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2 文言虚词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2 文言虚词01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2 文言虚词02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2 文言虚词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2 文言虚词

    展开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2 文言虚词,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高频虚词,常见虚词,用法易混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什么身份”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不我以归(《诗经·邶风·击鼓》)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⑭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却”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⑪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的”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暂且”“姑且”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副词,“将要”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尚且”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兼词,“于何”“在哪里”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凭借”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副词,“原来”“已经”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就是”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词,“和”“跟”“同”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连词,“和”“跟”“同”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
    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呢”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代词,“……的人”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三、用法易混虚词
    (一)“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
    ①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可能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②代入辨析
    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 B.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④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 ①B ②A ③B ④A
    (二)“以”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以”字的连词、介词用法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2.怎样辨析“以”字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以”字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字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短语,如第①组前项“以”后是“险衅”,它是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以”后跟的是个句子,如“以其无礼于晋”中“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
    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是否相同。
    ①eq \b\lc\{(\a\vs4\al\c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eq \b\lc\{(\a\vs4\al\c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但以刘日薄西山))

    【答案】 ①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②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三)“其”字用法辨析
    1.“其”字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字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其”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其”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作主语;可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语。
    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
    ①eq \b\lc\{(\a\vs4\al\c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余嘉其能行古道))
    ②eq \b\lc\{(\a\vs4\al\c1(其见重(被看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 ①相同,都作主语。②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
    2.“其”字的语气用法辨析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说出下列句中“其”字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朽车奔索,其可忽乎: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
    ③吾其还也:表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委婉
    (四)“焉”字用法辨析
    掌握“焉”字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 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于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之
    ⑥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
    (五)“与”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②竖子不足与谋( )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A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其”“之”作人称代词的活用)
    “其”“之”都可作第三人称代词用,译为“他(他们)”“他(他们)的”。但这两个词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我们)”“我(我们)的”“我(我们)自己”“你(你们)”“你(你们)的”。用法特殊,须结合语境准确译出。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②失其所与,不知:我们自己
    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七)“者”字用法辨析
    “者”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词性,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
    2.“者”字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表指代,可译为“……的人”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④曩者辱赐书: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突破2 文言虚词推断6法
    eq \a\vs4\al(代入筛选法)
    如果熟知某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如推断“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何”的意义及用法时,首先将“何”的主要意义及用法列出:①副词,多么;②代词,什么;③代词,哪里;④代词,为什么;⑤动词,问,盘问。然后将以上义项一一代入语句,进行筛选。最终可确定语句中的“何”应解释为:副词,多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皆以美于徐公))
    B.eq \b\lc\{(\a\vs4\al\c1(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C.eq \b\lc\{(\a\vs4\al\c1(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eq \b\lc\{(\a\vs4\al\c1(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A [本题可采用“代入筛选法”。A项中的后一句是课本上的原句,其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将其代入前一个句子,意思是“厉王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符合语境,所以这两个“以”字的用法相同。B项中的后一个“于”表被动,译为“被”,将其代入前一个句子,意思不通顺,所以两者的用法不相同,第一个“于”应是介词,“在”的意思。C项中的后一个“者”是助词,无实义,与“今”构成表时间的名词,将其代入前一个句子,意思不通顺,如果前一个句子代入“……的人”就比较通顺,所以这两个“者”字的用法不相同。D项中的后一个“乃”是“竟然、却”的意思,将其代入前一个句子,意思是“文王竟然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了一块璧”,不合语境,应该是“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所以这两个“乃”字的用法不相同。]
    【参考译文】
    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审看那块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审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玉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了一块璧,就将其命名为“和氏之璧”。
    eq \a\vs4\al(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找到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eq \b\lc\{(\a\vs4\al\c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
    B.eq \b\lc\{(\a\vs4\al\c1(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知弗若欤))
    C.eq \b\lc\{(\a\vs4\al\c1(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eq \b\lc\{(\a\vs4\al\c1(思援弓缴而射之,且秦强而赵弱))
    A [本题可采用“标志确认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第二个“之”是代词。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eq \a\vs4\al(语境推断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就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语境来推断。
    如推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以”的意义和用法,要了解整句话的大意。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即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晋侯、秦伯共同出兵围困郑国。由此可知,这里的“以”为连词,表示原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而不知发))
    B.eq \b\lc\{(\a\vs4\al\c1(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
    C.eq \b\lc\{(\a\vs4\al\c1(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eq \b\lc\{(\a\vs4\al\c1(《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 [本题考查“而”“以”“乃”“之”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采用“语境推断法”。A项,“而”,第一句,概括上文的意思,可知此处“而”表转折,第二句为课本中的句子,也表转折,可解释为“但是”。其他各项中的加点词都可根据上下文推断。B项,“以”,第一个是介词,用,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结毦”;第二个是连词,表目的。C项,“乃”,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于是;第二个是副词,竟然。D项,“之”,第一个是代词,这;第二个是代词,代指人。]
    【参考译文】
    《魏略》上说:刘备在樊城驻扎。这时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攻击的地方,但刘表性格和缓,不懂军事。于是诸葛亮北上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集会议事完毕,众宾客都离开了,而诸葛亮单独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生性喜好制作饰物,当时碰巧有人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诸葛亮便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认为自己与曹操相比怎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此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的人少,而是登记在籍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征役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人口多了就可以征兵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英才大略,于是就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如此。
    eq \a\vs4\al(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26612120】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eq \b\lc\{(\a\vs4\al\c1(然负其经济之略,其孰能讥之乎))
    C.eq \b\lc\{(\a\vs4\al\c1(基则学于黄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eq \b\lc\{(\a\vs4\al\c1(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本题可采用“句位分析法”。A项,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也”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B项,第一句中的“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C项,第一句中的“于”处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的“于”处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D项,两句中的“以”都处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
    eq \a\vs4\al(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羽尝为流矢所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B.eq \b\lc\{(\a\vs4\al\c1(然后此患乃除耳,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eq \b\lc\{(\a\vs4\al\c1(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eq \b\lc\{(\a\vs4\al\c1(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视之,形若土狗))
    D [本题可用“词性界定法”。A项,第一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第二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项,第一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第二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项,第一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第二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项,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意为“像”。]
    【参考译文】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eq \a\vs4\al(同位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中的“利”“便”也处于对应位置,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26612121】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选自《说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eq \b\lc\{(\a\vs4\al\c1(孝敬忠信之事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eq \b\lc\{(\a\vs4\al\c1(所以贵虚无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eq \b\lc\{(\a\vs4\al\c1(得以应变而合时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 [本题可根据“同位互推法”推断。A项,第一句中“以”和后半句中的“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和后半句中的“而”处于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所以A项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第一句中的“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
    【参考译文】
    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的人),比不上那些勇于为公共利益的愚钝(的人),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愚蒙的忠诚的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不译
    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之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之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
    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之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
    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之后,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相关教案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3 概括赏析: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3 概括赏析,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思维,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1节 Ⅱ.学——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1节 Ⅱ.学——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共5页。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5 文言断句: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5 文言断句,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思维,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