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三(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7647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三(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7647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三(含答案)
展开一、语言运用
在下列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海瑞去世后,南京人民 ,如丧考妣。出丧那天,不少店铺自动停止营业以示 。许多与海瑞 、非亲非故的普通民众也纷纷前往送葬。人们为这位善良、刚毅、正直、清廉的官员,献上最诚挚的感激和哀思。
A.奔走相告 哀怜 似曾相识
B.奔走呼号 哀悼 素不相识
C.奔走相告 哀悼 素不相识
D.奔走呼号 哀怜 似曾相识
指出下列句中成语使用错误之处。
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主持人建议李教授先来一段开场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错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散文化的语言将其扩展成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80字左右。
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陶先生继承经典文化之精髓而更新两点,将大学对人民的关怀视为现代大学理念的根本。21世纪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新使命是什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大学的领导者不约而同提出了大学的新功能:________。
A.大学不但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而且应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B.大学应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和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这两方面并重
C.大学除了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之外,还应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
D.大学除了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之外,还应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面贵俗功。此其大敞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 《世本睦》《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主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基垒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勘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一,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 序:记述
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咎:过失
C.此其所蔽也 蔽:短处
D.质而不俚 俚:鄙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
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
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B.以迁之博物治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乏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②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③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①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历代用不同的香具、不同的出香方式,把不同的香料薰烧于礼仪、宗教、医疗、社交、居家生活、个人怡情等活动中。
②香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香料、采用不同的出香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和生活举止,进而演绎出中国特有的香文化制度,即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③香文化的性质与内涵不仅仅是闻闻香料味道和香席仪式的展示,香文化是综合艺术文化,又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比如香具的功能、造型、纹饰等,是历代人们对艺术与哲学的思考后形成的,这是香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超越香料出烟、出香的“形而上学”。
④香文化由香料、香具、香席等出香活动共同组成,实现从生理感受到心理感受的升华。显然,博大精深的香文化不单单是品味香的味道和展示香席的仪式。
⑤从香文化历史发展纵向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我们无法证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香,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徜徉,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
⑥从香文化的性质特点横向层面看:一是礼教香文化,即原始的敬天与祭祖,周秦以来香文化用于礼政、礼乐等等;二是宗教香文化,即香文化用于礼佛、礼道、礼儒;三是社交香文化,用于茶席、琴桌、文房等等;四是居家香文化,用于驱蚊虫、避瘟疫、薰衣被等等。
⑦从香料的分类及出香特点看:其一是树脂类香,如沉香、檀香等,其味道以香甜为主,出香特点是热火熏烧。其二是膏脂类香,如龙涎香、麝香等,其味道以香腻为主,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其三是花草类香,如蕙兰、蒿草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其四是瓜果类香,如佛手瓜、柏树子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其五是合(水)类香,如香粉、香露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⑧从香具的分类特点来看,不同的熏香意图、香料,用不同的香具。比如香薰炉,殿堂用殿堂炉,祭奠天地鬼神用供炉,卧室用熏衣、熏被炉,文房用文炉,琴案用琴炉等等。
⑨总之,中国的香文化,不单单是闻闻沉香的味道,而且在于在不同的情境、用不同的香具、让不同的香料发散出不同的香气。它既是感性的嗅觉、视觉活动,也是理性的内心感知活动。中国的香文化,已经“形而上”地融入到了哲学和“形而下”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香具是香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艺术和哲学思考后所形成的。
B.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进程中,香文化已渗透进礼仪、宗教、医疗、居家生活的活动中。
C.中国香文化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随着历史的进程,已上升为宗教观念。
D.香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它伴随我们的政治观等,已经融入到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介绍了香文化的精妙。
B.第③段论述香文化是综合艺术文化,又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香具的功能、造型、纹饰等可作为例证。
C.第⑤段“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论述了史前先民已开始用香奉神明、辟秽清洁了。
D.第⑨段总结全文,强调论点。中国的香文化,不仅是闻香的感性的嗅觉、视觉活动,还是理性的内心感知的活动,已经“形而上”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香文化不只是简单地品味香料的味道和展示香席的仪式,还包括香料、香具、香席等的选择以及不同的出香方式。
B.我们虽已没有证据证明史前先人已开始用绿植熏香,但有理由推断,史前先人已用绿植熏烟,用香来礼政、礼乐等等。
C.不同的香料,往往有不同的味道,它们的出香特点也并不完全相同,如树脂类采用与众不同的热火熏烧方式来出香。
D.用于茶席、琴桌、文房和用于礼佛、礼道、礼儒的香文化,因熏香意图和情境不同,所采用的香料、香具也不同。
\s 0 参考答案
答案为:C
答案为: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只能用于自己。用在这里颠倒了主从或尊卑关系,显然不正确。
答案:盆景是无声的诗,鲜活、激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盆景是立体的画,精致、生动,让人体验到色彩的明艳;盆景是凝固的酒,醇厚、香甜,让人品味出人生的厚重。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把握所给语句的具体意思,即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二是题干具体的要求,比如使用什么修辞、要多少字等。所给语句说“盆景”是“诗”“画”“酒”,这就给我们扩写提供了方向,即我们要写的就是“盆景”如何就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酒”,“盆景”有何特色,给观赏者留下怎样的印象等。具体作答时,要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①农历五月初五 ②起源 ③别称 ④习俗 ⑤影响
解析: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前几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另外本题结合高考推断题型,利用图表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④处分支图可知“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应是端午节“习俗”,依次推断其他空白处所填内容。
答案:C
解析:
从所给选项来看,A项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的是“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B项则是强调两方面并重,这两项内容都没有突出大学的基本职能,故不恰当,应排除。D项不合逻辑,应先说“文化”再说“文明”。故选C。
【参考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参考答案】
(1)答案为:B;
解析:咎:处罚。可以通过“既往不咎”这一成语来辅助理解。
(2)答案为:D;
(3)答案为:C;
解析:一、借助句首、句末词:“而”“既”“矣”。二、借助句子的大意: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遭受了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也是可信的。究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
(4)答案为:
①(他)一心想以见闻广博、记载全面作为功绩,议论肤浅而不深刻。
②称道游侠,就鄙视守节而看重世俗的事功。
③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地方互相矛盾。
参考答案:
(1)答案为: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偷换概念,由原文第③段可知,“也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不是“香具”,而是“香具的功能、造型、纹饰等”。C.“已上升为宗教观念”错,原文第②段的表述为“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D.“香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错,由第②段“进而演绎出中国特有的香文化制度”可知,中国所特有的是“香文化制度”。
(2)答案为: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选项“已经‘形而上’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错,第⑨段原文是“‘形而下’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3)答案为: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用香来礼政、礼乐”是“周秦以来”,不是“史前”。史前人们用绿植熏烟的目的是“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九(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九(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五(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五(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七(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七(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