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2 苏武传当堂检测题
展开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
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拟:打算。
C.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胁:威胁。
D.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
解析:B.“拟”,比划。
答案:B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食”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绝不饮食 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③禀食不至 ④给其衣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食”:给他吃的。②“食”:吃。③④“食”:粮食。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卿尚复谁为乎
A.何面目以归汉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为降虏于蛮夷 D.皆为陛下所成就
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状语后置句;D.被动句。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私候胜曰 候:拜访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解析:“阴”意为“暗中”。
答案:D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C.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幸:幸运地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代理的,临时的
解析:幸:希望。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解析: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指岳父。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在某方面取得业绩。
答案: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为父死,无所恨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B.乃幽武置大窖中 羝乳乃得归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状语武
解析:A项,“替”,介词/“做”,动词;B项,“就,于是”,连词/“才”,介词;C项,“通过”,介词/“趁着”,介词;D项,“用,拿”,介词。
答案:D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自分已死久矣
B.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
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与武决去
D.因泣下霑衿 与旃毛并咽之
解析:B.亡—无,见—现;C.畔—叛,决—诀;D.霑衿—沾襟,旃—毡。
答案:A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而君幸于赵王,幸蒙其赏赐)) B.eq \b\lc\{\rc\ (\a\vs4\al\c1(独阏氏子弟在,独畏廉将军哉))
C.eq \b\lc\{\rc\ (\a\vs4\al\c1(会武等至匈奴,会于西河外渑池)) D.eq \b\lc\{\rc\ (\a\vs4\al\c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张胜许之))
解析:A.宠幸/希望;B.只有/难道;C.恰逢/相会;D.都是“答应”之意。
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归类相同的一项是( )
①诚甘乐之 ②加以老母系保宫 ③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④劾大不敬 ⑤梁以此奇籍 ⑥空自苦亡人之地 ⑦耻学于师
A.②③⑥ B.①⑤⑦
C.③④⑥ D.④⑤⑥
解析:①“乐”为意动用法,以……为乐;②“系”原意为名词,绳子,此处活用为动词,关押;③“亡”通“无”;④“敬”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恭敬;⑤“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⑥“苦”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受苦;⑦“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5题。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李陵)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相坐 相坐:坐下
B.畔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厚:关系很好
D.扶辇下除 除:殿阶
解析: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答案:A
12.对下列句中“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举剑拟之(代词,代指砍的动作)
B.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代词,代“空以身膏草野”这件事)
C.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助词,主谓间,不译)
D.空自苦亡人之地(助词,的)
解析:之:助词,的。
答案:C
13.下列对相关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B.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C.辇:车的一种,秦以后可以称老百姓所乘的车。
D.陛下: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解析:辇:车的一种,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的车。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有民族气节。他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在与卫律叛国求荣的无耻嘴脸的对比中凸显。
B.苏武富贵不能淫。卫律用武力威吓苏武失败,便改为劝说,遭到苏武的痛骂与斥责。
C.李陵劝苏武投降,说朝廷法令无常,苏武的安危不可预料,其目的是想告诉苏武他自己投降的原因。
D.卫律与李陵因为身份不同,劝说苏武的方式也不同,前者方式直接,后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解析:李陵劝苏武投降,说朝廷法令无常,苏武的安危不可预料,其目的是想断绝苏武的忠君报国的志向。
答案:C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中的关键词有:因、虽、尚。(2)句中的关键词有:尚、谁为、云。
答案:(1)你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现在不听我的劝告,以后即使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2)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有什么话说了。
三、语言表达
16.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在60~90个字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恸心酸。
心灵独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歌词的意境,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的刻画,渲染出环境的悲凉,通过心灵独白,展示生存环境的恶劣,反映苏武的赤胆忠心。
答案: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
17.请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使文句前后贯通。
信念是艰难的克星。常言道:“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苏武能忍得住塞外的彻骨之寒,是因为他有着“苏武节,骨铮铮;为国辱,重亦轻”的坚定信念;________。
解析:必须写荆轲照应上文。
答案:荆轲敢冒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只因为他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与必胜信念
18.结合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为苏武拟一副对联,赞颂他的崇高精神。要求合乎对联格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人物拟写对联,首先要明确对联的基本知识,如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等;其次立意上要有深度,要体现出人物的主要经历或精神品质。
答案:参考示例一: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参考示例二:握杖挥鞭塞外雪 饮雪吞旃中原心
第二课时 拓展提升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eq \b\lc\{\rc\ (\a\vs4\al\c1(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②素与副张胜相知))
B.eq \b\lc\{\rc\ (\a\vs4\al\c1(①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②凿地为坎,置煴火))
C.eq \b\lc\{\rc\ (\a\vs4\al\c1(①与昆邪王俱降汉,②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D.eq \b\lc\{\rc\ (\a\vs4\al\c1(①其一人夜亡,告之,②单于壮其节))
解析:A项,“相”,都是副词,相互。B项,“为”,①介词,替;②动词,成为。C项,“与”,①连词,和;②动词,给。D项,“其”,①代词,那些人;②代词,指苏武。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会”,①适逢;②一起。“生”,③活;④活着。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士亦以此不附焉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⑧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⑤⑦ D.④⑥⑧
解析:例句中加点的“以”是介词,因为。②⑤⑦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此同。①介词,把;③⑥⑧连词,用来;④介词。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eq \b\lc\{\rc\ (\a\vs4\al\c1(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何以汝为见)) B.eq \b\lc\{\rc\ (\a\vs4\al\c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见犯乃死))
C.eq \b\lc\{\rc\ (\a\vs4\al\c1(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D.eq \b\lc\{\rc\ (\a\vs4\al\c1(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解析:C项“虽”均为“即使”之意。A项“为”分别为动词,结成/语气助词,“呢”;B项“乃”分别为于是/才;D项“之”分别为音节助词,不译/代词。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eq \b\lc\{\rc\ (\a\vs4\al\c1(副有罪,当相坐,停车坐爱枫林晚))
B.eq \b\lc\{\rc\ (\a\vs4\al\c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C.eq \b\lc\{\rc\ (\a\vs4\al\c1(律前负汉归匈奴,宁许以负秦曲))
D.eq \b\lc\{\rc\ (\a\vs4\al\c1(汉亦留之以相当,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解析:A项“坐”意思分别是:株连治罪/因为。B项“除”均为“台阶”的意思。C项“负”的意思分别是背叛/承担。D项“当”的意思分别是相抵/判处。
答案:B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eq \b\lc\{\rc\ (\a\vs4\al\c1(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②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eq \b\lc\{\rc\ (\a\vs4\al\c1(①单于子弟发兵与战,②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C.eq \b\lc\{\rc\ (\a\vs4\al\c1(①惶恐饮药而死,②单于视左右而惊))
D.eq \b\lc\{\rc\ (\a\vs4\al\c1(①乃幽武置大窖中,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解析:A项,“所”,①与“望”构成名词短语,是“所”字结构;②名词,处所。B项,“与”,①介词,跟,同;②连词,和。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乃”,①副词,于是;②副词,才。
答案:C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刻画了他白发丹心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B.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本着平心持正的宗旨,一直致力于农业服务项目的咨询工作,成绩显著。
C.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面对中美、中日等复杂的国际关系,总是能屈节辱命,巧妙化解纠纷, 为国家赢得尊严。
D.每临佳节,都会收到各式各样的问候短信,有转发的,有群发的,少有真情交流,读来索然无味。此时,就格外怀念那鸿雁传书的日子。
解析:屈节辱命:丧失了节气,辱没了使命。指向敌人屈服投降。不合语境,使用不当。A项,白发丹心:形容年迈苍老,仍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使用恰当。B项,平心持正:主持公正,无所偏倚。使用恰当。D项,鸿雁传书:鸿雁传递书信。比喻书信往来。使用恰当。
答案:C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苏武用信念,把那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值得人景仰。
B.朔风凛冽,他与凉雪冷月做伴,遥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爱国信念呈现在灵魂深处。
C.流放于野山荒原的铁血男儿苏武,在浮华与坚守之间,用坚强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D.站在历史的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富贵与忠心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解析:A项,结构混乱,删掉“值得人景仰”。B项,搭配不当,应把“呈现”改为“铭记”。C项,成分残缺,在“作出”前加上“为人生”。
答案:D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
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B.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C.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D.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解析:此部分断句注意人名及条件,并关注句式对称。
答案:D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是古代用以称上级或同辈的敬辞,周、秦时多用以称君主,后世则多用于同辈之间,现在不再使用。
B.“戎狄”是古时候华夏族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统称,文中指匈奴。
C.“单于”是古代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称号,意为广大之貌。
D.“先”古代用于尊称死去的人,如“先君”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先帝”指已故的皇帝。
解析:“足下”一词现在仍在较文雅的谦敬辞中使用。
答案:A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解析:由“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知“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错误;“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情断义绝,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答案:B
12.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2)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
(3)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直到今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交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明心迹,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自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悲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怎能轻易有所作为呢?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沬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沬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已做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汉书”应用书名号,改为《汉书》;②“它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可以在后面加上“的事迹”;③应去掉引号中“威武不能屈”后面的逗号;④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在“运用”的前面。
14.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
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高风亮节,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国人传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武墓就在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记者在咸阳武功县文物旅游推介会上了解到,武功县武功镇将逐步恢复以“武功八景”为核心的九街十八巷龟形古镇原貌,大打历史名人苏武品牌,未来将依托苏武纪念馆,规划重现“苏武北海牧羊”场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拟写一句话新闻,要注意材料主要说的是谁,其做了什么事情等。该段文字主要说的是武功县想恢复九街十八巷,再现“苏武牧羊”。
答案:武功计划恢复九街十八巷,再现“苏武牧羊”。
15.依照下面的语段,另写两段话,要求与所给语段构成排比。
人生应如松,越是严寒,生命便越显苍翠。他可能是在沼泽地悠然牧羊的苏武,也可能是在牛棚里安然喂牛的季羡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显性要求与隐性要求。显性要求体现为题干的要求,隐性要求为例句的结构与内涵。对于本题而言,喻体的状态与特征要与所列举的人物的状态与特征相同或相近。
答案:人生应像枫,越是悲凉,激情便越显火热。他可能是在国家颓倾之时励精图治的王安石,也可能是在昏暗灯光下唤醒国人的鲁迅。
人生应如梅,越是寒冷,笑脸便越显灿烂。他可能是百炼成钢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可能是失聪后仍遨游在音乐世界的贝多芬。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课内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第四单元13 张衡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第四单元13 张衡传练习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课内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第三单元8 拿来主义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第三单元8 拿来主义练习,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课内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