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测试题
展开第六章综合检测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
“牧童经济”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做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温室效应
D.森林火灾
2.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①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②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③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④发展工业,随意排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B
【解析】 森林火灾不符合牧童经济的特点。南水北调符合客观规律,不属于牧童经济。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x)。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的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合物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的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据此回答3~6题。
3.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是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微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4.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 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5.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A.河西走廊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6.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 )
A.燃烧煤炭、酸雨
B.燃烧石油、臭氧层破坏
C.汽车尾气、酸雨
D.空调冰箱、光化学烟雾
【答案】 3.A 4.B 5.C 6.C
【解析】 晴朗微风天气,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在我国北方春季时,沙尘暴天气增多,使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四川盆地是我国以SO2形成的重酸雨区。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可产生酸雨危害。
7.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尖锐的时期是(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 D
【解析】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
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9.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法是( )
A.节约资源
B.加强国际合作
C.减少人口数量
D.限制重工业发展
【答案】 8.D 9.A
【解析】 第8题,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A、B、C是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第9题,环境污染归根结底是人们限于一定认识水平和经济水平,把各种氧化物、重金属盐类和有机物等不加利用直接排入环境所致,是资源浪费的结果。因此节约资源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案。
下列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有关问题。回答10~12题。
10.下列有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腹地
C.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D.三江是怒江、澜沧江、长江
11.三江源河流中属于国际性河流的是( )
A.长江 B.黄河
C.澜沧江 D.怒江
1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A.创建旅游胜地,发展地方经济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
C.便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D.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植物
【答案】 10.D 11.C 12.B
【解析】 “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澜沧江属国际性河流。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
下面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14.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土地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13.B 14.A
【解析】 第13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受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以及多暴雨的影响,该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14题,读图可知,本区的人口合理承载力为每平方千米30人,北部合理承载力为10人/平方千米,而目前A、B地区的人口密度已分别高达64人/平方千米、47人/平方千米,说明该地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该地区的承载力,从而导致人为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2010年南京高一质检)秸秆发电,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秸秆合理利用问题,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是造福一方百姓的重要举措。2007年安徽首座“秸秆电厂”建成。据此回答15~16题。
15.该电厂的主要燃料是( )
A.大豆、高粱秸秆
B.水稻、小麦秸秆
C.林木的枯枝落叶
D.甜菜、棉花秸秆
16.利用秸秆发电的好处,正确的是( )
①改善能源结构
②缓解当地电力紧张的状况
③增加农业有机肥
④减少大气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15.B 16.C
【解析】 第15题,秸秆发电的原料是由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安徽省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小麦,而缺少大豆、高粱、林木、甜菜等。第16题,秸秆发电不同于沼气,因此秸秆发电不能缓解燃料、肥料与饲料的矛盾。而秸秆发电作为可再生的新能源,能缓解当地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长期用煤等造成的大气污染。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7~19题。
17.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的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圣彼得堡
18.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9.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答案】 17.B 18.D 19.A
【解析】 第17题,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第18题,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第19题,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010·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回答20~21题。
20.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中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
A.汽车工业 B.钢铁工业
C.核电工业 D.服装工业
21.目前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
①产业转移
②推行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
③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
④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业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答案】 20.C 21.A
【解析】 核电工业对环境污染少,不消耗化石燃料,在低碳经济时代受益最大。产业转移不会减少CO2的排放。控制人口增长,不能从根本上减少CO2的排放。
读某地径流、水蚀统计图,回答22~23题。
22.该地( )
A.雨水下渗逐年减少
B.地表破坏愈加严重
C.河流含沙量居高不下
D.植被逐年增加
23.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湖
C.围湖造田 D.毁林开荒
【答案】 22.D 23.A
【解析】 注意图例表示的是减少率。减少率增大,说明生态环境好转。
(2010·山东枣庄市高一质检)萨瓦河畔有一个农场,一进农场门,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荡漾着碧波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肥料,森林保持水土,河池润泽草木……。据此回答24~25题。
24.上述农场的农业发展模式是( )
A.能量密集型农业
B.生态农业
C.立体农业
D.传统的自给农业
25.解决该农场居民生活燃料的最理想措施是( )
A.从场外购进煤炭或石油
B.砍伐森林或利用秸杆做燃料
C.建立火力发电厂
D.利用牲畜粪便、作物秸秆和植物枯枝落叶等制取沼气
【答案】 24.B 25.D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制取沼气是解决农村中燃料不足的理想措施。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6~28题。
26.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27.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28.实施清洁生产,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 26.A 27.B 28.D
【解析】 酒精厂的厂址应临近原料产地。该厂的废弃物主要是CO2,可产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清洁生产是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据此回答29~30题。
29.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
30.下列关于“循环经济”叙述错误的是( )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惟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 29.D 30.A
【解析】 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属生态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多种,循环经济只是其中一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综合题(共5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30%~40%,而目前只有10%,1998年,仅雅砻江沿岸就有3 000多公顷原始森林被砍光。
材料二 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加之围湖造田,使长江流域的湖泊面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减少了33.3%。因此,近年来长江洪水频繁。
材料三 长江流域现有4亿多人,就连泄洪区内也住满了人,且发展了相当规模的经济。
(1)长江上游森林对长江流域所起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乱砍滥伐这里的森林,会导致长江__________增多,__________灾害加重。
(2)材料表明目前湖泊对长江干支流径流的__________功能大大降低。
(3)材料反映了长江流域的人口增长与流域的__________不相协调,因此我们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搞好国土__________工作。
(4)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在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都要走__________的道路。
【答案】 (1)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含沙量 旱涝 (2)调节(调蓄)
(3)环境(环境承载量) 整治
(4)可持续发展
32.读下面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关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 B.水旱灾害增多
C.农业减产 D.土地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存 F.全球变暖
(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必须走__________,为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哪些行动符合这一要求( )
A.实行垃圾分类存放
B.充分享受生活,购买象牙雕刻的工艺品,用野生鸟类羽毛装饰房间
C.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送贺卡
D.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E.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F.建议家人购买小汽车,提高消费档次
【答案】 (1)①—B ②—D ③—A ④—F ⑤—C ⑥—E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DE
33.下面是吉林省西部为改造沙荒地而建设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该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增加粮食产量
B.喂养牛羊
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D.提高经济效益
E.粪肥
(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_________________锋天气影响过程时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灾害的影响程度。
(3)以该系统的农业产品为原料,可以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加工业。
【答案】 (1)见下图
(2)冷 风沙、暴风雪
(3)木材加工 造纸 畜产品加工 食品加工
3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由图(一)可知我国近海最主要的污染物是________。
(2)图(一)各地无机氮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无机氮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洋中氮、磷含量过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图(二)分析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及产生的后果。
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地区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三)中能正确反映海平面上升现象的箭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机氮 (2)杭州湾 农业化肥、工业污水 (3)引起浮游植物、藻类大量繁殖,继而使得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随着这些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和被分解,水中的大量氧气被消耗,导致鱼类窒息死亡,甚至会导致赤潮发生 (4)矿物燃料燃烧 植被破坏 引起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海平面上升 (5)渤海海面上升幅度较小;黄海、东海、南海上升幅度较大 (6)EF
35.欣赏漫画“开发”,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漫画反映了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的__________现象。
(2)这种开发利用必然导致: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这种“开发”方式严重地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要求重视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以求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答案】 (1)对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如矿产采富弃贫等) (2)资源浪费 环境破坏 (3)公平性 持续性 (4)减少损失 杜绝浪费
w w w..com 高 考 资源 网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综合检测二: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2本册综合课后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综合检测一: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本册综合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