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脚印》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写作:说明的顺序 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4 次下载
- 《桃花源记》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6 次下载
- 《小石潭记》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核舟记》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4 次下载
初中人教部编版12《诗经》二首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展开《〈诗经〉二首》是统编语文教科书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文的《关雎》和《蒹葭》均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对她思念和追求的过程。再现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景描写和想象、幻想的运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和强烈爱悦之情,在粗犷质朴的“秦风”中自成格调。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既率真淳朴又真挚健康,两首诗歌都善于采用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这两首诗歌要通过“诵读指导,理清层次,品味语言,培养联想和想象力”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关雎》和《蒹葭》。
2.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诗经》基本知识)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关雎》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2)《关雎》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
(3)《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4)读完两首诗,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孔子评价《诗经》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司马迁评价《诗经》“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刘勰评价《诗经》“《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诗经》自古至今深受诗词爱好者的喜欢,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经》相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走近
《诗经》感受它的无限魅力。
二、走近《诗经》,感知文化
(一)《诗经》书名的定名与编集。
1.《诗经》在先秦典籍中称为“诗”,据研究资料显示起初叫《诗》,又称《诗三百》。《诗》早在春秋时就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和普遍传习,并经孔子整理编订,推行诗教。“经”字是战国以后的儒家学者加去的。战国时,它一直是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的基本经典,其他学派也相当重视。据说到了汉代,把它奉为经典的儒家,才正式称之为《诗经》,沿用至今。
2.《诗经》的编集工作在汉人的著述中才提到,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较为可信的说法应是:其作品来源一是宫廷乐官的创作与采集,曰“采诗”;二是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曾有孔子删诗之说,学界普遍认为不可信。但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怀着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对古代文献(包括《诗》)进行卓有成效的编订整理是有可能的。后人把他编定过的五种典籍尊奉为“五经”。学界普遍认为《诗经》是经过许多人较长时间编纂而成的,决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这样一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语言互异,交通相当不便情况下形成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汉代有王官采诗、各国献诗两说。它的“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可以肯定,歌谣的采集工作中,音乐家们的贡献最大。可以概括地说,《诗经》是通过王官采诗、各国献诗、太师收集整理等渠道采集而成。统治阶级釆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育子女,用于娱乐,了解民情,考察王政,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二)《诗经》作品产生的时代与地域。
1.《诗经》中的作品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之交至春秋中叶的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作品,大多是距今2600年前的作品,有的产生于3000年前。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很难逐一加以确,但可大体确定:“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在《先秦诗鉴赏辞典》序中认为“鲁颂”是鲁僖公时制作, 约在公元前656年以后的几年;“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周颂”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夏传才先生认为“周颂”大部分制作在西周前期,即公元前1058年以后的七八十年之间。当然,其中某些作品可能利用了远古的传说和素材(如雅诗中的周人开国史诗),或者有上代的蓝本(如《商颂》),但最后写定仍应在五百多年这个大致的时段之中,因而可统称为周诗。
2.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区,东临渤海,西至六盘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汉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甘、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及湖北北部七省之地,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主要在黄河流域。
(三)《诗经》作品构成类别、表现手法和章法特点。
1.《诗经》305篇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
2.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就某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3. 重章叠句,《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一课时
关雎
朗读指导,整体感知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查字典正字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均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指导朗读(四言诗朗读方法:一般读成“二、二”节拍,注意重音,根据内容把握朗读情感)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圈点勾画关键词句做批注,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预设:本诗写一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对她思念和追求的过程。写出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
三、品读诗歌,对话人物
(一)结合诗歌内容思考:这首爱情诗是怎样展现男子相思和追求过程的?
预设: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相亲相爱的水鸟,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幻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二)小组合作交流,诗中“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等鲜活的词汇至今被广泛使用,请思考这些词汇对表现人物的好处?
预设:“悠哉悠哉”这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男主人公的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这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四、探究写法,感受魅力
(一)小组合作交流,思考:这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明确:《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重章叠句是《诗经》语言形式上的重要特点,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请思考《关雎》中这样反复咏吟有什么好处?
预设:重章叠句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第二课时
蒹葭
朗读诗歌,感受意境
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明确:深秋,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二)学生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赏析诗歌意境。
预设:蒹葭(芦苇)、白露秋霜、秋水等景物,孤寂凄美,朦胧迷离的特点。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品读诗歌,赏析形象
小组合作交流,指导有感情诵读,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诗中“追求者”和“伊人”形象。
预设:追求者形象——热烈、焦急、执着、不畏艰险
伊人——朦胧、飘忽、难以寻觅、扑朔迷离
探究写法,指导诵读
(一)结合诗歌内容思考:这首抒情诗写对“伊人”的追求,为什么从蒹葭写起?
明确:起兴手法的运用。
(二)再次感受“重章叠句”的运用,用写法指导诵读。思考讨论:诗中各章内容基本相同,这样写是否重复?
明确: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四、思维碰撞,拓展延伸
诗歌中的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伊人——追求的目标、理想
结合实例谈理解,孔子、鲁迅、袁隆平、路遥等均可。
总结:“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等,不一而足。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五、作业
将《关雎》或《蒹葭》扩写为600字的散文。
附:板书设计
《诗经》二首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23* 马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3* 马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