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考二诊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生石灰吸水干燥气体B.氢氧化钠固体吸水潮解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D.浓盐酸敞口放置出现白雾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B.塞紧橡胶塞
C.移走加热后的蒸发皿D.稀释浓硫酸
3.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单质:钢、液氧、红磷B.碱:烧碱、纯碱、氨水
C.有机物:蛋白质、二氧化碳、乙醇D.酸:盐酸、醋酸、硫酸
4.四川大学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二氧化碳零排放天然气制氢设备。该设备以液态金属锡为媒介,助力甲烷裂解,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高效制氢。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锡作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中甲、丙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降低D.物质甲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
5.建立“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B.①和②两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C.①和④元两素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SrCl2D.③所示的元素位于第二周期
6.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AB.BC.CD.D
7.钴(C)的化合物在锂电池生产中应用广泛。LiCO2(钴酸锂)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发生如下反应:。已知锂(Li)与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中共有7种含氧化合物B.LiCO2、Li2SO4、CSO4都属于盐
C.LiCO2中钴酸根离子的符号为CO22-D.反应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1
8.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9.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目之比。常温下,向盛有一定量氧气的密闭容器通入氢气,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恢复至相同温度。测得容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与通入氢气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点表示氢气与氧气恰好反应B.氧气的起始体积为2mL
C.AB间,容器中剩余气体为氧气D.C点对应纵坐标为(x-2)
10.向含有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Zn粉,溶液的质量与加入Zn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间的反应为B.c点溶液中的溶质仅有Zn(NO3)2一种
C.d点对应的固体只有2种单质D.整个实验过程,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11.常温下,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图1所示,并不断搅拌。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关于上述实验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点时,溶液中所含溶质为HCl、NaC1(酚酞除外)
②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变大
③c点时,溶液为无色
④实验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⑤比较溶液中离子数目多少:a=b
12.某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镁、铜、氧化镁、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设计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表明所加硝酸银溶液一定是过量
B.白色固体C为AgCl,故原固体粉末中必含氯化钠
C.无法确定固体粉末中是否含氧化镁
D.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Mg2+、H+、Cu2+
13.一定温度下,向盛有agNa2CO3溶液的烧杯中加入Ba(NO3)2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Ba(NO3)2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2CO3完全反应时,消耗Ba(NO3)2的质量为ng
B.反应生成BaCO3沉淀的质量为(a+n-b)g
C.P点时对溶质 Ba(NO3)2而言,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D.m、n的关系为:m=c+n-a
二、多选题
14.20℃时,KC1的溶解度是34g。取40℃的KC1溶液65g放入烧杯中,如图甲。按图示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忽略溶剂损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KC1的质量分数大小为:丙>甲
B.丁图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7:50
C.乙图中的KC1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D.实验可知,KC1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三、填空题
15.生活处处皆化学,厨房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中有食盐、食醋、小苏打、铁强化酱油等物质。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写化学式);“铁强化酱油”中的“铁”指______(填“单质”“原子”或“元素”);向食醋中加鸡蛋壳,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由______(填符号)构成。
(2)用铁锅炒菜是利用金属的______性;如果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即可灭火,其原理是______。
(3)用洗洁精去除餐具油污时,洗洁精使油污分散成细小液滴,随水流动。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4)冰箱内放置活性炭可去除冰箱内的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较强的______性。
(5)长时间放置的铁质搁物架在地面上留下锈迹,可用稀盐酸将其除去,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四、实验题
16.某兴趣小组设计并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碟子底部出现黑色物质,该实验说明了______。
(2)实验二中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3)实验三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4)实验四的实验目的是比较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若选用图①和图②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若选用图③进行实验,X与Y溶液能发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由实验四可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强弱为:Al>Cu。
17.小明从实验室向老师借了如下图所示的仪器完成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④的名称是______。
(2)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并收集O2,选择组装实验装置所需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为完成该实验,装置中还必需添加一种仪器,其名称为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利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收集并检验CO2。
①用如图所示充满空气的医用塑料袋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
②将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未出现浑浊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五、计算题
18.双氧水是一种常见的消毒液,它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过氧化氢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3)为了测定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向烧杯中加入136g过氧化氢溶液,再向其中加入2g二氧化锰,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总质量为134.8g。
计算:①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g(不考虑氧气在水中的溶解)。
②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
六、推断题
19.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D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E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A、B、C、D、E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己略去,“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关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______。E______。
(2)若A、B均为黑色固体,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B与D的反应属于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若A、B、C均为化合物,且A的阴离子与大理石主要成分的阴离子相同,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七、流程题
20.立德粉(ZnS·BaSO4)是一种常用白色颜料,以重晶石(BaSO4)为原料生产立德粉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资料:BaS可溶于水,ZnS和 BaSO4均难溶于水。
(1)重金石与焦炭加入回转炉前先粉碎的目的是______。回转炉中,重晶石(BaSO4)与焦炭在高温下焙烧制得BaS,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3)上述流程中,主要用于分离、提纯的设备有浸出槽、______和洗涤槽。
八、科学探究题
21.三星堆考古再次成为考古界的热点。此次考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等文物。青铜是铜、锡、铅组成的合金。青铜器中的铜在氯离子等作用下,生成活性很强的氯化亚铜(CuC1)。氯化亚铜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碱式氯化铜(化学式为Cu2(OH)3C1),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去除文物表面的Cl-是保护青铜器文物的重要手段。
同学们发现生活中铜制品长期露置在潮湿空气中也会锈蚀,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为探究生活中某铜样品的锈蚀程度(即该铜样品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并回收铜。
查阅资料:①
②
实验设计:取铜样品(假设除铜和铜绿外,不含其它物质),设计甲、乙两方案。
方案甲:
(1)操作Ⅰ、Ⅱ、Ⅲ的名称是______,该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
(2)若溶液B为浅绿色,任写一个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溶液C中的金属离子______。(填离子符号)
方案乙:
(4)步骤Ⅰ中铜绿受热分解生成黑色固体A、CO2和H2O,还发生另一个化合反应也生成黑色固体A,黑色固体A的化学式为______。
(5)步骤Ⅱ所得铜中往往含有少量的Cu2O。检验铜中含有Cu2O的实验方法为______(填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数据处理:
(6)①根据方案甲中数据可知,铜样品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小数点保留到0.1%)。
②利用方案乙还原16.0g黑色固体A,得到Cu和Cu2O的混合物共ag。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反思评价:
(7)方案乙的主要缺点为______(任写一条)。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环境
①碘、铁、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②人体缺钙会引起贫血
③糖类、油脂、维生素是人体主要供能物质
①广泛使用新能源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②乱扔塑料可能引起白色污染
③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易形成酸雨
C.化学与安全
D.化学与材料
①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抽气
③用煤炉取暖时,放置水能防止CO中毒
①塑料、棉花和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②生铁、四氧化三铁和黄金属于金属材料
③玻璃钢和钢筋混凝土属于复合材料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三种可溶性杂质MgCl2、Na2SO4和CaCl2
依次加过量的氢氧化钡、碳酸钠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B
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硫酸过量
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H2中混有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洗气
D
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生石灰吸水干燥气体,是利用生石灰的吸水性,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吸水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浓盐酸敞口放置出现白雾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
2.C
【详解】
A、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危险,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连接仪器时,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移走加热后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切不可用手,以防烫伤,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的散发出去,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
A、钢是铁、碳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液氧是液态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错误;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和氨水都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是碱,错误;
C、蛋白质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二氧化碳虽然含碳元素,但是属于无机物,错误;
D、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盐酸、醋酸、硫酸水溶液中均能电离出H+,都是酸,正确。
故选D。
4.A
【分析】
由题意得,该反应为甲烷在锡作反应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CH4C+2H2;
【详解】
A、由题意可知,以液态金属锡为媒介,助力甲烷裂解,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高效制氢,金属锡作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甲、丙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错误;
C、甲烷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4=0,=-4,可以判断出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碳单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化合价升高,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物质甲由分子构成,甲的一个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C
【详解】
A、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错误;
B、①和②两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是因为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②是氦原子,第一个电子层最多只能排上2个电子,已经排满,化学性质很稳定,故选项错误;
C、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容易失去2个电子,变成锶离子,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是+2;④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容易得到1个电子,变成氯离子,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两元素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SrCl2,故选项正确;
D、③核内质子数为13,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铝离子,所示的元素是铝元素,铝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3,位于第三周期,故选项错误。故选C。
6.B
【详解】
A、①碘、铁、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正确;
②人体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或是佝偻病,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错误;
③糖类、油脂、蛋白质是人体主要供能物质,维生素不能给人体提供能量,错误。
故选项错误;
B、①广泛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效减少碳排放,正确;
②乱扔塑料可能引起白色污染,正确;
③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易形成酸雨,正确。
故选项正确;
C、①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正确;
②煤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气扇抽气,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引起煤气的爆炸,错误;
③CO难溶于水,用煤炉取暖时,放置水不能防止CO中毒,错误。
故选项错误;
D、①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棉花属于天然材料,错误;
②生铁(合金)和黄金属于金属材料,四氧化三铁是一种金属氧化物,不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③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属于复合材料,正确。
故选项错误。故选B。
7.B
【详解】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称为含氧化合物,该反应中共有LiCO2、H2O2、H2SO4、Li2SO4、CSO4、H2O六种含氧化合物;而O2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LiCO2、Li2SO4、CSO4都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故选项正确;
C、锂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钴酸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LiCO2中钴酸根离子的符号为CO2-,故选项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4):32=9:4,故选项错误。故选B。
8.A
【详解】
A、加过量的氢氧化钡,氢氧化钡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符合题意;
B、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观察现象,硫酸和硫酸钠均能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新的杂质气体,不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故选A。
9.D
【详解】
A、B点时容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为零,说明此时两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此选项表述正确;
B、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气的体积为4ml,由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目之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也是2:1,故氧气的其实体积为2ml,此选项表述正确;
C、由A点到B点,随着不断通入氢气,容器内剩余气体的体积逐渐减少,说明氧气在不断被消耗,B点时恰好反应完,所以AB间,容器中剩余气体为氧气,此选项表述正确;
D、C点时通入的氢气的总体积为xml,B点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气的体积为4ml,B点到C点氢气的体积不再减少,剩余的体积为(x-4),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D。
10.C
【分析】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含有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Zn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方程式为,即每65份质量的锌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继续加入锌,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反应方程式为,即每65份质量的锌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
【详解】
A、ab间的反应为:,不符合题意;
B、c点时,硝酸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仅有Zn(NO3)2一种,不符合题意;
C、d点对应的固体有3种单质,即反应生成的银、铜和过量的锌,符合题意;
D、硝酸银溶液和硝酸锌溶液都是无色溶液,硝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整个实验过程,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①a点处于温度升高之时,说明此时盐酸的量没有将氢氧化钠完全中和,此时溶液显碱性,溶质是NaOH和NaCl(酚酞除外),错误;
②从b→c,溶液的温度降低,说明酸碱中和后滴加的盐酸过量,酸性增强,溶液的pH减小,错误;
③c点时的溶液中存在着NaCl和HCl两种溶质,溶液显酸性,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正确;
④由实验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知,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正确;
⑤a→b段内,NaOH和HCl反应生成NaCl和H2O,此时每消耗一分子NaOH生成一分子NaCl,故a点所示溶液中离子的数目与b点所示溶液中离子的数目相等,c点是盐酸过量,离子数目最多,正确。
故选D。
12.B
【分析】
碳、铜、氯化钠和稀盐酸不反应,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向固体粉末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说明粉末中一定存在镁,对固液混合物进行过滤,滤渣中可能为碳、铜,滤液中可能为氯化钠和氯化镁。向固体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蓝色溶液乙,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存在铜离子,因为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从而说明原粉末中一定含有铜。将蓝色溶液乙与无色溶液甲混合后,硝酸铜不和氯化镁、氯化钠反应,而硝酸银和氯化镁、氯化钠生成氯化银沉淀,故现象为产生白色固体C氯化银;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将蓝色溶液乙与无色溶液甲混合后,产生白色固体C氯化银,说明所加入的硝酸银溶液过量,不符合题意;
B、产生白色沉淀C为氯化银,但不能说明原粉末中一定存在氯离子,因为流程中第一步已经加入过量盐酸,引入了氯离子,干扰了原粉末中氯化钠的检验,符合题意;
C、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均变成氯化镁,故不能判断氧化镁是否存在,不符合题意;
D、由于溶液丙为蓝色,一定存在铜离子,而反应的第一步盐酸过量,丙中一定存在过量的氢离子,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镁离子一定也存在于溶液丙中,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详解】
A.由图知硝酸钡固体加入碳酸钠溶液中会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溶液,当沉淀完全后,再加入硝酸钡固体时,只是硝酸钡溶于水形成硝酸钡溶液,两个过程中生成溶液的质量变化是不同的,所以M点表示碳酸钠完全反应,此时消耗的硝酸钡的质量由横坐标可知为n g,故正确;
B.利用反应前后总的质量差可求出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的质量,反应前溶液为a g,加入的硝酸钡固体质量为n g,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b g,则生成的碳酸钡的质量为:(a+n-b)g,故正确;
C.由于从M点到P点是硝酸钡固体溶解的过程,到P点时溶液质量不再增加,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故正确;
D.由图可知:c-b的质量就是溶解的硝酸钡固体的质量,m-n的质量也是溶解的硝酸钡固体的质量,即:c-b=m-n,m=c+n-b,故错误;
故选D。
14.AC
【详解】
A、由题意分析,刚开始甲是40℃的KC1溶液65g放入烧杯中,后又加入5g氯化钾全部溶解形成乙溶液,降温以后形成丙溶液,由于不知道析出晶体的质量,也就无法比较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丁溶液是20℃的饱和溶液,加固体也不能溶解,20℃时,KC1的溶解度是34g,也就是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4:100=17:50,正确,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只能看出甲溶液加入5g氯化钾全部溶解,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错误,符合题意;
D、从图乙可以看出40℃时固体能全部溶解,然后降温到20℃形成丙溶液时有固体析出,所以得出:KC1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5.NaHCO3 元素 产生气泡 Na+、Cl- 导热 隔绝氧气 乳化 吸附
【详解】
(1)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化学式为NaHCO3,受热时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且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糕点产生疏松多孔组织;
“铁强化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填元素;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向食醋中加鸡蛋壳,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由Na+、Cl-构成。
(2)用铁锅炒菜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
如果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即可灭火,其原理是隔绝氧气。
(3)用洗洁精去除餐具油污时,洗洁精使油污分散成细小液滴,随水流动。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4)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冰箱内放置活性炭可去除冰箱内的异味。
(5)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蜡烛中含碳元素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铝的表面产生气泡,铜的表面没有产生气泡 (合理即可)
【详解】
(1)实验中,冷碟子底部收集到的黑色物质是炭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中含碳元素。
(2)实验二中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由实验可知,在等体积的水和汽油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碘,发现在水中的碘没有溶解,在汽油中的碘溶解,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4)铝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若选用图①和图②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铝的表面产生气泡,铜的表面没有产生气泡;若要证明铝的活动性大于铜,且X与Y溶液能发生反应,则X是铝,Y是可溶性铜盐液,如硫酸铜液,化学方程式为:。
17.长颈漏斗 ②③⑥⑦⑧⑨ 酒精灯 a 盐酸浓度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氢氧化钙先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和水
【详解】
(1)长颈漏斗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仪器④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氧气不易溶于水,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需要的仪器有试管、集气瓶、铁架台、带胶塞的导管、水槽、毛玻璃片,由于反应需要加热,所以还需要的仪器是酒精灯。故填:②③⑥⑦⑧⑨,酒精灯;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所以气体从a端通入;
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取二氧化碳用的盐酸浓度过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中会混有氯化氢气体,将该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先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和水。
18.(1)-1;
(2)1:16;
(3)①3.2g。
②设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y。
有
有,解得 y=6.8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详解】
(1)过氧化氢中氢元素显+1价,设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2)+2×x=0,x=-1,因此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
(2)过氧化氢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16;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36g+2g-134.8g=3.2g。
②见答案。
19.CO2 H2CO3 CuO 吸热 Na2CO3
【分析】
D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能够生成使紫色石蕊变红的酸性溶液E,且E能够反应生成D,因此D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C能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C可为碳酸盐等也可为某种酸。
【详解】
(1)D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E为碳酸,化学式为H2CO3;
(2)若A、B均为黑色固体,B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B为碳,A能够和碳反应,且能够和某种酸反应,则A为某种金属氧化物,可为氧化铜化学式为CuO。B和D反应为碳和二氧化碳反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3)若A、B、C均为化合物,B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为一种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钙,A的阴离子与大理石主要成分的阴离子相同为碳酸根,且A能够和B反应,可为碳酸钠,则A的化学式为Na2CO3,B为氢氧化钙,C为盐酸,因此B与C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CO 复分解反应 过滤器
【详解】
(1)原料进入回转炉之前先进行粉碎的目的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发生变化,反应前原子的种类数目为Ba:1;S:1;O:4;C:4;反应后(不包括X)原子的种类数目为Ba:1;S:1;因此4X含有原子的种类数目为O:4;C:4;,因此X为CO。
(2)反应器中发生反应为硫化钡与硫酸锌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硫化锌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S + ZnSO4= BaSO4↓+ ZnS↓ ,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3)上述流程中,主要用于分离、提纯的设备有浸出槽、过滤器和洗涤槽。过滤器可用于过滤,符合题意。
21.4CuCl+O2+4H2O=2HCl+2 Cu2(OH)3C1 过滤 引流 或 Fe2+ CuO 实验步骤: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实验现象:部分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53.6% 12.8g 一氧化碳有毒不安全(合理即可)
【详解】
氯化亚铜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碱式氯化铜[化学式为Cu2(OH)3C1],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uCl+O2+4H2O=2HCl+2 Cu2(OH)3C1。
(1)操作Ⅰ、Ⅱ、Ⅲ都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是过滤,该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2)铜样品中只含有铜和铜绿,取铜样品加入过量稀硫酸,铜不反应,碱式碳酸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碳和水。过滤,得到气体为二氧化碳,溶液A为硫酸铜溶液和稀硫酸溶液混合物,固体A为铜。溶液A中加入过量固体粉末B,生成溶液B和固体C。若溶液B为浅绿色,则说明含亚铁离子,则固体粉末B是铁,步骤②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2)溶液B为硫酸亚铁溶液,固体C为铜和过量的铁。向固体C中加入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过滤,称重固体A铜单质。故溶液C中的金属离子是硫酸亚铁中的亚铁离子。表示为Fe2+。
方案乙:
(4)步骤Ⅰ中铜绿受热分解生成黑色固体A、CO2和H2O,黑色固体A与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所以黑色固体A为氧化铜。且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黑色固体A的化学式为CuO。
(5)根据题目信息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铜和水。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检验铜中含有Cu2O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实验现象:部分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实验结论:样品中含有氧化亚铜。
(6)①解:设样品中铜质量为,则碱式碳酸铜质量:23.9g-。
根据题意碱式碳酸铜中的铜最后全部转化为铜单质。
+=19.2g
得=12.8g。
故甲方案计算,铜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②利用方案乙还原16.0g黑色固体A,得到Cu和Cu2O的混合物共ag。
假设固体生成物全部为铜:
假设固体生成物全部为氧化亚铜: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a的取值范围为12.8g(7)方案乙的主要缺点:一氧化碳有毒,不安全或还原产物中含有部分氧化亚铜。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诊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诊化学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为第Ⅰ卷两部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有关茶氨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实验时发意外需及时处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考一诊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考一诊化学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流程与推断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考化学二诊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考化学二诊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