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6 琵琶行并序学案设计
展开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彼此同是沦落天涯、四处飘零的人,虽说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互相认识呢?琵琶女的身世,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两人堪称生命的知音。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真正的知音应该是肝胆相照,琴瑟和鸣,是闪电与雷鸣瞬间的交集,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一拍即合。就像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雨水淋湿了你,也浇透了我。那时的你,那时的我,同在其中,天地共存,冥冥之中灵魂与灵魂融合了,灵魂与灵魂交织了。宛如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生命中最优美的乐章!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意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之意。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高山流水”遂成为知己或知音的代名词。
2.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结成了深厚友谊,成为知音。这种友谊在历史上是无双的,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白居易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李贺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湓浦( )铮铮然( )
倡女( )贾人( )
悯然( )迁谪( )
浔阳( )荻花( )
管弦( )霓裳( )
六幺( )嘈嘈( )
幽咽( )水浆迸( )
船舫( )虾蟆( )
红绡( )钿头( )
银篦( )阑干( )
呕哑( )( )嘲哳( )( )
【答案】 pén zhēnɡ chānɡ ɡǔ mǐn zhé xún dí xián ní yā cá yè bènɡ fǎnɡ há xiā diàn bì lán ōu yā zhā zhā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为eq \b\lc\{(\a\vs4\al\c1(委身为贾人妇(动词,作为,做),因为长句(动词,创作),为君翻作(介词,替,给)))
(2)命eq \b\lc\{(\a\vs4\al\c1(遂命酒(动词,命令),命曰(动词,命名,题名)))
(3)闻eq \b\lc\{(\a\vs4\al\c1(忽闻水上琵琶声(动词,听见),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听到),博闻强识(名词,见闻、知识)))
(4)举eq \b\lc\{(\a\vs4\al\c1(举酒欲饮无管弦(动词,端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将军向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推举、推荐),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动词,拿)))
(5)信eq \b\lc\{(\a\vs4\al\c1(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的确、确实),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动词,相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媒人)))
(6)故eq \b\lc\{(\a\vs4\al\c1(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故垒西边(形容词,旧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往、交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名词,原因、缘故),此物故非西产(副词,原本、本来)))
(7)迁eq \b\lc\{(\a\vs4\al\c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贬官、放逐),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
(8)言eq \b\lc\{(\a\vs4\al\c1(感斯人言(名词,话,说的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4)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5)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用作状语)在梦里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明年秋
古义:第二年。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因此作”,是连词“因此”和动词“为”构成两个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神态、脸色、姿容。
今义:指色彩。
(4)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5)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以前。
今义:指方位。
(6)曲终收拨当心画
古义:在……中心。
今义:指小心、留神。
(7)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奔突而出。
今义:指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
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9)弟走从军阿姨死
古义:教坊的管理者。
今义: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叹息声。
今义: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11)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走了以后。
今义:离开了又回来。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被动句)
译文: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江州司马青衫湿。(被动句)
译文: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
译文: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送客湓浦口。(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使快弹数曲。(省略句)
译文: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常识·速览]
eq \a\vs4\al([识作者])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贬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并序》,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 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存世。
eq \a\vs4\al([探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疏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听了琵琶女的弹奏,深有感触,遂创作出这一传世名作。
[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托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银瓶铁骑 ②感伤自己遭贬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诗歌前的小序,回答后面的问题。
1.对诗歌前面小序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B.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C.点明写作动机。
D.定下全文欢快恬淡的感情基调。
【解析】 D项,“欢快恬淡的感情基调”错,应是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答案】 D
二、阅读诗歌1、2两节,回答后面的问题。
2.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解析】 D项,“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意。
【答案】 D
3.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休止时,另外传达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解析】 B项,“一起奏响”错,应是粗弦细弦交错弹奏,“杂乱无章”错,并非“杂乱无章”。
【答案】 B
4.下面全部属于从正面描写琵琶弹奏的一项是( )
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解析】 ⑤属于侧面描写。
【答案】 C
三、阅读诗歌3~5节,回答后面的问题。
5.下面对诗句及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容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解析】 B项,以偏概全,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两季,还有朝夜两时。
【答案】 B
6.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身世悲凉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的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解析】 B项,写琵琶女的形象是为了衬托自己的遭遇。
【答案】 B
[话题·互动]
话题:宋人洪迈认为白居易夜遇琵琶女未必可信,诗人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天涯沦落之恨”。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甲:洪迈的观点我们是不认可的。从诗前的小序来看,白居易夜遇琵琶女一事当属事实。因为小序的作用就是介绍写作的缘起和背景,小序所陈述的内容应是真实可信的。也正是因为夜遇琵琶女,诗人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才有了这首千古经典之作。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洪迈的观点我们是认可的。虚构的情节客观意义来说,抒发了“长安倡女”的“天涯沦落之恨”。诗歌中,琵琶女的形象被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诗人把来自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往的诗歌中是罕见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恰到好处的环境烘托
定义:指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一种艺术境界。对中心表达起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作用:①交代故事的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性格。
本课成功地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法。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写法指导
环境烘托描写“三注意”
使用环境烘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①目的明确——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②具体生动——要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抓住特征——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3.迁移应用
以“考试失败后”为题,运用环境烘托写法,写出失败后的状态与心情,2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地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考试的失败,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我看到了它——白杨。那白杨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地生存下来,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我是最终的失败者,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第一。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一两颗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同情弱者
白居易是一位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一诗中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
我们也应该像白居易一样,同情、帮助弱者,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关爱。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
【应用角度】 “同情”“和谐”“关注弱者”等。
2.精彩应用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夜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凉,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他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我多了一份同情心,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
(选自《我眼中的白居易》)
[佳作·领悟]
白居易的长归
①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②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
③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模样?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六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④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⑤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杀”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⑥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
⑦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
1.学总领
开头段用“人生选择”和“人生归宿”总领文章内容。“人生选择”实乃官场失意后的无奈,“人生归宿”实乃仕途绝望后的最大悲剧。
2.学描写
第②段描写白居易长归洛阳龙门的情景,组合了“秋天”“傍晚”“老马”“破车”“古道”“老树”“乌鸦”等典型意象,以此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突出长归的悲剧性。
3.学发问
第③段连续发问构成排比。使用了一个反问和三个疑问,进一步突出白居易长归的悲剧性,语言富有气势,感情充沛。
4.学辩证
作者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白居易仕途的失意,由失转得,从而引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名篇《琵琶行》。
5.学联想
第⑤段紧承上文,由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联想到他长归的龙门琵琶峰,又由白居易的长归联想到唐诗的转折,如此联想合情合理,又进一步突出了白居易长归的悲剧性。
6.学深化主题
结尾段将白居易个人的悲剧升华到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深化了主题。末句使用整句,内容很有高度,语言富有文采。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二单元6 *逍遥游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二单元6 *逍遥游巩固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由从来未被武力征服过,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学案及答案,共18页。
语文4 蜀道难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4 蜀道难学案设计,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