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三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
展开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数 学
三年级下册
学 校:
教学班级:
教师姓名: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七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同时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第三单元“乘法”。在这一单元里,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1、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四)数学好玩关注 料
“数学好玩”分为三个课时,“小小设计师”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一起去游园”以租车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索最优方案的同事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条理性;“有趣的推理”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够解决有关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简单情境问题。
2、能正确计算简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掌握乘法笔算的书写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分数,体会分数的意义,结合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内容,理解重量单位的意义,体会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学会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5、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面积并探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6、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四、教学难点
1、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够解决有关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简单情境问题。
2、能正确计算简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掌握乘法笔算的书写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分数,体会分数的意义,结合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内容,理解重量单位的意义,体会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学会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5、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面积并探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6、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乐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除法…………………………………………………………8课时
二、图形的运动…………………………………………………3课时
三、乘法…………………………………………………………6课时
四、千克、克、吨………………………………………………4课时
整理与复习………………………………………………………4课时
五、面积…………………………………………………………5课时
数学好玩…………………………………………………………4课时
六、认识分数……………………………………………………5课时
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课时
总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本单元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在探索混合运算计算方法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
单元课时安排:
共8课时
教学内容:
1.1 分桃子
教学目的: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复习: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2.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
3.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4.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2)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5.口算:
6.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
(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
3.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生: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
师: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总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2 分橘子
教学目的: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
的不同之处。
与48÷2的不同之处: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4.对于下面的算式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58÷7= 73÷6=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
在个位上商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3 商是几位数
教学目的: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888÷6=( )
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
2.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3.估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4 猴子的烦恼
教学目的:
1.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248÷2= 868÷7= 896÷8=。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1.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问: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个猴子还能分到桃子吗?
0÷3=0.
追问: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
100个呢?你有什么发现?
0÷10=0. 0÷100=0.
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现在3个猴子要分306个桃子,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
列式:306÷3=
口算:
竖式计算: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十位上的0÷3=0,因此商的十位上要写0.
h
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如:840÷6=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课堂巩固: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5 节约
教学目的:
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用竖式算一算: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2)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3)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解决淘气的问题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522÷4=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问:522支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3.淘气在计算除法竖式时,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快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用0补上。
估算:200÷2=100,502比200大的多,商肯定超过100,26不对。
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商肯定是一个三位数,得26不对。
好了,第二个算式商补上0了,对吗?
生:对的……(犹豫)
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你是怎样来验算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
验算:206×2=412
验算完了不对,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
师:同学们,竖式除法笔算的计算程序是正确计算的核心,验算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课堂巩固: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6 集邮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计算并验算:734÷2= 612÷2= 525÷5=
二、新课练习
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国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
问: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笑笑有邮票285张。
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张。(真棒)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生:每页放5页,285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
2.每页放5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
3.算一算,能放多少页?
列式:285÷5=
(1)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
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
(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
28÷5,应当在十位上写商“5”
(3)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
规律: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位上,商是两位数。
4.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85÷8=( )……( )
(1)估计商是几位数?
生:8×100=800,商是2位数
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
(2)商“3”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十位上。
(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
(4)你会验算吗?
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
生:每页放8张,35页放多少张。放满35页,还剩5张,所以要加上5.
课堂巩固:
1.课本练一练第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 课本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集邮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7 买新书
教学目的:
1.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用竖式算一算: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
=200÷8 =100÷4
=25(本) =25(本).
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8 讲故事
教学目的: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1.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
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
(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 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教学措施: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活动中建立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
单元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
2.1对称轴(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1:天安门
生2: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
师: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1,3,4,5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
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
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观察活动,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对称轴(一)
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2对称轴(二)
教学目的: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导学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
(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 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
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板书设计:
对称轴(二)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3 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
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对称轴?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幅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
小黑板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就是平移。
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就是旋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
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4.观察下图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
(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
(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
(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
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3格。
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教材分析: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单元教学课时:
8课时
教学内容:
3.1 找规律
教学目的: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2、揭示新课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乘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找规律”。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
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巩固练习:
课本第30页“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课堂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3.2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目的: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
二、新知探究
1) 活动一:探索3×20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2个十,那么6就表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2)活动二:探索5×20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活动三:10×20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4)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巩固练习: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5×13=65
( )×30=360 5×( )=650
( )×30=3600 5×( )=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 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 )×( )=800 ( )×( )=1260
3. 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盘呢?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我们让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3×20
5×20=100
10×20=20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3.3 队列表演(一)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
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负责给全班排列方阵,他邀请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2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同学们根据图中所给的数学信息
(1)独立思考列式,如:列出算是:14×12 或12×14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2、 探讨算法: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14×6×2=84×2=164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
讨论: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3、计算下列各题:
20×30= 30×40= 140×20= 150×30=
10×30= 50×80= 40×120= 50×40=
巩固练习:
课本第32页的“算一算”。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课堂小结:
(一)两位数乘一位数可用( )计算,也可用( )计算,它们都是分三步计算,只不过竖式是把三部综合起来更简便。
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一)
列出算式:14×12 或12×14
笔算:14×12=168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3.4 队列表演(二)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
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
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的问题解决了,可他运用了另一种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队列表演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4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32页主题图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14×12=168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巩固练习:
课本第34页的算一算。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课堂小结: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位数,积的末尾就要和哪一位对齐。
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二)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3.5 电影院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16×11 12×14 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知探究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出课本主题图: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l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l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l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或 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为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课本第37页“练一练”的1-4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
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板书设计:
电影院
列出算是:21×26 或 26×21
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座位。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质量单位的概念,所以教材把这些内容都安排在两个问题情境中进行。其中,“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1千克、1克有多重”及它们间的关系;而“1吨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质量问题的知识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单元教学难点:
1、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2、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单元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4.1 有多重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巩固练习: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课堂小结:
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有多重
教学反思:
X Kb 1.C om
教学内容:
4.2 1吨有多重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巩固练习: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00 kg 18 t =( )kg ( )kg = 6 t
2、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面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认识线的基础上,扩大到对于面的感知和认识。面积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给学生充分的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环节中,对比感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操作中总结计算面积的方法,进而找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为后面认识更多的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服务。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想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体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教学课时:
6课时
学习内容:
5.1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树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1、摸一摸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桌子)
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
(练习本,铅笔盒„„)
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
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
3、引入
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
(长度)
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面积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
拿出剪下来的两张纸,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动手做,小组活动,用什么方法知道面积的大小?
3、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
(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
三、图案设计比赛
比赛的要求是:
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
(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
巩固练习: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
(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
(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课堂小结:
思考: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
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5.2 面积单位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活动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数学书,你有办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
二、玩中学
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
(1)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
(4)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5)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
(1)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
(2)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3)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
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
(1)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3)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
(4)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
巩固练习:
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
一个信封面约2( )。
黑板的面积约5( )。
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 )。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 )。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5.3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老师准备了两张图片,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的图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求面积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引导学生估计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1)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几个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再次建立表象。
(2)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计最合适。
(3)学生独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估计,然后将估计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2、摆一摆,填一填。 w W w . x K b 1.c o M
(1)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检验估计的结果。
(2)学生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认真观察填好的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在观察、比较之后,发现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巩固练习:
1、完成54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能够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不能丢掉面积单位。
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5.4 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的: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活动导入。
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教师先把问题进行特殊化,引导学生解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
让学生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2、填一填。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
3、想一想。
刚才我们推理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
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巩固练习:
1、完成57页“练一练”第1题。
2、填空。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3、完成57页“练一练”第2题。
4、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完成57页“练一练”第3题。
6、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单元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和平均分的经验密不可分。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
由于“分数”的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意义的理解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又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与直观图形的分割,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探索学习中读、写简单的分数。
2、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研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做到能够结合图形进行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结合图形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简单加减运算。
3、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课时:
8课时
教学内容:
6.1 分一分(一)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分苹果吃时,发现了一个数学的大秘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图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2)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情境图表达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3、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或半个。
4、认识 。
(1)涂一涂,直观表示数字 ;
(2)折一折,做出 。
5、认识 、 、 。
(1)折一折 ;
(2)涂一涂 。
6、说一说 表示的具体意义。
7、再举几个例子。
8、这些分数和“1”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关系?
9、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巩固练习:
课本第68页试一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6.2 分一分(二)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看哪颗“智慧星”能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鼓励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知识“分一分(二)。”
板书:分一分(二)
二、游戏体验,主动探索
1、涂色游戏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涂色游戏,好吗?我们先把这张正方形纸剪开,分成9个小正方形,再给它们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
(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
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会儿就做好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
2、分一分
(1)、学生根据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小正方形共9个,红色的有2个,黄色的有3个,蓝色的有4个(红、黄、蓝颜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唯一),所以红色、黄色、蓝色分别占所有正方形的2/9、3/9、4/9。
3、试一试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
(1)、投影出示课本70页的情境图。
①一共有几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题。
4、找分数
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
(1)、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
(2)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
巩固练习:
1、课本71页的练一练第1题。
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
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2、投影出示课本71页的第2题。
①学生独立做题。
②小组交流。
③组长汇报。
同学们解释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题同学们能不能做得同样精彩呢?
投影出示课本72页的第3题:它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
课堂小结:
在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和解决一些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发现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二)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6.3 比大小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生: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比较一下1/2和1/4谁大谁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
(板书: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2、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同时板书)你们是怎么想的,用比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组分一分,比一比。
(2)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 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 ②小组选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3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个1/4,所以3/4>1/4。
3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
(1),填分数,比大小。
(2)、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要求学生独立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分类整理寻找规律。
(1)分类。 把上述六组分数比大小进行分类。
一类: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二类: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
(2)小组交流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
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多,分数就大。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的分数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巩固练习:
准备10根小棒,拿出全部的3/10,再拿出剩余的1/7,再拿出剩下的1/2,最后还剩多少根?
(1)明白题意后,同桌互做。
(2)找两生到前面表演
(3)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义及最后的结论。
(4)拓展提问:对于分数,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认识?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板书设计:
比大小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6.4 吃西瓜
教学目的: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用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2、观察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学生交流得出结果:
生1: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3:还剩几分之几?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见,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看谁最有办法。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w W w . x K b 1.c o M
1、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出算式:2/8+3/8=
(2)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的加法。那分数的加法该怎样做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讨论:画图或利用手中的学具(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生操作,师巡视)
(5)小组汇报
a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b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总结讲解:这个西瓜的2/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爸爸吃了三份,是3个1/8,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所以2/8+3/8=5/8。
2、问题二: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1)生列算式。(指生说,师板书)
(2)比较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算式应该叫什么名字吗?(分数的减法) 对呀,非常好。师板书(分数减法)
那怎样求出分数的减法呢?我知道同学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解答了,好,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同桌一起来试试。
(学生动手画、涂、拼、说。)
汇报: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3/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3份,是3个1/8,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3个1/8比2个1/8多了1个1/8。所以 3/8-2/8=1/8
小结:同学们确实很棒,自己就能够解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解决呢?(有)
3、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习方法:指生板演,并当小老师讲解。
①有学生会说,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
②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
③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说,“1”是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小结: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巩固练习:
1、课本74页练一练第一题。 (1)指生说说图意。 (2)列式解答。(独立完成)
(3)说明算理,同桌交流。 (4)指生汇报检查。
2、课本74页练一练第二题。
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板书设计:
吃西瓜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体会数据整理的必要性。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表示。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到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4、在调查活动中,通过交流,养成接纳、鉴赏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5、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单元教学难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单元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7.1 小小鞋店
教学目的: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班的同学想模拟开一个鞋店,为了“进货”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
二、引出问题:
1、说一说需要进行哪些调查;
2、可以怎样调查;
3、谁的统计方法好,为什么;
4、你会怎样统计。
三、探究新知:
1、设计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2、妙想是怎样做的,你看懂了吗;
3、用妙想的方法完成画图;
4、对于“进货”说一下自己的建议。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二题;
2、说一说第二题的两种统计方法优缺点。
课堂小结:
说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有哪些地方不满意,哪些地方感觉成功,今后展示有什么打算。
板书设计:
小小鞋店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7.2 快乐成长
教学目的: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最新儿童购票标准:
身高不到1.2米的小朋友可以免费乘车(一个家长只限带一位小朋友);
身高在1.2-1.5米之间的小朋友需要购买儿童票,票价是成人票的50%;
身高超过1.5米的小朋友就要买全价票。
二、引出问题:
淘气统计了班里同学的身高,根据这些数据,你知道班里有多少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吗?
三、探究新知:
1、设计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2、用妙想的方法完成画图;
3、从图中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二题;
2、自己设计一次调查活动。
课堂小结 :
说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有哪些地方不满意,哪些地方感觉成功,今后展示有什么打算。
板书设计:
快乐成长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共123页。
全册(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22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操作体验,探究新知识,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课堂小结,全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78页精品】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案,共7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期初复习,万以内的乘法,万以内的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期末复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