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8 古诗三首综合与测试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想象《从军行》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从军行》。
自读三首古诗的题目,说一说:通过题目,你能猜猜这几首诗写的是什么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诗人在秋天黎明时出门迎凉的感想。
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个消息以后发生的事。
借助题目预测诗的内容,这是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诗中的会认字你能读准吗?
裳: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古人一般上衣下裳。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指衣服。
诗中的会写字,你都会写吗?
巧记:人在刀刃边。
左窄右宽,右边是“刃”。
右侧上半部分是“中”加一横。
两个“人”不要写得太大,捺变成点。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由朗读《从军行》,注意读出节奏。
读前两句诗,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风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再读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然后借助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吧!
读到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它们描写的是哪里的环境?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齐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悲壮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读后两句诗,说说诗人是怎么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
黄沙漫天、将士的铠甲都磨破了
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情感?
齐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要读得压抑低沉,后一句要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唐] 王昌龄( )( )暗( ),( )遥望( )。黄沙百战( ),不破楼兰( )。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课后第1题)
《从军行》这首诗通过对 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 的气势和豪情。
青海长云( ),孤城遥望( )。黄沙百战( ),不破楼兰( )。
二、“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戍边将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看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自由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注意读出节奏。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大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
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夸张的手法表现北方河山的壮丽
齐读这首诗前两句,要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背景提示: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大意: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理解了诗意后,我们一起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吧!
诗中说的“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借遗民之口表达诗人的心情。
这句诗表达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
此时中原已经沦陷了六十多年,诗人身在南方北望中原,会是怎样的心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用沉痛的语气读这首诗的后两句,“尽”和“又”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遗民( ),南望( )。
1.写上题目、作者和朝代。2.把字写正确。3.注意标点符号。
完成背诵后,你能试着默写这首诗吗?(课后第1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日 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体现了诗人的 之情。
自由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意读出节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整首诗,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大意: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
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背景: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大意: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大意: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理解了诗意后,一起来说说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吧!
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后,心情十分激动,想回到家乡去。
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写诗时心情十分激动,请你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语吧!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自由朗读诗的前四句,读出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诗人春天启程,此时还没有启程返乡。
诗人写的是想象中返回故乡的路线和情景。
诗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洛阳”实际距离并不近,读诗时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仿佛离得很近呢?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自由朗读诗的后四句,前两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表达出诗人迫切的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 ,收拾行装立即 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 情怀。
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
涕泪、喜欲狂、放歌、纵酒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篱门 磨天 剑外 雪山 B.遗民 纵酒 五千刃 黄沙C.岳阳 涕泪 摩天 巫峡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评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诗三首,稚子弄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课ppt课件,文件包含12古诗三首pptx、12古诗三首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示儿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示儿背景图课件ppt,文件包含12古诗三首pptx、精忠报国mp3、乃wmv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