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习题(带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59130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习题(带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59130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习题(带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59130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生物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
展开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 沂山森林
B. 潍河湿地公园
C. 昌乐西瓜大棚
D. 青州古城
2.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都能适应生存的环境,也以不同方式影响环境
B.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生物之间有互助也有斗争
C. 阳光是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D. 生物之间的捕食和竞争会使大量个体死亡,但也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
3.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城市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4. 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 A、阳光→小草→野兔
B. 蚯蚓→小鸡→猫头鹰
C. 小麦→田鼠→猫头鹰
D. 小草→野兔→细菌
5. 玉米地里,玉米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A. 寄生
B. 竞争
C. 共生
D. 捕食
6. 下列不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
A. 地心
B. 大气圈的底部
C. 水圈的大部分
D. 岩石圈的表面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是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 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视野变亮,物象变大、数目变少
C.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D. “大树底下好乘凉”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8. 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中,不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
A. 家鸽前肢转化为翼,有利于空中飞行
B. 家兔大脑发达,能适应陆地复杂多变的环境
C. 家兔有发达的盲肠,有助于消化植物纤维
D. 乌龟的鳃比较发达,适于水中呼吸
9. 2017年春、夏季,泸州迎来了长时间的降雨,长江河床边生长的植物很多被淹死,这说明(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生物能影响环境
C. 环境能影响生物
D. 环境能适应生物
10. 下列是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试验中,变量是光照
B. 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要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C.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接种
D. 进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试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要选择相同的种子
11. 下列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个人
B. 一群狗
C. 一块草地
D. 一盆鲤鱼
12.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下列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实例是( )
A. 骆驼的尿液非常少,体温升到46℃才出汗
B. 杂草丛生的玉米地中,玉米的产量较低
C.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空气湿度
D.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1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 光
B. 水
C. 空气
D. 温度
14.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水
B. 光照
C. 温度
D. 土壤
15. 细菌和真菌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既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敌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菌和真菌都可长出菌落,菌落的形态、大小等可作为初步鉴别细菌和真菌的依据
B. 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C. 某些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可以杀死和抑制某些致病细菌
D. 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
16. 秋风潇潇,落叶归根。下列关于植物落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落叶”是植物排出体内的废物
B. 落叶”中有机物储存的能量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
C. “落叶”入地后能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生长吸收
D. 寒冷的冬天梧桐树落叶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17. 下列能正确表达一条食物链的是( )
A. 草←蝗虫←食虫鸟←鹰
B. 光→草→蝗虫→食虫鸟→鹰
C. 草→蝗虫→食虫鸟→鹰
D. 草→蝗虫→食虫鸟→鹰→细菌
18. 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话表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有机物
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
D. 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19. 下列有关生物体生理活动的叙述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
A. 人体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B. 松树体内水分输送的方向是:叶→茎→根
C. 人的生殖发育顺序是:受精卵→胎儿→胚胎→新生儿
D. 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狼→野兔→草
20. 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
A. 猫头鹰和老鼠
B. 害虫和青蛙
C. 啄木鸟和树
D. 黄鼠狼和鸡
二、判断题
21.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______ (判断对错)
22.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______(判断对错)
23. 草原上,兔吃草,鹰吃兔,形成的食物链是草→兔→鹰。______(判断对错)
24.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叫生态因素。______.(判断对错)
25. 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______(判断对错)
26. 沼泽属于淡水生态系统。______.(判断对错)
27. 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以对人类是有益的。______(判断对错)
28. 废旧电池处理时可埋入深土中。______(判断对错)
29. 发电厂可以利用煤、天然气、核能发电,这三种原料中最容易引起酸雨的是煤。______(判断对错)
30. 人口增长即能维持生物圈的相对平衡,又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______(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
31.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______,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______.
32.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中有多条食物链,请正确写出其中一条最长的食物链:______。
(2)图中的兔、鹰、鼠、蛇、狐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33. 鲸是哺乳动物,但是它的体型却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说明生物能______环境;茂密的森林中,空气远比喧闹的城市清洁、新鲜、湿润,这说明生物的生活能______环境.
34.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草属于______,兔、蛇、鼠、狐狸、鹰属于______.
(2)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
(3)图中各条相互交错的______构成食物网。
(4)如果狐的数量大量减少,兔的数量大量增加,则短时间内草会______(填“减少”或“增加”).
35.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______. (请填写“正确”或“错误”)
36. 请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______.
(2)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______和学习行为。
(3)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______,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4)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植物器官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______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37. 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______、水圈的______和岩石圈的______(可从“全部、底部、大部、表面”中选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38. (1)______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2)达尔文的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环境的______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3)______和______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4)酸奶中含有乳酸菌,乳酸菌在温度适宜、没有______的条件下,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______。
39. 下面是某生物小组的“探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数量关系”研究性课题的有关实验过程,请分析并回答问题。实验用具及材料:小虾、蚂蝗、水草、洗净的沙子、池水、有盖玻璃瓶。
说明:4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生态瓶
小虾/条
蚂蝗/条
水草/课
瓶中动物存活时间
1号
2
2
8
6天半
2号
2
2
4
3天半
3号
2
2
2
1天
4号
2
2
0
当天死亡
(1)小生态瓶1-3号均可看作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这些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其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分解者是水中的______.
(2)1号瓶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了,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
(3)4号瓶一般不把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理由是______.
(4)该小组最后研究的结果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是______.
40. 明明的家里有一个封闭的养鱼缸。里面有水(25℃)、鱼、金鱼藻,缸底有河泥,阳光能照射进缸内,构成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请你分析养鱼缸内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
(1)有稳定的______来源。
(2)各类生物数量是______。
(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鱼类______。
(4)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______能为______进行______作用提供原料。
(5)微生物能利用和转化______为______。
四、简答题
41. 图是某种生态系统图解,请据图答:
(1)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______。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
(3)图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生物部分缺少了______。
(4)如果有毒物质DDT污染了草,那么积累有毒物质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5)若该生态系统中的鹰、蛇、狐等受到保护,则______的数量会减少,而______的数量会增加。
(6)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数量最少的是______。
42. 如图一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要用图一所示的食物网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了______。
(3)请写出图一所示的食物网中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
(4)草原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的影响而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属于______。
(5)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当乙的数量减少,短期内其他生物的变化是______。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丙、丁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增加
C.甲、丙的数量下降,丁的数量增加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五、资料分析题
43. 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智能温室通过计算机对温室内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水流量以及pH值(酸碱度)、EC值(可溶性盐浓度)等参数进行实时自动调节,从而优化室内光、温、水、肥、气等诸多因素,使温室内的环境接近人工设想的理想值,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精细农业,达到全年高产,经济效益好的目标。
智能温室内的作物种植往往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营养液膜水培作为一种无土栽培技术,最早由英国温室作物研究所在1973年研究推出,简称“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NFT系统先将植物悬空固定在长长的水槽的适当位置,使得水槽底部营养液之上的裸根永久地暴露于空气中,再控制营养液厚度,呈一层很浅的薄膜(约1厘米~2厘米),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如上图所示。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术大大简化,不必每天计算作物需水量,以实现营养元素均衡供给。
智能温室设置隔离区和防虫网,人员进出要消毒。由于密闭性好,很少有害虫能够进入温室。一旦有虫害发生,通常可采取下列措施。例如,释放赤眼蜂,其成虫可将卵产于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幼虫取食害虫的卵黄,化蛹,从而杀死害虫;释放食蚜瘿蚊,其成虫多在有蚜虫的叶背面或嫩茎上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吸食蚜虫的体液;释放猎蝽,其成虫可以直接捕食菜青虫;喷洒苏云金杆菌或菜青虫颗粒体病毒,可直接杀灭菜青虫等害虫。
(1)NFT水培系统强调水培作物的部分根系暴露在营养液之上,还用气泵向营养液中充入空气,主要目的是给作物的______(器官)提供充足的氧气,保证其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为保证无土栽培作物正常生长,培养液中应含有______。
A.有机磷农药 B.氨基酸和葡萄糖 C.氮、磷、钾等无机盐 D.有机肥
(2)智能温室中,以农作物为主体的生物与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小型的______,所有生物生活所需的能量根本来源于______。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了食物链,以下食物链正确的是______。
A.蔬菜→菜青虫 B.蔬菜→菜青虫→猎蝽
C.蔬菜→菜青虫→蜜蜂 D.蔬菜→菜青虫→食蚜瘿蚊
(3)苏云金杆菌,又称苏云金芽孢杆菌,个体微小,显微镜下观察呈典型的“杆形”,这是一种______(填“细菌”或“真菌”),其释放的毒素在害虫的肠道内发挥作用,而对人无害。
(4)在智能温室中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这种防治方式叫做______;除此之外人们也常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控制蛾蝶类害虫的数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间的______。
A.通讯行为 B.取食行为 C.防御行为 D.产卵行为
(5)阅读最后一段,谈一谈你对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哪些新认识?______。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答案】
1. A 2. C 3. D 4. C 5. B
6. A 7. C 8. D 9. C 10. B
11. C 12. B 13. D 14. C 15. B
16. B 17. C 18. A 19. A 20. C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食物链;食物网
32. 草→鼠→蛇→鹰;捕食和竞争
33. 适应;影响
34. 生产者 消费者 草→鼠→蛇→鹰 食物链 减少
35. 错误
36. 生态平衡 先天性行为 成形的细胞核 种子
37. 底部 大部 表面
38. 两足直立行 自然选择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氧气 乳酸
39. 阳光 小虾、蚂蝗 腐生细菌和真菌 供氧不足,食物不够 缺乏植物(生产者) 植物数量应该多于动物数量,且二者的比例合理
40. (1)能量;
(2)相对稳定;
(3)提供食物和氧气;
(4)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
(5)有机物;无机物
41. 5 食物网 草→鼠→蛇→鹰 草 分解者 鹰 兔、鼠 草 草 鹰
42. 牧草(生产者)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牧草→鼠→鹰 生物影响环境 B
43. 根 C 生态系统 太阳光 B 细菌 生物防治 A 人们可以利用一些动物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合理给分)
【解析】
1.
解:A、沂山森林属于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该A符合题意;
B、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B不符合题意;
C、昌乐西瓜大棚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小,不稳定,C不符合题意;
D、青州古城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量弱,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2.
解:A、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样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会反作用于环境,A正确。
B、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互助合作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正确。
C、阳光是影响森林植物、海洋植物是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温度是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C错误;
D、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物之间的捕食和竞争会使大量个体死亡,这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D正确。
故选:C。
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3.
解: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
故选:D。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据此分析作答。
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4.
解: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
B、蚯蚓是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
C、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D、细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
所以,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小麦→田鼠→猫头鹰。
故选:C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5.
解:玉米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以及生存的空间,因此玉米与杂草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选:B。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6.
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圈的范围。思考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
7.
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不是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A错误。
B、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不是变亮,故B错误。
C、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部位,故C正确。
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不是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不是变亮。用牙签在口腔内侧壁刮几下后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液滴中涂抹,这样制成的玻片标本叫装片而不是涂片。
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8.
解:A、家鸽属于鸟类前肢转化为翼,为飞行器官,有利于空中飞行,A正确。
B、家兔属于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大脑,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快速的反应,能适应陆地复杂多变的环境,B正确。
C、家兔有发达的盲肠,有助于消化植物纤维,C正确。
D、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肺比较发达,适于陆地生活,D错误。
故选:D。
(1)鸟的前肢转化为翼,为飞行器官,有利于空中飞行。
(2)陆生动物一般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和发达的神经系统。
(3)环节动物的身体分节,使运动更灵活。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9.
解: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生物又能影响环境。2017年6月,浏阳许多地区迎来了最强雨季,河床边生长的植物大多被淹死,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水分,这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
故选:C。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0.
解:A、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光照。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A正确;
B、人的细胞是动物细胞,用清水的话会因为渗透压吸水胀破,用和人体细胞液浓度相同的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原有形状,便于观察,B错误;
C、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这一过程叫接种,C正确;
D、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所以进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试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要选择相同的种子,D正确。
故选:B。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制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不同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原形。
(3)细菌、真菌的培养步骤: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后接种→恒温培养。
(4)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11.
解:A、“一个人”,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B、“一群狗”,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C、“一块草地”,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D、“一盆鲤鱼”,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所以,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一块草地”。
故选:C。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12.
解:A、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当它的体温升到46℃是才会出汗,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与干旱的荒漠环境相适应的,A不符合题意;
B、“玉米地里杂草丛生,玉米和杂草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B符合题意;
C、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一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3.
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D。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4.
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C。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当环境中一个或同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5.
【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及异同。
【解答】
A.细菌和真菌都可长出菌落,菌落的形态、大小等可作为初步鉴别细菌和真菌的依据,A正确;
B.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B错误;
C.某些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可以杀死和抑制某些致病细菌,如青霉产生的青霉素,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C正确。
D.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所以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是共生关系,D正确。
故选B。
16.
解:A、落叶”,说明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A正确;
B、落叶”中有机物储存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分解释放了,不能被植物重新利用,B错误;
C、“落叶”入地后,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重新被植物生长吸收,C正确;
D、随着气温的下降,降水的减少,树木冬天落叶相反是对寒冷的适应的表现,可以降低水分的散失,D正确。
故选:B。
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生存的环境,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7.
解:A、箭头反了,食物链的箭头应该指向消费者;
B、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
C、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D、细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
所以,能正确表达一条食物链的是“草→蝗虫→食虫鸟→鹰”。
故选:C。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18.
解:A、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而不是有机物,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正确;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是两个相反的过程,C正确;
D、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正确。
故选:A。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植物的生长也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2)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能量流动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其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3)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4)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具体性状的DNA片断,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据此解答。
学习生物学知识,重在理解和应用,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学以致用,灵活把握。
19.
解:A、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即肺循环的流程图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A正确;
B、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B错误;
C、由卵细胞到胎儿的过程是:卵细胞→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C错误;
D、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并且是不循环的。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草→野兔→狼”流动的。 D错误。
故选:A。
此题综合考查生物学的一些顺序问题。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学的一些顺序问题。
20.
解:A、B、D属于捕食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C、啄木鸟以树上的害虫为食物,具有森林医生的美称。故符合题意。
故选:C。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1.
解: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这是因为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
故答案为:√
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
关于嗅觉感受器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22.
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因此题干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食物网。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组成。
23.
解:草原上,兔吃草,鹰吃兔,形成的食物链是草→兔→鹰,因此题干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24.
解: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又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有关概念并理解。
25.
解: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因此,生物圈不是指整个地球。
故答案为:×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其生活领域(生活环境)两部分。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圈的概念,较简单。
26.
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故答案为:×.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据此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类型,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27.
解:温室效应影响: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3)海平面上升。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
(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故答案为:×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是本考点的热点内容,也是结合目前倡导的“低碳减排”所考查的重要内容。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及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这些影响和危害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识记以上所述的内容是才能较容易地解答本考点的试题。
28.
解:废电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属汞、镉、锰、铅等。当废电池日晒雨淋表面皮层锈蚀了,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对废电池对生物危害的认识,及控制废旧电池的措施。据此分析作答。
掌握废电池的危害是解题的关键。
29.
解: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燃烧含硫量高的煤。
故答案为:√。
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和空气中的雨水等结合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
30.
解:生物圈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人口适度增长既能维持生物圈的相对平衡,又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但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人口的过渡增长必定会对生物圈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是人口的适度增长也会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例如低生育水平会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加重抚养老年人口的负担,这将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此题考查了人口过快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1.
解: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故答案为:食物链;食物网;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解答该题要明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此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2.
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一条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因此消费者有鼠、蛇、兔、狐、鹰。 鹰和蛇都以鼠为食,同时鹰还以蛇为食,所以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1)草→鼠→蛇→鹰
(2)捕食和竞争(或竞争和捕食)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解题的关键。
33.
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例如:虽然鲸虽然是哺乳动物,但是它却生活在水中,为了适应水中生活,鲸的体型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是对水中生活的一种适应。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改变环境,例如:茂密的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粉尘,使得空气变得清洁、新鲜;能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释放水蒸气,是空气变得湿润。
故答案为:适应;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首先应该明确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改变环境。
对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应从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
34.
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因此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兔、蛇、鼠、狐狸、鹰属于消费者。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3)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
(4)如果狐的数量大量减少,则兔会由于失去狐的制约而大量繁殖,导致数量大量增加,兔直接以草为食,因此短时间内草会减少。
故答案为:(1)生产者;消费者
(2)草→鼠→蛇→鹰
(3)食物链
(4)减少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解答该题要从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解答该题时要特别注意食物链的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食物链中不能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箭头要指向捕食者。
35.
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错误。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都是由两部分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四种成分组成:非生物的物质的能量(阳光、空气和水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非生物的物质的能量是生物部分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6.
解:(1)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如草→兔,兔多了草就少,草少了兔就被饿死,兔因饿死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就会慢慢增多,草多了,兔因食物充足数量也慢慢增多,但最终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维持一定的比例。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通过分析可知: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细胞核,称为原核生物。
(4)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从这些器官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因为花、果实和种子等生殖器官比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
故答案为:(1)生态平衡。
(2)先天性行为。
(3)成形的细胞核。
(4)种子。
(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关键。
37.
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故答案为:底部;大部; 表面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其所生活的环境共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
38.
解:(1)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2)达尔文的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4)酸奶中含有乳酸菌,乳酸菌在温度适宜宣、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使牛奶由液态变为固态,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
故答案为:(1)两足直立行
(2)自然选择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4)氧气
人类的起源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3)最直接证据是化石。
(4)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5)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在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解答本考点题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明确物质和能量的方向是单向性的,另一个是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39.
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可被植物重新利用。其排泄物或遗体经过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由表可知:小生态瓶1-3号均可看作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这些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阳光,其中属于消费者的是小虾、蚂蝗,分解者是水中的细菌、真菌。
(2)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越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越靠近食物链的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1号瓶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了,原因可能是供氧不足,食物不够。
(3)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号瓶一般不把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理由是缺乏植物(生产者)
(4)该小组最后研究的结果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是 植物数量应该多于动物数量,且二者的比例合理。
故答案为:(1)阳光;小虾、蚂蝗;腐生细菌和真菌;(2)供氧不足,食物不够;(3)缺乏植物(生产者);(4)植物数量应该多于动物数量,且二者的比例合理。
此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其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0.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内容。解题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解答】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
(2)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因此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总是保持在相对的稳定状态。
(3)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能够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4)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动植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呼吸作用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能够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5)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利用。
故答案为:
(1)能量;
(2)相对稳定;
(3)提供食物和氧气;
(4)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
(5)有机物;无机物。
41.
解:(1)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食物链为:草→鼠→蛇→鹰。
(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示为食物网,只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所以生物部分缺少了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鹰的营养级的最高,有毒物质DDT积累的最多。
(5)若该生态系统中的鹰、蛇、狐等受到保护,则兔、鼠会因为天敌数量增多,导致数量下降,从而草的数量会增多。
(6)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因此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第一营养级草,最少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鹰。
故答案为:(1)5;食物网;草→鼠→蛇→鹰;
(2)草;
(3)分解者;
(4)鹰;
(5)兔、鼠;草;
(6)草;鹰。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书写及生物富集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42.
解:(1)在该生态系统中,只有牧草(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草(或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这些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1中牧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除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了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不体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其图1中可以发现6条食物链:①牧草→人工放养的牲畜→人;②牧草→昆虫→食虫鸟→鹰;③牧草→鼠→鹰;④牧草→鼠→狐狸→鹰;⑤牧草→昆虫→食虫鸟→鹰;⑥牧草→鼠→蛇→鹰。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营养级越高其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该生态系统中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牧草→鼠→鹰。
(4)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正在影响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这些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
(5)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图2所示,其食物链丙→甲→乙→丁中的乙数量减少时,由于甲失去天敌,数量会急剧增加,随之受到严重危害的便是丙丁。
故答案为:(1)牧草(生产者)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牧草→鼠→鹰
(4)生物影响环境
(5)B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绿色植物)、分解者(细菌、真菌)、消费者(动物)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
(4)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动物进行分类,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据此答题。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书写和动物的分类等特征。
43.
解:(1)植物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因此“NFT水培系统将水培作物的部分根系暴露在营养液之上,还用气泵向营养液中充入空气”,主要目的是给作物的根(器官)提供充足的氧气;为保证无土栽培作物的正常生长,培养液中应含有氮、磷、钾等无机盐;
(2)“智能温室中,以农作物为主体的生物与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即包括环境又包括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光的能量,因此智能温室中所有生物生活所需的能量根本来源于太阳光;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故B正确;
(3)苏云金杆菌,又称苏云金芽孢杆菌,个体微小,显微镜下观察呈典型的“杆形”,这是一种细菌,其释放的毒素在害虫的肠道内发挥作用,而对人无害;
(4)在智能温室中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这种防治方式叫做生物防治;除此之外人们也常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控制蛾蝶类害虫的数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间的通讯行为;故A符合题意;
(5)阅读最后一段,对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如人们可以利用一些动物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合理给分)。
故答案为:(1)根; C;
(2)生态系统; 太阳光; B;
(3)细菌;
(4)生物防治;A;
(5)人们可以利用一些动物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合理给分)。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解答即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无土栽培的原理、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等。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生命的起源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生命的起源课后测评,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八年级下册第1节 发酵技术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册第1节 发酵技术一课一练,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生物技术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生物技术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