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第4讲 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
展开第4讲 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
“概括语段内容,理解文段主旨”是指在整体阅读文段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进行综合概括。考查的内容有: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能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是《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的要求之一。这类题目表面上较为开放,自由度高,其实只要抓住文段的主旨,联系自己的实际表述即可,切不可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
[题型解读] 概括语段内容,理解文段主旨,分析文本人物,是文言文内容考查的重点,也是常考的题型,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有时也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结合选文,分析内容(事件、人物、主旨)或写法
考查范围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意理解,主要有:①概括选文大意;②分析文章寓意;③概括人物特点、品质;④根据要求筛选符合要求的语句;⑤体会作者感情等。二是写法分析,主要有:①修辞手法应用效果的分析;②根据文章写特点,按要求筛选相应语句;③品味精妙语句的表达妙处;④对写作特点的归纳概括;⑤对文中引用语句表达作用的分析;⑥对文章突出的写法特点及其作用的分析。
[知识要领] 概括语段内容,理解文段主旨,分析文本人物,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进行综合概括。表述力求语言简洁,内容完整。 常见的方法有: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比较高。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是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把握关键情节进行的。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需要我们审视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尤其是要把握关键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评价文段中的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文本,要客观准确。
【例一】 (2018·衢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甲】朱买臣(节选)[东汉]班固 朱买臣,宇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新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①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大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②死,买臣乞③其夫钱,令葬。(节选自《汉书·朱买臣》)
【乙】越妇言[唐]罗隐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用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
而向所言者,蔑④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⑤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注释】 ①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ì,给,④蔑:消失。⑤矜:夸耀。
1.用原文填空。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 ”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 ”,而朱妻认为是“ . ”。
[教你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细读甲乙两文,然后正确翻译便可分析作答。根据甲文中“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可知此时买臣已经做了太守,这一点从乙文中的“通达”可以得到印证。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这一点与乙文中的“亦仁者之用心也”相同。根据乙文中的“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可完成第三空。
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 )A.好读书 B.不治产业C.求去 D.妻自经死[教你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细读甲乙两文,正确翻译后可知,乙文是对甲文中朱买臣的妻子为什么会自缢而死的原因的解释。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教你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细读甲文可知,朱买臣的妻子因为嫌弃朱歌讴于道中,而与他离婚,当朱买臣富贵后看到她窘迫的现状收留了她,她觉得羞愧,就自杀了。据此分析作答。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我的答案] (1)离朱而去 (2)被朱收留
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教你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乙文中朱买臣的前妻对朱买臣的近侍说的话可知,她羞愧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自己没有看出朱买臣有远大的志向,自己有眼无珠;二是因为自己有眼无珠,离开了朱买臣;三是因为在自己落难时,朱买臣不计前嫌收留了她。[我的答案] (1)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2)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3)羞于被买臣收留。
[题型解读] 这是一类评价探究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受关注的试题,也是最有份量和最精彩的试题。因为它重在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常见样式有:欣赏型、评论型、感悟型、献策型、补充型、联系型等。如探究古文中经典名句的现实意义,探究作者的创作风格,探究读后感、体会或启示,对文中人物的做法进行评价。
结合文本,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价或谈谈自己的阅读启示
[知识要领] “能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是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的要求之一。这类题目表面上开放,自由度高,其实只要抓住文段的主旨,联系自己的实际表述即可,切不可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解答拓展延伸题,我们要注意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区别作答。如果是欣赏题,我们可以借用现代文阅读中的解答欣赏题的方式作答;如果是人物评价题,我们要根据人物性格特点作答;如果是感悟题,我们要从寓意、人物的优秀品质、故事的含义等角度悟出道理作答;如果是建言献策题,我们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意见;如果是补充例子题,我们要根据要求列举出人物或事件等。
【例二】 (2018·台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义 猫[清]宣鼎 有某翁者,救死恤生,利人爱物,人皆仰之。然厄于命,家中落拓。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自此猫不他往,恋恋依翁侧。翁每饭必食以腥,即外出,必嘱家人尽心爱养。 是年秋涝,粒米无收。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①已尽。猫更无从得食,嗷嗷于侧。小女子责之曰:“人尚无食,汝欲食耶?汝不念平日养育恩勤,何以报德,而反嗷嗷取憎耶?”猫呦然似诺,一跃登屋去。
未几,猫衔一物掷翁怀中,视之,妇女旧抹额②也,上缀宝珠二十余,光明圆正,值千金。翁惊讶失色,曰:“猫虽通灵,但窃取之物,污我品行,且恐失物之家,冤及婢仆,性命攸关,奈何?”其妻女曰:“翁言虽是,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况此物自至,必天神怜翁,假手以济,岂尽狸奴③力耶?姑先质资④度岁,暗访物主,明告其故而归之,似亦无伤。”翁不得已,姑从之。 次年遍访,无失物家。乃赎珠而货之,缘是起家。(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 ①典质:典当。②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③狸奴:猫的别称。④质资:这里指抵押宝珠换钱。
5.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教你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答题时,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合理或者不合理;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行为,分析时,要从宝珠的得来、卖掉宝珠的原因等方面入手。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通顺、连贯、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5.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我的答案] 示例1:老翁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宝珠是老翁所收养的猫衔来的报恩之物,而且当初他家生活艰难,他只是暂时将宝珠抵押来换钱度日,后来又遍访失主不得,最后才卖了宝珠。示例2:老翁的做法不妥。因为老翁救助饥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如果卖了宝珠就玷污了他的品行;猫衔来的宝珠毕竟属于他人,且价值贵重,卖了有可能冤及别人;尽管暂时找不到失主,还可以继续寻找。
一、(2018·绍兴)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清白堂①记(节选)[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宝元二年记。 【注释】 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g):关锁。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忝(tiǎn):玷污。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绠不可竭 . (2)三日而后汲视 . (3)悦人襟灵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除了平时注意识记与积累外,在答题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竭”“汲”“悦”的意思,其中“悦”是使动用法,需要注意。
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其 或 雨 作 云 蒸 醇 醇 而 浑 盖 山 泽 通 气 应 于 名 源 矣。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解答本题时,注意标志性的虚词“其”和“盖”,注意“雨作云蒸”和“山泽通气”结构的对称。答案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参考】 规:①谋划,规划;②典范,榜样;③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本题要注意“爱”“为”“官师”“规”的意思。答案 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解析 本题属于信息筛选题。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对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题可从“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这几个方面概括井泉特点。作者详写“嘉泉”之“嘉”的原因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方面,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结构方面,是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做铺垫。
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答案 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必要的铺垫。
5.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1)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参考】 庶几:①或许,可能;②但愿,希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志趣、才干。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的意思是:或许停留在这清白堂,登上这清白亭,没有玷污它们的名字吧!从这一感叹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从这一反问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综上所述,我们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
答案 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一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二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6.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清白堂[南宋]王十朋钱清地古思刘宠①,泉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注释】 ①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分析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诗歌的标题“清白堂”和诗歌的前两句“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可以看出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范仲淹和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这一反问,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答案 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二、(2017·温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与致虚妹丈[明]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撩乱,已不复记忆。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撩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注释】 ①被:遮盖。②骀(dài)荡:这里指书法舒放畅达。③已:句末语气词。
7.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1)【数】A.吹洞箫数阕 . 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 (2)【及】A.不能及已 . B.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
(3)【就】A.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 B.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多义词的翻译能力。熟知多义词的义项是做好此题的关键,然后要结合语句确定好具体的词义选择。如“就”:完成(立就《伤仲永》);接近(还来就菊花)等义。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又 松 竹 影 交 加 翠 影 被 面 月 光 落 酒 杯 中 波 动 影 摇。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注意关键词的提示作用,如主语:“松竹影”、“翠影”“月光”“波”等,同时注意题目要求,限断三处。答案 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9.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示例】 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纟”旁,和丝线有关。“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批注】 清和婉妙: . .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言的赏析能力。根据示例可知,赏析时应从字形以及情味两个方面来进行。字形要研究其偏旁和意义的关系;情味要结合文本作出具体的阐释。
9.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示例】 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纟”旁,和丝线有关。“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批注】 清和婉妙: “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婉”义为“婉转”,“妙”义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策音柔美悠扬、悦耳动听,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
10.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阐述。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紧扣“趣”味,结合文本谈出自己的理解,如自然景物的“美趣”,笔墨的“艺术之趣”等。
10.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阐述。答案 示例1:我感受到自然之趣。夜晚碧空如洗,通透如玉。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洁的月光直落酒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读来趣味盎然。
10.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阐述。示例2:我感受到艺术之趣。“昨宵”月色空明,松竹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创作的灵感,酒酣之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作者在自然之景中直抵自然之挽。“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看似无意,却启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
三、(2018·南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金圣叹先生传[清]廖燕 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洪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稗官野史,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
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④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⑤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③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④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选自《二十七松堂集》,有删改) 【注释】 ①排:批驳。②缁白四众:泛指听众。③鼎革后;入清后。④兀坐;独自静坐。⑤与:赞同。
1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以 次 序 定 为 六 才 子 书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答案 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
1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好饮酒,善衡文 . (2)鼎革后,绝意仕进 . (3)或问“圣叹”二字何义 . (4)因为诗吊之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答题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或”:有人;“绝”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断绝”的意思,所以要结合上下文内容作答。
1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横线句的意思。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注意“惟”“著述”“务”等字词的翻译。答案 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先生)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
14.阅读第①段,回答问题。(1)哪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金圣叹的性格特点?(2)指出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解析 (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分析各种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说明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爱好喝酒,善于评论书籍文章。“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说明金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2)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这句话的内容是写听众的表现,是侧面描写,用以衬托传主的形象。读懂文句是作答的关键。
14.阅读第①段,回答问题。(1)哪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金圣叹的性格特点?(2)指出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答案 (1)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2)这是写听众的表现,从侧面衬托传主的形象。
15.纵观全文,阐述作者为金圣叹作传的缘由。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信息的概括能力。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可从对金圣叹的评点、金圣叹的性格、金圣叹的气节角度作答。答案 作者对金圣叹的评点推崇备至;对金圣叹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性格特点无比敬佩;对金圣叹在鼎革后,绝意仕途的气节心灵相通。
四、(2018·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太祖①微行②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有田产乎?”曰:“否。”“然则何以自给?”日:“吾恃养蜂耳。”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③,渠④有蜂十五桶敌之。此年月日相合之符。”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⑤蜂自啖⑥,为卒岁计。
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入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明岁,又复酿蜜。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余蜜,故蜂多死。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余蜜之类也。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 ①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③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个省。④渠:他。⑤听:听凭,任凭。⑥啖(dàn):吃。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尔蜂几何 . (2)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 . (3)得不馁 . (4)竭泽取之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并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几何”:多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然则何以自给?(2)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呈现出来。注意“然则”“何以”“啖”“卒岁”等字词的翻译。答案 (1)既然这样,你是靠什么生活的呢?(2)我割三成的蜜,留下七成的,让蜜蜂自己吃,以保证它们一年都有吃的。
18.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 与 相当,最后联想到 与 相似。解析 本题考查捕捉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分析“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此年月日相合之符”一句,可以获得: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民与蜂相当。分析“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余蜜之类也”一句,可以获得:最后联想到取蜜与税收相似。
19.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解析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获得人物的品格;也可以分析各种描写,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太祖能与村翁交流,说明太祖亲民的一面。如“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余蜜之类也。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的语言描写,可见太祖体恤民情的优点。答案 太祖亲民,体恤民情;太祖善于学习,接地气。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四讲内容理解概括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四讲内容理解概括课件,共21页。
第01讲: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课件)-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 这是一份第01讲: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课件)-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历年真题,技巧点拨,六要素概括法,答题格式,解题思路,疫情初期,段意合并法,我和妈妈,标题拓展法,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2 文章内容及情节的概括梳理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2 文章内容及情节的概括梳理 (含答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