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 专题10 第3节 考点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展开eq \a\vs4\al(☞)明常识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
①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②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③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概括中心意思”包括两层含义:
①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
②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eq \a\vs4\al(☞)定考向
常见设问方式
eq \a\vs4\al(☞)熟技巧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步骤”
1.审清题目含意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2.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
3.挖掘隐含信息,分析归纳出答案。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autmatic c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节)
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寻找答题区间。“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在文章的末尾,查找前文找到回答此题的关键句在第三、四、五段。
第二步,分析关键句,归纳概括答案。“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即言语不能完全地表达思维;“他人将如何理解”,即思维交流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即思维并不总表现为言语。因此说“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
【答案】 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
(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还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国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文本回答。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在文章的第五段最后说“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这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指出了文化具有“历史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要从上文找寻答案。首先要理解何为“历史性”,然后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 ①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是超越生死、时空才得以积累的。②文化既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新的生命体直接生活在这套传统中,并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
(2015·浙江卷)
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2015·广东卷)
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文本回答。
其他设问方式:
(1)请概括某段的主要内容。(2)第×至×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3)请概括本文主旨。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4部分 第2节 作文的中心明确、突出: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4部分 第2节 作文的中心明确、突出,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点单一,中心明确,合理选材,紧扣中心,恰当表达,点明中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 专题11 第2节 考点2 形象的3种考法: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 专题11 第2节 考点2 形象的3种考法,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思维,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3 概括赏析: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3 概括赏析,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思维,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