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
展开2020-2021学年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___,昼夜交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___________行进的,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_面镜,手电筒内的聚光罩是___________面镜。
3.波兰天文学家___________提出“日心说”。
4.中间(______)、边缘(______)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______)、边缘(______)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凸透镜能使光线(______),凹透镜能使光线(______)。
二、判断题
5.同一个人的影子在不同时刻是不一样长的。(______)
6.凸透镜能使光线汇聚,千万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否则可能会灼伤眼睛。(______)
7.月相的变化是指月球自身形状的变化。(___________)
8.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______)
9.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保存的日晷是地平日晷。(______)
10.阳光下的影子变化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是一致的。(______)
11.动植物活动受昼夜交替的影响。(______)
12.折射就是光照在物体表面上返回来的现象。(______)
13.我们可以用面向太阳喷水的方法制造彩虹。(______)
14.一个水滴就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 (_____)
三、选择题
15.200多年前,瑞典生物学家( )根据植物在不同季节,在一天的固定时间开放或闭合,编排出了“花钟”。
A.托勒密 B.林奈 C.牛顿
16.日晷是测量( )的工具。
A.体积 B.时间 C.长度
17.月相的变化周期为( )。
A.一个月 B.一年 C.一周
18.农历初一时的月相是( )。
A.上弦月 B.峨眉月 C.新月
19.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十五的月亮 B.闪电 C.点燃的蜡烛
20.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出现在( )。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1.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发生( )现象。
A.反射 B.折射 C.色散
22.牛顿通过( )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A.凸透镜 B.凹透镜 C.三棱镜
2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不变
24.小孔成像的特点是( )。
A.左右相反 B.上下相反 C.上下左右都相反
四、综合题
25.本学期我们尝试了绘制各种科学原理图,请你画一画。
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图。
五、简答题
26.列举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每类至少举2例)
答: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__________。
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天 地球自转
【详解】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2.直线 凸 凹
【详解】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手电筒内的聚光罩是凹面镜。
3.哥白尼
【详解】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4.厚 薄 薄 厚 会聚 分散
【详解】
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点睛】
透镜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注意区分。
5.√
【详解】
一个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度不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从早上到傍晚,变化规律是:先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6.√
【详解】
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千万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否则可能会灼伤眼睛, 所以题干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7.×
【详解】
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并不是月球自身形状的变化。
8.√
【详解】
凹透镜亦称为负球透镜,镜片的中间薄,边缘厚,呈凹形,所以又叫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近视镜属于凹透镜。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9.×
【详解】
所谓赤道日晷,即日晷的晷面为赤道面。赤道式日晷是日晷世界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也是中国古代最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属于赤道日晷。
10.×
【详解】
太阳刚升起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并在物体的西侧,随着太阳的升高,影子会越来越短,并渐向西北移动,在中午时分,影子最短,朝向北方,然后太阳向西方落下,影子越来越长,朝向东方。阳光下的影子变化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
11.√
【详解】
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受光照温度影响,植物能感知到昼夜的袭差异并随之发生生理变化。 昼夜影响动物的活动,包括觅食活动,繁殖活动。有些动物白天觅食,这类动物比较多,比如狮子,老虎,狗等;有些动物喜夜间觅食,如老鼠,一些蛇,猫头鹰等。
12.×
【详解】
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不是照在物体上返回来的现象。光照在物体表面上返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
13.×
【详解】
略
14.√
【详解】
因为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的形状相同。所以称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15.B
【详解】
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曾将一些开闭时间不同的花栽在一个大花坛里,利用花的开闭时间来报时,并把这个大花坛称为花钟。
16.B
【详解】
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17.A
【详解】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农历一个月。
18.C
【详解】
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叫新月;农历初二、三在西部天空露出像娥眉一样的月亮,叫做娥眉月;农历初七、初八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上弦月;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满月;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农历二十七、八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叫残月。
19.A
【详解】
光源是指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闪电、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是反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形成月光,所以月亮不属于光源,符合题意。
20.B
【详解】
太阳从东边升起,再从西边落下,阳光和地面呈现的夹角从小变大,再由大变小。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出现在中午,早上和傍晚太阳位置较低。
21.B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这种现象是光的折射。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22.C
【详解】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23.A
【详解】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
24.C
【详解】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
25.
【详解】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潜望镜内部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个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影像通过两次反射使下面的一方就可以看到上面的影像,潜望镜运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
26.放大镜、老花眼镜 近视镜、门镜
【详解】
凸透镜的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作用:扩大,可聚光。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放大镜、老花眼镜、照相机、幻灯片、放映机、摄像机、显微镜等。凹透镜的镜片特点:中间薄,边缘厚。作用:缩小,使光发散。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近视眼镜片、门镜等。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科学试卷,文件包含2020-2021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科学试卷原卷版doc、2020-2021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科学试卷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综合题,简答题,连线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