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同步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达标,阅读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达标(2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川溶溶 溶溶:缓缓流动的样子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座或所
C.此言得之 得:得到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治理
【解析】选C。得:合适,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①子孙视之不甚惜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解析】选D。两个“也”字都是语气助词。A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B项,代词,……的样子/助词,表感叹语气。C项,代词,代疆土/结构助词,的。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⑤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④和⑤相同
C.②和⑤相同,③和⑥不同
D.②和④相同,③和⑥不同
【解析】选C。这六个“而”都是连词,表示的关系分别如下: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转折关系。
4.下列加点的词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④思厥先祖父
⑤至于颠覆⑥智力孤危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解析】选D。钩心斗角:宫室建筑的精巧/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气候:指气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以致气氛冷暖不同)的意思/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经营:搜集保存/筹划、计划或组织。祖父:祖辈与父辈/父亲的父亲。智力: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5.下列有关句式的分类,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③函谷举④秦人不暇自哀
⑤赵尝五战于秦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苟以天下之大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A.①②⑧/③⑥/④/⑤/⑦B.①③④/②⑧/⑤⑥/⑦
C.①⑤/②⑧/③⑥/④/⑦D.①②⑦/③⑤/④⑧/⑥
【解析】选A。这八个句子的特点依次是: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6.任选两个小题,补写出其中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都是自己不修其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做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文章喜欢引用前人的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2)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3)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分)
译文: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六国的)人民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不放过,使用时却当作泥土沙石呢?
(2)如果拿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阅读拓展(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①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②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③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宋二苏氏:指苏洵和苏辙,苏辙也写过一篇《六国论》。②弋:取得。③刘:凋残。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解析】选D。“也”“者”“云尔”是断句的标志。原文断句参考: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夷灭”意思是被少数民族给消灭,“夷”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B.“纵亲”,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苏秦的游说下纵向联合,共同抗秦。
C.“昆弟”,指昆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D.“帝”是“称帝”的意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就是秦始皇。
【解析】选A。这里“夷灭”是消灭的意思,“夷”之意同“夷为平地”之“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引述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李桢认为“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李桢认为,六国欲夺天下,与秦无异,因不能为秦所为,终为秦所灭;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合纵不可能实现。
C.李桢认为,六国所以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因为没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不到天助,这见解独到透辟。
D.作者认为六国若行仁义就可以王天下,这种说法与孟子王道仁政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解析】选C。“见解独到透辟”说法有误,这种把成败得失归之于天的说法没有涉及事物的本质。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5分)
译文:
(2)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5分)
译文:
答案:(1)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2)后来评论的人,为什么偏爱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素养培优】
12.本文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可专以罪秦也 罪:归罪
B.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
C.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视:看待
D.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逆:预料
【解析】选C。视,比照。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
其孰能讥之乎
C.张喙而恐喝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焉独存,虽王可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解析】选D。A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项,代词,他们/副词,难道。C项,修饰连词/递进连词。D项,连词,即使。
附【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认为必须像这样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全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的重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手段只怕和张仪一样。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取得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用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不是很荒谬。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过失,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是这样的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来评论的人,为什么偏爱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一课一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精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