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巩固练习
展开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本课话题 ——共性与个性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梁思成没有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然后,进行对照联系,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神人”史蒂夫·乔布斯亲手策划了一款个人电脑,宣称要为每一位消费者打造个性电脑。后来者们的东施效颦却几乎磨平了这种个性的烙印,让个性在伪个性的海洋中一点点地淹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
——歌德
2.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黑格尔
3.一个人的个性应该像岩石一样坚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建筑在它上面。
——屠格涅夫
4.也许个性中,没有比坚定的决心更重要的成分。小男孩要成为伟大的人,或想日后在任何方面举足轻重,必须下定决心,不只要克服千重障碍,而且要在千百次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获胜。
——罗斯福
5.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须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
——松下幸之助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木榫( ) 柁墩( ) 斗拱( )
屋脊( ) 戗兽( ) 蚂蚱( )( )
水榭( ) 椽子( ) 房檩( )
穹宇( ) 墁地( ) 框架( )
【答案】 sǔn tuó ɡǒnɡ jǐ qiànɡ mà zha xiè chuán lǐn qiónɡ màn kuànɡ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厦 (2)轴
(3)翘 (4)夹
【答案】 (1)shà xià (2)zhóu zhòu (3)qiào qiáo (4)jiā jiá
2.语境辨析法
(5)花园里那一朵朵殷( )红的鲜花正预示着他那殷( )实的生活图景。
(6)在钻头不断的切削( )摩擦下,机器向下开挖的力量逐渐削( )弱了。
【答案】(5)yān yīn (6)xiāo xuē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答案】 (1)妨 枋 纺 (2)檐 赡 瞻 (3)崛 掘 倔 (4)缀 辍 掇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布置·布局
两者都有“安排”之意。布置: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活动作出安排。布局:指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围棋、象棋竞赛中指一局棋的开始阶段。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会场________(布置/布局)虽然都是细节问题,但会场________(布置/布局)是否合理,会场营造的氛围是否与会议主题一致,会场大小是否适中,设施是否齐全,设施能否正常运行,都会直接影响会议效果。
【答案】 布置 布局
(2)独特·独到
独特:指独有的,特别的。
独到:指与众不同(多指好的)。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的白马藏族传统祭祀舞蹈“池哥昼”,展现了白马藏族历史和________(独特/独到)的民族文化。
②李珉表示:自己是创作和制作音乐的,而音乐、影视和平面在艺术上是相通的,所以在平面和影视方面自己经常会有________(独特/独到)的见解。
【答案】 ①独特 ②独到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建窑器颜色深沉,形体厚重,是大巧若拙、大雅若俗的典范,而且胎土、釉子、制作工艺不变,产生出来的器具外观却千变万化,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所推崇的。(√)
理由:“千变万化”,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非常多。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 300元拍出。(×)
理由:“差强人意”,勉强还能使人满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常识·速览]
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梁思成
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梁思成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1932-1946年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整体·感知]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全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文脉·梳理]
①体系独特、历史悠久 ②“可译性”和继承性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一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其含意是什么?
【答案】 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的特点及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二、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结合第5自然段,请说说中国建筑中“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析。
【答案】 ①中心性: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②对称性:左右均齐对称;③朝阳性: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④主次性:主要部分有砖石墁地,次要部分种植树木花草。
3.第10自然段介绍了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屋顶的设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这段文字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中国建筑中屋顶的美观和其他建筑中屋顶的草草处理、生硬无趣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匠师的智慧与匠心。同时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证明这种设计由来已久,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三、阅读课文第14~1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15自然段中,用“大文章”“文章”“小品”分别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文章”比喻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四、阅读课文第18~2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文章的第19自然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
【答案】 本段采用了三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如“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举例说明和作比较说明,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就运用了这两种说明方法。
五、阅读全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6.作者在探讨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有何突破?
【答案】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文化观。
[话题·互动]
话题: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语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
我的观点:
【答案】 21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梁思成先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简明、严密的语言
简明、严密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本文属于科学小论文,也可以说是科技说明文,而科技说明文要求语言简明、严密,不可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不可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本文在语言上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又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
2.写法指导
如何做到语言“简明”
语言“简明”不仅是说明文的要求,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都要讲究语言的“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反映了量的要求,即说话要尽可能的少,不能啰唆重复,不要说多余的话;“明”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述得清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接受。用一句话来概括,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言“简明”呢?
(1)明确“简明”的基本要求:
①语言表达要明白易懂——要做到词语选择能让人明白易懂,必须注意避免用冷僻的词语,避免用已经“死去”的词语,避免滥用外来词语与方言词语。
②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使用词语要准确、规范,为的是不生误解,不生歧义。这就要求写作者善于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按照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运用,总之要让别人都能准确地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2)具体做法可从三方面入手:
①不说废话,做到避重复,会省略,去赘疣,要善于运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已经出现的语句。
②要正确使用词语,忌用那些令人费解的词语,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③要合理安排句子,挑选合适的句式等。
3.迁移应用
下图是某学校的教学楼安全疏散示意图,请用一段话对疏散路线进行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简明、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 ①309、310室和化学实验室、准备室的人员从西面疏散、经由西面楼梯离开教学楼;②其余房间内人员从东面疏散,经由东面楼梯离开教学楼。(若先写向东疏散的场所亦可)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中国古典建筑的守护者
梁思成先生一直对中国古典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深挚的感情。当看到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是满目苍凉时,满怀爱国热忱的他下定决心要研究自己的建筑,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正是出于对祖国建筑的热爱、对建筑艺术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有了他在建筑理论上突出的建树。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应用角度】 “爱国”“责任”“使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
2.精彩应用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地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佳作·领悟]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梁思成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④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⑤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⑦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⑧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⑨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⑩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
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⑪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⑫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三百六十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⑬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⑭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⑮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既也包括艺术的一面,就也应“百花齐放”。
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1.学举例
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舒伯特的《鳟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颐和园等,通过对例子的细致分析,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不同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2.学过渡
过渡句和过渡段的准确使用,使文章结构更加流畅自然。如第⑤段“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第⑧段“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衔接自然。
3.悟详略
文章副标题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而文章主要是介绍建筑创作。所以在写作时略写了音乐与绘画中变化与重复的统一,详写了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详略得当,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4.悟整句
文章大量使用整句,尤其是开头结尾部分,音节匀称,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增强了文章气势,又高度概括了相关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3 *宇宙的未来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3 *宇宙的未来同步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2 作为生物的社会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2 作为生物的社会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