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青春有格 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9/59011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2 青春有格 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9/59011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青春有格教案设计
展开课题
3.2【青春有格】
教案编号
05
主备
审核
课型
新授
班级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青春不能违反的一些基本规则;明确不断完善自己所应具备的品质。
能力目标:做到“行己有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积善成德的道理,不断完善自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见贤思齐的人生态度。
重点
懂得“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道理。
难点
懂得“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道理。
教学教法
探究、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个性复备
一、导入新课
【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关“格”的不同说法: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我奉劝朝廷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这里的“格”可以理解为规格或方式。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礼记·缁衣》
说话要有实质内容,行为要体现出本人的品格。这里的“格”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有耻且格”的意思是人有知耻之心,且能自我检点而恪守正道。
过渡语:自古以来,有关“格”的语词就很多,同样也使得“格”有着不同的意蕴,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青春有格”当中的“格”怎么来理解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新知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7-32页)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
(从课本正文中找出并划出预习问题的答案,用红笔写问题,黑笔划答案,注意把答案序号标清楚。)
1.行己有耻的内涵与要求;
2.增强自控力的做法;
3.止于至善的内涵与要求。
预习结束后,小组内互对答案,有问题的老师点拨。
课堂活动
第一目:行己有耻
教师活动: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们“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呢?
学生活动:根据自我感受举手回答。
教师讲解:如何理解“行己有耻”?
“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过渡语:比如说:不能恃强凌弱,不能沾染不良行为,不沉迷网络,文明上网等,就属于我们所说的“有所不为”。如何进一步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呢?我们来看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勾践卧薪尝胆的图片。
思考:越王为什么“置胆于坐,饮食尝之”?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讲解:“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过渡语: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等。
思考: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学生活动:围绕“纪律、规章、法律、道德”来回答。
思考: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过渡语:在法律当中有“灰色地带”一词,它指善与恶的中间地带,其实在道德世界中也有类似这样的一些“边界”,面对道德的两难境地,我们应该如何取舍?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探究与分享一:出谋划策
思考:“我”该怎么办?帮“我”出出主意?
学生活动:不看,不管有没有老师我们都要遵守考试纪律。
教师总结:同时“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归纳总结:一、行己有耻的内涵与要求
内涵: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要求: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④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⑤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二、增强自控力的做法
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
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
③加强自我监控,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
第二目:止于至善
活动一:说一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思考:《大学》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点拨:第一个“明”是动词,有发现、发扬的意思,“明德”是我们人性中本来具有的光明的一面,在亲民就是“君子日新”,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过渡语:“止于至善”是我们对善的最终追求,看起来“最高的善”是难以触及的,但其实我们可以将它落实到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当中。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材料《微尘》。
思考:谈谈你对材料的感悟,并说一说以后的打算。
学生活动:围绕“行善在于心,在于行动。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来回答。
过渡语: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也就是说,对于身边优秀的人,我们可以将他们视为“榜样”。
活动二:见贤思齐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0探究与分享。
思考:(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学生活动:应看到小勇同学的优点,鼓励他的行为并向他学习。
思考:(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活动:我会替小勇感到高兴,并将小勇作为我的“榜样”向他学习。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把童小勇作为榜样,向他学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我们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过渡语:榜样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我们也要时常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么做的。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材料。
思考:小明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平时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教师总结:小明做到了“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探究与分享二:观点评析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材料。
思考:(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组内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归纳总结:三、止于至善的内涵与要求
内涵:①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②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③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要求: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以修身为本,不断践行,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四、课堂小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五、分层训练、当堂检测
见《绩优学案》
板书设计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zz/tb_c12153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青春有格教学设计</a>,共7页。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止于至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