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达标训练1 窦娥冤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达标训练2 雷 雨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2) Word版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达标训练3 哈姆莱特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试卷 0 次下载
2020-2021学年1 窦娥冤同步测试题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
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个人)和“集体人”(社会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党派、军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和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个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但它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目的性)的深刻影响。一个人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并使个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在个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集体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个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个人是主动的,他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记忆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而当集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集体是主动的,它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但他的参与是被动的,因为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不是在独立自主地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是和集体的所有人一起展开道德记忆活动。
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对家规、家训和家风的集体性记忆。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反映家庭道德生活的镜子,也是家庭集体道德记忆的主要内容。而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记录该民族的过去,它是该民族建构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道德记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记忆是一种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思维能力显示的内容是人类记忆其道德生活的经历。
B.个人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对道德记忆的体会最深刻、最直接,对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认识最全面、最系统。
C.由于人类会以“个体人”和“集体人”两种身份存在,所以道德记忆也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D.人类在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拥有的道德记忆,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和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
解析:选B 扩大范围。原文为“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可知是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的体会和认识,而非道德记忆。
2.下列对“个人道德记忆与集体道德记忆”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个人道德记忆发生在个人身上,而集体道德记忆的载体是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
B.个人道德记忆发生时,个体是主动的;而集体道德记忆发生时,集体是主动的,个体的参与是被动的。
C.关于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个体道德记忆是选择性的,而集体道德记忆不同,是意向性的。
D.在不同的道德记忆框架内,个人主导着个人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集体主导着集体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解析:选C 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可知,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只是带有意向性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的人,就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并受个体道德记忆思维意向性的影响。
B.集体道德记忆中的“头脑”是种抽象概念,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人的“头脑”统一整合而成的产物。
C.家规、家训和家风体现的是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它是家庭成员道德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这种记忆的主要内容。
D.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民族历史积淀的结果,主要记录的是该民族的过去,是该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解析:选A 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这只是一种推测,并不是绝对的说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遊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①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②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馀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忻欢。及间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有删改)
[注] 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报:答复,给回信
B.稍用其说 稍:逐渐
C.还,称旨 称旨:称职
D.及间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 可否:褒贬,议论
解析:选C 称旨:符合皇帝旨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解析:选B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分析名词,如本语段中第一个“曼卿”是“引”的宾语,第二个是“固止之”的主语,两者中间应断开。二是注意分析副词,如“遽”和“乃”,其前需断开。三是注意句意。三管齐下,答案可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曼卿的祖先是幽州人。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B.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补奉职。石曼卿一直没有就职。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等到元昊造反,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重用他,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解析:选B “一直没有就职”错,与原文不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馀年。(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他遭母亲永安县君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得分点:“丁母……忧”“服除”“能名”各1分,句意2分)
(2)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李德明全部占有黄河以南并臣服(北宋),北宋就在天下致力于休兵养息政策,竟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得分点:“河”“臣属”“务”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偷偷地向南逃逸,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没有什么能够摇动他的志向。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从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时年四十八岁,康定二年二月四日,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时在京城逝去。
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认为他是奇才,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曼卿惊视了一下,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他遭母亲永安县君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多次升迁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李德明全部占有黄河以南并臣服(北宋),北宋就在天下致力于休兵养息政策,竟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谈了十件事,没有答复。不久元昊反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言论,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回来后,符合皇帝旨意,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患病。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混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敢于行动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格豪爽,表面上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的一生,做事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不管是贤者不贤者,都十分喜欢结交。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 ①嘉祐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诗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8.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前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二人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他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需要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9.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需要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6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周瑜轻松地指挥战争取得胜利的两句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 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0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90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叶先生的长诗《祖国行》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后的喜悦心情,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第一次回国授课时,叶先生的手因粉笔过敏而开裂,她贴着胶布继续授课,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机会的无比珍惜。
C.文章第六段中,叶先生对以往的患难生活只是“淡淡”地述说,艰苦环境中仍然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文章,这充分表现出她热爱生活、富有女性柔情的一面。
D.叶嘉莹先生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洋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是语言。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古诗词中的无限的深意和意境。
E.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展开,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作者对叶嘉莹高尚的人生境界充满了钦佩和赞美之情。
解析:A项,《祖国行》表达了叶嘉莹第一次回到故乡北京的喜悦心情,而非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后的喜悦心情。C项,第六段中写叶嘉莹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仍然完成大量著作,表现叶先生勤奋、执着的治学态度,以及坚韧乐观的性格特点。选项中“富有女性柔情的一面”理解错误。D项,原文“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的意思是,洋学生不能理解古诗词深意的障碍除了语言还有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选项中“洋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是语言”的理解是片面的。
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段的内容交代了“家”对于叶嘉莹的重要意义,同时交代了她多舛的命运,这样更能突出她坚韧的性格。结构上,该段具有引出下文她在古诗词方面的具体工作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交代了“家”对于叶先生的多重含义——家庭与精神家园。②形象上,通过对叶先生多难经历的叙述,展现她坚强执着的性格,丰富了传主形象。③结构上,引出下文。引出后文叶先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每点2分)
(3)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第三、四、五段重点讲她在教学方面的工作;第六段重点讲她在研究方面的成就;第七、八、九段主要讲她在推广古诗词方面所做的工作。概括出来,稍加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②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每点2分)
(4)叶嘉莹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有“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由此可以理解“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的意思。而启示则主要从叶嘉莹的喜好和品质入手。如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她把传承中国文化当成自己的责任,她为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境界超然。
参考答案:文中叶嘉莹认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而她所做的不是为了她个人。她一生为古诗词奔波,是为了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结合文本理解2分)启示: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典诗词;②担当传承大任(谈及责任即可);③淡泊名利,境界超然;④坚持理想,不懈追求。(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______________,勤勉工作,当好履职尽责的表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②为了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小李一个月来____________,争分夺秒,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他的答辩赢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③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____________,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少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A.夙兴夜寐 宵衣旰食 夙夜在公
B.夙夜在公 夙兴夜寐 宵衣旰食
C.宵衣旰食 夙夜在公 夙兴夜寐
D.夙夜在公 宵衣旰食 夙兴夜寐
解析:选B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并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B.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从战国时的“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到今天的依法治国,数千年的实践法治推动中华民族不断砥砺前行。
C.世界投资大师罗杰斯在中原企业家资本峰会上说,文化产业富有活力,有着美好发展前景,在文化灿烂的中国是这样,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河南更是这样。
D.“爱国者·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摄影活动,旨在通过镜头展现乡村医生常年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奉献青春,呼吁社会各界帮助贫困农村地区改善医疗条件。
解析:选C A项,搭配不当,可把“提高”改为“加大”;B项,语序不当,应将“实践法治”改为“法治实践”;D项,成分残缺,可在“奉献青春”后加上“的伟大精神”。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如果我说人有一种毁灭欲望,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死本能也会指向自身,所有强烈的愤怒背后,似乎均有一种同归于尽的冲动。
①毁灭欲望来源于生物的死本能,即任何生物都必然走向死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②幸好有理智的约束,大部分人不至于被这种毁灭冲动掌控
③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生本能的作用,死本能会被转向外界,表现为攻击
④但我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对某人极端愤怒时,你会恨不得把对方撕成两半或扔出窗外
⑤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生本能与死本能此消彼长,相互拮抗
A.④①②③⑤ B.①⑤③④②
C.④②①⑤③ D.①④②⑤③
解析:选C ④承接首句“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对人们的疑惑进行举例说明,由“但”也可判断出。②紧承④,说明虽然我们固有毁灭欲望,但仍有理智约束,这让大多数人不至于酿成大祸。举例说明后,文段开始对毁灭欲望进行解释说明,故①⑤③紧随其后。由末句“但死本能也会指向自身”,可看出③在最后,③句“死本能会被转向外界”,与末句联系最紧密。故选C。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奇迹,在那个年代,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我们伟大的伽利略等物理学家,还有弗兰西斯·培根等哲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验证真理的先河,而培根子则是宣扬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人。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他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一样,创立一派学说并广收信徒。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于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就不断用实验物理的方法去探究新的知识。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瞻前顾后”,前面涉及了“文艺复兴”,而后面有“还有……还有……”,由此判断第①空应该是讲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文艺大家;根据“因为他就像……信徒”可知,第②空主要讲为什么把“培根”称为“培根子”;根据前面“知识就是力量”及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第③空应该是讲人们那样做的目的,也就是寻求力量并汲取力量。
参考答案:①诞生的不只是莎士比亚等文艺大家②之所以称呼培根为“子”③为了寻求力量并汲取力量(每句2分)
16.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另拟陈述对象),形成一组排比句。(5分)
一块璞玉,只有经过打磨雕琢才能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时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上,主要是“一(个)……只有经过……才能……”;内容上,要另选陈述对象。这是一个续写式仿写,要注意整体内容的一致性,表达的中心意思应该是“只有经过磨砺才能有所成就”。
参考答案:一抔黄泥,只有经过捏制塑造才能成物一个青年,只有经过挫折磨难才能成才(5分)
五、写作表达(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杭州图书馆,每天上午8时,总有流浪者、拾荒者扛着脏兮兮的大麻袋,或拎一兜饮料瓶,衣衫褴褛,在图书馆开门后,他们就把捡来的垃圾放在阅览室门口,自发洗手,才进去看书。杭图一时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11月9日下午,76岁的章楷再次出现在杭图三楼专题文献区阅览室门口。他还是那副装扮:一根竹竿将两个装垃圾的口袋挑于肩后,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他在书桌前卸下口袋,又让工作人员为他找来几本中外名著,虽然视力极差,但他还是把书凑到眼前看得津津有味。章楷生于杭州乡下,曾任村干部和民办教师,现已退休,独居多年,依靠退休金和拾荒为生。章楷几乎每周都会来两三次,尤为喜欢看时政类书籍,尽管浑身污渍,但手却很干净,他解释,尽管杭图没有规定必须洗手,但每次看书前他都会将手洗净,“不要把书弄花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能够展示时代风采的作文题目。材料中,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进入,拾荒者在阅读时把手洗得很干净,这座图书馆也被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透过这一小小的现象,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可贵的品质:尊重与平等。尊重是前提,平等是表现形式。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公共服务。而每一个进入公共设施的人,也应该带着尊重之心。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生活才能美好。这一材料所给的立意范围很宽泛,写作角度也很丰富。具体写作时,可以从“平等”“尊重”“公共道德与秩序”“破除障碍”“知识的力量”“关注弱势群体”“胸襟”等角度进行。
高中5 滕王阁序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5 滕王阁序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题任选一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2 雷雨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2 雷雨精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阅读鉴赏,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综合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本册综合复习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题任选一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