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六(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764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六(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764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六(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764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六(含答案)
展开一、语言运用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垢(gòu) 诨名 (hùn) 佣金(yòng) 胖墩墩(dūn)
B.淤塞( sài) 紫荆( jīng ) 部署(shǔ) 颤抖(chàn)
C.掩映( yǎn ) 旗帜( zhì ) 接载( zǎi ) 世人瞩目( zhǔ )
D.慰藉(jì) 巍然(wēi) 停泊( bó ) 褴褛(lán lǔ)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________,亲力亲为。
②不管日方如何________、绞尽脑汁、变换手法宣传自己的错误立场,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基本事实。
③他________地寻求国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多方探索,力求变化创新,在挥毫泼墨中抒发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
A.处心积虑 苦心孤诣 殚精竭虑
B.处心积虑 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
C.殚精竭虑 处心积虑 苦心孤诣
D.苦心孤诣 殚精竭虑 处心积虑
仿照示例,从生活中任选某一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示例: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做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某老师给学生的抒情方式架构图,请以“间接抒情”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表述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80字。
答:
下面是X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X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年2月11日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人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
(2)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鸿门,谢曰 谢:道歉,谢罪
B.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多次
C.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不寻常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
A.既东封郑 B.范增数目项王
C.太子迟之 D.箕踞以骂曰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座位的安排,项羽项伯坐尊位,谋士范增坐次位,刘邦张良坐卑位,可见项羽狂傲自大,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已见端倪。
B.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因此项羽愿听。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2)结合文本,赏析画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 0 参考答案
答案为:A
答案:C
解析:解答成语题要注意:
①理解近义词的区别,理解成语的意思和用法,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
④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和句间关系,尽可能找出句中的相关信息。
⑤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语义矛盾或者语义重复的现象。这三个成语都含有“费心考虑”的意思,但又有差别。其中,“处心积虑”是指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强调蓄谋已久,多用于贬义语境;“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强调用尽心思,多用于褒义语境。
答案:①蜡烛'正面:不惜流尽一生泪,只为照亮一片天。
反面: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②圆规'正面: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半步。
反面:永远规范别人,从来不规范自己。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从正反两方面写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然后认真阅读、分析示例,从中寻求答题灵感,最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拟写答案。注意,在仿写时,要能够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如所给示例中的月亮具有靠太阳发光的特征,它只能在夜晚出现,但同时也将夜晚照亮,给夜晚仍在他乡的人以慰藉。
参考答案:
间接抒情,是相对于直接抒情而言的一种抒情方式。它主要包括叙事抒情和写景抒情两种形式。而在写景抒情层面,常常会以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存在。(注意:应该参照切入角度给分)
答案及解析:
答案:①“妹仔”改为“女生”;
②“你刊”改为“贵刊”;
③“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
④“拜读”改为“指正”;
⑤“务必”改为“能”或“能够”。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回答本题,要注意语言的环境、谦敬,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称等运用的得体等。如①“妹仔”是方言,不适合出现在书面语中。②“你刊”不够尊重,应改为“贵刊”。③“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更为符合语言环境。④“拜读”是指自己读别人的文章,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请人读自己的文章。⑤“务必”语气过于强硬。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以此喻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绘形绘声,传神逼真。
(2)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羁旅思乡的情怀。
作用:
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
②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三、文言文阅读
【参考答案】
(1)D。非常:意外的变故。
(2)D,例句与D都是名词作状语;A使动用法;B名词作动词;C动词作名词。
(3)B。项庄未能刺杀刘邦,不能理解为他心软、手软,完全是因为有项伯的及时保护。
(4)(1)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2)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题中A项考查结构,B、D项考查手法,C项考查情感,其中C项,全文既有对故乡炊烟的逃离,又有对故乡炊烟的思念和牵挂。
(2)[答案]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文章的句子的题目。句中“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是拟人的手法,从内容看,是“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从情感看,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3)[答案]不矛盾,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而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我背叛了炊烟”与“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是否矛盾,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理由,如,不矛盾,然后解释“背叛”的原因: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失去了故乡”的内涵: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所以不矛盾。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五(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五(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三(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三(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七(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七(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