,书写了一段抵抗外辱、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壮美诗篇。
二、北宋中期的危机—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材料:宋朝刚刚建立就面临着周围强大敌人的威胁,和汉唐时期相比周边形势要差得多。汉朝和唐朝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比不上统一有序的国家。……。当时中原地区刚刚结束分裂,但是整个中国并未统一。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存在着宋朝、契丹建立的辽国、党项建立的西夏和位于遥远西南边陲和吐蕃。……。但是实际上宋朝的策略是注重防御,并且防御的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注定要失败。------(英)乔治.威尔斯(美)卡尔顿.海斯《全球通史》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回答: ⑴北宋中期面临什么边防压力?辽和西夏的威胁;两次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惨败,使北宋北部边境时刻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⑵北宋怎样解决边防压力?
北宋--辽国战争—澶渊之盟
北宋--西夏战争—宋夏和议
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1.边防压力材料:宋朝刚刚建立就面临着周围强大敌人的威胁,和汉唐时期相比周边形势要差得多。汉朝和唐朝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比不上统一有序的国家。……。当时中原地区刚刚结束分裂,但是整个中国并未统一。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存在着宋朝、契丹建立的辽国、党项建立的西夏和位于遥远西南边陲和吐蕃。……。但是实际上宋朝的策略是注重防御,并且防御的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注定要失败。------(英)乔治.威尔斯(美)卡尔顿.海斯《全球通史》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回答:⑶北宋为何无法消除边防压力?
守内虚外:禁军重兵守京师、少量守边防
2.“三冗”问题材料:北宋政府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它途径,给予地主阶级成员以广泛的参政机会。特别是对官员的恩赐,在历史上以宋代为最滥,不仅恩荫名目繁多,而且面很广,……。因此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冗官既严重,中级以上官员的俸禄又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月铜钱三百贯,年禄米1200石,“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绵百两”。单以360万文铜钱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2.4万亩的田赋收入。军队数量更加冗多,宋太祖末年,禁军、厢军共有37.8万人,至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达到91.2万人。半个世纪时间,增加了一倍半。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回答:“三冗”问题的成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
1.辽与“岁币”(1)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2)北宋统一后,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3)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党项与“岁赐”(1)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2)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3.财政危机(1)北宋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岁币、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读典故,明历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考:面对北宋面临的内忧外患,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如何为解决天下之“忧”而努力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三、北宋统治者的自救改革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⑴外患:辽和西夏的威胁
⑵内忧:冗官、冗兵以及由此带来的冗费,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的范仲淹,推行的改革因为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失败,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潮。
3.王安石变法(1069年-1076年)
小时候砸缸,现在砸点什么呢?
⑶历史作用材料: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变法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使财政收人增加,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20年财政支出。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免役法的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桃、眠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 ------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积极影响:①改变了积贫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改善了积弱局面: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率战率败的被动局面。消极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
⑷失败原因材料:但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随着变法的深入进行,诸多守旧官僚群起反对,不断向宋神宗施加压力。宋神宗的变法决心开始动摇,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信任,两次罢免其宰相职务。等到宋神宗去世,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相继被废除。变法失败以后,王安石退隐江宁,失意而终。 ------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①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社会财富从民间流向了官府,结果不仅没在减轻农民的负担,反而使农民的负担加重。(根本原因)②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主要原因)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④指导思想不正确(理念违背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⑤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1.庆历新政(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过程: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3)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王安石变法(1)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4)内容
(5)影响①积极影响: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消极影响: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读典故,明历史】“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思考:岳飞为什么“怒发冲冠”?岳飞为什么无法实现“收拾旧山河”的壮志?
《宋史.岳飞传》里有“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郾城大战是岳家军与金兵进行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和战役的惨烈程度都是空前的。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岳飞亲自披挂上阵。在他的带领下,岳家军将士都像愤怒的雄狮,与金兵进行浴血奋战。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使骄横的金军彻底崩溃了,他们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四、南宋的偏安
释义:偏安:偷安;意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 例如,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先帝虑 汉 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託臣以讨贼也。”
题临安邸宋代: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的建立—为什么要偏安?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上,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金人扶植张邦昌成立”大楚”政权
岳飞抗金—为什么能偏安?
思考:岳飞抗金为什么会失败?
宋高宗对迎回二帝,心存戒心,无心抵抗;朝廷担心将领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南宋统治者秉持崇文抑武的国策。
南宋能够偏安江南,除了因为有岳飞等许多忠贞爱国、骁勇善战的将领之外,还有如下原因: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政府积累了偏安的经济基础;长江天险阻止金人扩张;当时金国政局不稳;蒙古势力的牵制;南宋初期穷人厌战,中期富人反战,等等。
思考:南宋为什么能偏安江南?
三大和议订立,南宋地位逐步上升 —偏安局面如何形成?
南宋统治统治稳定,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偏安局面如何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面的新变化,枢密院,转运司,崇文抑武,边防压力,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范仲淹,富国强兵,兵农合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庆历新政”,课后小结,北宋变法,专制集权,北宋危局,南宋偏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等奖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空观念,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