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邶风•静女教案设计
展开《邶风·静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有关民间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歌,写的是一对青年恋人相约在城隅相会的有趣情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展示了青年男女生活的诗画场景,极具特色。《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本诗属于“风”,即民歌。诗题为“静女”,是《诗经》的编者摘取此诗的头两个字所加。对于本诗文的学习,一定要寄予深厚的情感。教师要充满激情的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了解“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而理解本诗文蕴含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静女》中“赋”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4.感受诗中静女的形象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领会全诗运用“赋”的手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本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感受诗中静女的形象。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熟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真情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更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关于爱情的诗句,我们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9.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上面这些我们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就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部著作。
【设计意图】通过有关爱情名句的了解,引发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兴趣。
二、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诗经》按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的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关于赋、比、兴的解释,有很多说法,在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三、学习本诗
1、初读诗文,纠正字音
(提问学生诵读诗文,注意字词读音,读完后,电子白板出示词语,然后正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òng)管 炜(wěi)
说(yuè)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匪女(rǘ)
2、再读诗文,读出节奏,了解诗文大意,理清诗文结构
(1)诗文大意
明确:美丽姑娘真可爱,
她约我到城角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
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
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
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
美人送我含爱意。
解说:
这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踟蹰”,这两句平实如话的描写,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趣。既而约会之时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语意双关表达爱意的情态,又写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全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吟诵此诗,读者亦会被其浓浓的青春气息所感动,也诚心祝愿这对恋人幸福美满。
(2)诗文结构
明确:全诗十二句共分三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含义的把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清诗文结构,从而清晰地把握诗文中男女形象。
3、三读诗文,学习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问:这篇诗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在什么地方?试分析重章叠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表现手法:
(1)“赋”的表现手法。全诗直陈约会的场景和经过,不刻意描写和渲染,抒情直白。
(2)“比”的表现手法。诗文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3)“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二)重章叠句: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本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设计意图】对诗歌中重章叠句和赋比兴手法的具体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经中此类手法的具体运用,提高学生鉴赏诗经诗歌的能力。
四、探究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静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明确: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文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文之中的女主人公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文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子形象。
2.女主人公的形象我们已知晓了,那么诗文中男主人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
明确:
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感受人物的美好形象,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诗歌小结
这首诗歌以男主角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了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六、布置作业
1.把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2.全诗采取男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现在请大家转换叙述角度,以“静女”的口吻叙述故事。
【设计意图】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诗经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学习古代诗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字词读音把握的不错,不过对于诗文的内容把握的不是很理想,对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故而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设计。有技巧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在教学中注意随机应变(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写诗歌),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有或深或浅的触动。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被动到主动转变,从要学到会学转化。
语文必修 上册静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静女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 朗读, 讲解分析,《氓》与《静女》比较, 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优秀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分析特色,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反馈,师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