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0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
展开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16分)
风 景
辛 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
在沪杭道中
1.(内容理解题)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终点” 即“田野间的坟” 。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死难料。
C.五、六两句把“绿得丰饶”的土地与“兵士的新装”放在一起,揭示出了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根源:虽然土地丰饶,但战争使人民难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D.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黯淡”,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D [D项,无中生有,“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诗中没有依据。“却是一般的黯淡”说的是社会问题同样存在,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并不能反映出“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2.(艺术特色鉴赏题)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将风景的描绘机智地加以变形,引入社会问题的关注,形成特殊的反讽效果。
B.作者以“风景” 为标题,透过车窗看到了茅屋、坟、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表明“风景” 其实是病态的社会、是连接不断的“社会问题” 。
C.全诗围绕“社会问题” 展开,并以此为线索,反映了旧中国在反动统治下阶级压迫日益深重的社会现实。
D.全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使全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D [从全诗来看,诗人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而没有“排比”,故D项错误。]
3.诗歌最后一句使用标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答案] 全诗在末句才使用标点:逗号和感叹号,这不仅明确点出本诗的主旨,而且直指题目,原来全篇做的是反题文章。
4.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说明。(6分)
[解析] 从全诗内容来看,诗歌写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所看到的都“不是风景”,而是“病”,因此从手法上来看,题目与诗歌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达效果来看,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从主题表达来看,诗人回到祖国本想看到风景,但看到的却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且社会问题还很多,“一节接着一节”,很普遍,“一路来行过的地方”都有相同的问题,最后诗人痛苦地大喊“都是病,不是风景!”可见以“风景”为题,能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答案] ①题目与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③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8题。(16分)
色 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5.(内容理解题)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可爱、珍贵,值得“溺爱”,该诗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A [A项,黑色是灰烬、煤炭的色泽,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
6.(艺术特色鉴赏题)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将抽象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作者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本诗作者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歌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B [B项,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错,应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7.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加以说明。(4分)
[解析] 诗人把人们熟悉的生命以及与其有关的忠义、高洁、希望、悲哀等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正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的过程。 做此题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一过程表述出来。
[答案] 诗人丰富的想象主要表现在前面九行诗中,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将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将绘画中的颜色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让人思考,给人启迪。
8.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6分)
[解析] 阅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是短暂的,人的生命历程中不仅有忠义、高洁、希望,也有悲哀、失望,甚至死亡,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生活中虽然有悲哀、死亡,诗人仍然“溺爱于我的生命”了。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
[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海 星
陆 蠡
孩子手中捧着一个贝壳,
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
一半给他亲爱的哥哥,
一半给他慈蔼的母亲。
他看见星星在对面的小丘上,
便兴高采烈地跑到小丘的高顶。
原来星星不在这儿,
还要跑路一程。
于是孩子又跑到另一山巅,
星星又好像近在海边。
孩子爱他的哥哥,
爱他的母亲,
他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
献给他的哥哥,
献给他的母亲。
海边的风有点峭冷。
海的外面无路可以追寻。
孩子捧着空的贝壳,
眼泪点点滴入海中。
第二天,
人们发现了手中捧着贝壳的孩子的冰冷的身体。
第二夜,
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
1933年8月
1.(内容理解题)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借用孩子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方式以及追求自己愿望的行动方式歌颂了美丽的爱心。
B.“星星”代表着理想,“摘星”则是追求理想的过程,而“眼泪”代表理想不得实现的伤心。
C.“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中的“一心”表明孩子的执着精神,“满”字体现出爱心的炽热。
D.从山丘到山巅,从山野至海边,诗人借助空间的转换,意在表达人们无力抵抗命运的捉弄。
D [D项,“意在表达人们无力抵抗命运的捉弄”理解不正确,诗人主要表达的是对孩子的爱心与执着精神的颂扬。]
2.(艺术特色鉴赏题)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虽然运用了象征手法,但并不显得晦涩;虽然字面上无一赞颂之词,但内涵却深寓赞意。
B.“星星”意象贯穿全诗,同“贝壳”一起构成了诗歌的外部框架,而核心却是对精神的颂扬。
C.第一、五节的局部重复,一方面有着重章复沓之美,另一方面将诗歌分为前后两部分。
D.本诗语言含蓄隽永,虽然没有直抒胸臆的内容,但诗人的情感已经渗透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
D [D项,“语言含蓄隽永”的说法不正确,本诗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朴实、平易。]
3.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句“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的含意。(4分)
[解析] 本诗通篇带有孩子特色的思维方式、想象方式和行动方式。孩子为了摘取满贝的星星,献给他的哥哥和母亲,从这个小山丘跑到那个山巅,从山野奔至海边,可以看出他对亲人的爱的真诚。由此可知,“海中无数的星星”是孩子的化身,是美好心灵的化身,是崇高纯洁的爱与诚的化身,更是诗人对儿童爱心以及真善美的颂扬。
[答案] 这句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1分)“海中无数的星星”是孩子的化身,是美好心灵的化身,是崇高纯洁的爱与诚的化身,(2分)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爱心和真善美的颂扬。(1分)
4.本文虽是一首诗歌,但有着小说的某些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释。(6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联系小说的特色,确切地讲要抓住小说的人物、情节与环境等三要素来分析。人物形象方面,本诗中的“孩子”为了爱而执着,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方面,情节的波澜体现在对星星的寻找过程中;结尾既是环境描写,又深化了主旨,颇具戏剧性。
[答案] ①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孩子”珍惜亲情,懂得孝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②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摘取星星的过程中悲喜转换,因寻而不得而落泪,甚至殒命。③出人意料的结尾具有戏剧性,孩子为摘取星星而殒命,出人意料;孩子死后出现的“无数的星星”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也深化了诗歌歌颂真善美的主旨。(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注】 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就写于在外留学期间。
5.(内容理解题)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B [B项,“显示出了他的勤劳”错误,这一小节中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
6.(艺术特色鉴赏题)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B.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从厨房转到庭院,再转到场上。
D.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且以“星”和“月”为喻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D [D项,“以‘星’和‘月’为喻体”错,诗歌结尾两句中“星”“月”是本体,不是喻体。]
7.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两例并分析。(4分)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寻找诗中的“细节描写”。要找的必须是很细致的描写内容,如灶内的柴烧起来发出的响声,火光在女主人的脸上闪动,男主人回来时“衔着个十年的烟斗”,孩子们数星星数错数等,而男主人去看牛之类就不算细节描写。然后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一般可以增加真实性或增强感染力,具体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答案] 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②“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表现了孩子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每点2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8.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分析诗人的情感,要先看诗歌内容。诗歌描写的是温馨、美好的农家生活场景,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时的祖国风雨飘摇,人们的生活也不安定,愈是如此,愈表现出诗人对安宁平静的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而这样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诗中寄寓着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作者此时在国外求学,写这样的中国乡村景象,无疑是在抒发对祖国、故土的思念。
[答案] 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故土深深的思念。(每点2分)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45补写句子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45补写句子含解析,共5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43修改蹭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43修改蹭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3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3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