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大学》节选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大学》中的“大学”与我们常说的“理想大学”中的“大学”是相同的概念吗?
“理想大学”中的“大学”为何意?
大学(University / Cllege),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中国现代大学源起于西方,现代西方大学又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英国大学、德国大学而到美国大学这样逐渐演化过来的。
看来,《大学》中的“大学”与我们常说的“理想大学”中的“大学”不是同一概念,它们有联系吗?
翻译《大学》节选第一段并举例分析重要词语。
彰明美好的德行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
探究:现代大学以《大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校训的原因。
《大学》开篇便表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个人的修养很重要,即修身为“本”之“本”就是一切事情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你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不是不断进步,而是不断“巩固错误”。 很多人住在豪华的别墅里,但他们的灵魂空虚。因此,中国儒家所说的修身为本对丰富灵魂极为重要。如果是一个情趣高尚的人,哪怕住在冷寂陋室也可以写出境界高远的《陋室铭》(刘禹锡)。哪怕处于污泥浊水之世也可以出污泥而不染灵性自高(周敦颐《爱莲说》),这就是修身为本的思想光辉和价值光彩,如果追逐舒适生活而遗忘了修身根本,那么即使获得最优裕的生活条件,但依然没有获得到高迈的精神生活。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就是指那些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眼光深邃,而且是面对整个世界毫无私心地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的大学者。可以说,现代的大学理想和古代的大学理想有内在相通之处。当然,这种理想也遭遇到现实的问题。今天的大学,学生空前增多,但是灵魂无根问题、心灵空洞问题、精神缺钙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重新审视大学的意义,重新塑造大学精神就成为当务之急。由此可见,《大学》精神在今日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学子们在心底恪守的道统。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一丝不苟。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一丝不苟。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小人行恶,无所不至,文过饰非,伪善真恶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拓展 1、参照下面的材料,结合网络交际隐秘的特点,讨论“慎独”的问题。 2004年12月15日“国际在线”有一篇文章,谈到“上网时不可不知的十人基本礼节”,其中包括:1、记住别人的存在;2、网上网下行为一致;3、入乡随俗;4、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带宽;5、给自己网上留个好印象;6、分享你的知识;7、平心静气地争论;8、尊重他人的隐私;9、不要滥用权利;10、宽容。
网络时代需要“慎独”,要树立“以诚为本”的网络交往观。莫因为网络交往用的是非真实姓名,因为网络世界没有监督,就肆意谩骂,肆无忌惮的抄袭他人的东西。先人有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世界上时没有不透风的墙的,干了不道德的事,迟早会被别人知道,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保持一份慎独,在网络的世界里文明用语,少一些污言秽语,少一些伪装吹嘘,少一些恶语中伤,铸造一个纯洁的网络世界。保持一份慎独,在网络世界里自重自警,多给别人一份尊重,树立自身形象的同时,也收获一份别人的尊重与信任。网络时代需要慎独,让我们共同树起一道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防护墙,创造一个纯净、美好的网络世界。
请你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慎独”?
参看课本38页“阅读指南”三、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贯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 “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 “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人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公布了三个百分之一,其状可谓触目惊心。第一个百分之一是精神病。在过去,精神病出现的机率并不是很高,但现在却是人类的百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在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精神不正常、精神失常、精神忧郁。第二个百分之一更为可怕,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一位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全世界已经有六千万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人类六十亿人口的百分之一。第三是自杀率百分之一。第一个百分之一还可以医治,第二个百分之一连医治都不可能,而第三个百分之一就是死亡本身。这些情况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存在方式之间出现了裂痕,我和他人、我和社会、我和世界、我和自我、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严重撕裂。为什么现代化给予世界的承诺是人人幸福而过上美好的生活,却出现整体分裂的三个百分之一?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人类的精神需要真正的文化来疗治,否则人类今后赚得了整个世界,但是失去的却是自己的灵魂,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新提出大学的意义问题。大学的意义,古代和今天都在追问。汉代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是古代的看法,今天的人们也在探讨大学的意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就是指那些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眼光深邃,而且是面对整个世界毫无私心地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的大学者。可以说,现代的大学理想和古代的大学理想有内在相通之处。当然,这种理想也遭遇到现实的问题。今天的大学,学生空前增多,但是灵魂无根问题、心灵空洞问题、精神缺钙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重新审视大学的意义,重新塑造大学精神就成为当务之急。“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什么叫“天下”?什么叫“公器”?今天,我们有多少学者,有多少大学生心里边还有“天下”这个词?还有“公器”的尺度?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时重温中国经典——《大学》,其当代意义就鲜明地浮现出来。
一个国王因为没有继承人,就发了一大堆种子给国内的所有的孩子们,说谁种的花漂亮就选谁做继承人,结果到了秋天,全国的孩子的花盆里种满各式各样的鲜花,只有一个小孩的花盆里什么都没有,并不是他不热爱劳动,他也每天向花盆洒水,浇肥,可就是没看到种子发芽。最后国王选了他做继承人,原来啊,这些种子都是炒过的,都不能发芽的。
《大学》的当代精神价值
《大学》虽然是古代儒家的思想,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大学》是中国人文世界的精神土壤,对民族、国家和个体而言,《大学》的价值又非同一般。现代“大学” 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古代中国的“大学”则主要强调对内在道德心性的开发和完善,二者有所区别。这一侧重内心完善的大学教育与现代大学并不是冲突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重新阅读先秦的经典,重新审视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这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说明古代思想有其亘古常青的魅力。全球化对东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西方人或者是美国人的思想等同于全世界所有人的思想,美国人的娱乐方式、波普文化等于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娱乐方式,西方的所有的思想、宗教都变成全球化,那么这个世界就因其单一性同质性而异常枯燥和乏味。但东方思想家认为,全球化应该有东方的价值和地位。由此,东西方的冲突就出现了。美国思想家亨廷顿曾提出,二十一世纪将是基督教文明与儒家文明的冲突。而中国就是儒家文明的代表。正是由于东方认为全球化,让西方人感到东方不再那么温顺,感到东方浩然之气威胁到西方霸权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留下的书,做学问,求学的人,差不多,修身的方法,“诚意”,“慎独”,“诚于中形于外”,“慎独”的典范,“慎独”新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1 (2):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1 (2),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名校校训,大学三纲领,大学宗旨,八目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修《大学》节选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大学》节选图文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多义,宾语前置句,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恶而知其美者,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点击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