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答司马谏议书》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答司马谏议书》01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答司马谏议书》02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答司马谏议书》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学案设计,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朗读正音,重点研读,拓展探究,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答司马谏议书

     

    1. 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句的意思。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法。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一、朗读正音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二、重点研读

    1. 释义,赏内容

    【标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第一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解析:表明作者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为了个人恩怨而只是因为政见不同。“昨日蒙教”是书信的礼貌用语,“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是书信常见的情感用语。下句“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则直接点明“议事每不合”是由于政治见解或治国方略“多异”之故,直陈分歧所在,彰显君子坦荡气度。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解析:考虑“所操之术多异”,“虽欲强聒”,也一定得不到理解,故此前只是简要回复,不做一一辩解。直白的意思就是作者认识到自己的辩解不会被司马光理解无论怎样辨解都没有用所以只是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解析:交代写这封信的缘由作者后来考虑到彼此间的交情想到即使政见不同也要保持礼数所以又写了这封信详细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表明了自己革新政治的决心又保持了尚礼念旧的君子风度。言辞诚恳而理性,心胸坦荡而率性。

    段解: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解析:第二段是答书的重点部分。

    开头作者先立后破。先立的是“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是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为下文的“正名”提供了大前提。所谓名正,才能言说顺畅,行事通达。

    但是,立场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样的立,是抓住问题本质的高屋建瓴的立,从而避免陷入纠缠表面现象和具体事实而易使自己陷于琐碎辩解的不利处境。有了这样的立,就有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从而为变法正名。有了这样的“先立”的正“名”,下文对守旧主张加在变法运动上的种种罪名的驳斥,也便有了稳固的逻辑支点。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解析:摆出下文要驳斥的观点——司马光所提出的变法的“五大弊端”。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解析:先破“侵官”。作者指出,他是“受命于人主”而决定变法,“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而制定新法,“授之于有司”而执行新法。这一“受”、一“议”、一“授”,梳理出了决定变法、制定新法、执行新法的“名正言顺”。这里,不仅强调了受命于人主的名分亦即正当性,更强调了议定法度的过程的正当性,表明变法绝非一人独断,更非一意孤行。这样的正名,有效避免了纠缠于枝节问题,而让“侵官”之说不攻自破。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解析:次破“生事”。“举先王之政”,遵循古代先王圣君的德政,是变法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兴利除弊”的保证。这样的“实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当然不能称之为“生事扰民”。

    再破“征利”。“为天下理财”,保证了“征利”出发点根本上的正确性。这样“为天下”的实事,怎能说是“征利”?

    前三处先行立论的出发点,依次是人主、先王和天下,由此出发点展开的批驳也就自然理据充足,令人信服。这三个出发点,也正是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责难作者的基本根据。

    然后破“拒谏”。有了上述三点的辩驳,“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也就自然成立了。

    连用四个“不为……”这样不容置疑的判断逐一反驳司马光所提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大弊端。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解析: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怨诽”不值自己早已做好面对这种情况的准备。这句话除了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面的议论外,更蕴有某种早有意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段解: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总体而言,前两段因为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在反驳司马光的同时,反过来也就间接批评了对方违逆“人主”旨意和“先王”德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谬误。如此,也直言不讳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尴尬境地。

    【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解析:紧承上段末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首先分析“怨诽”的原因,直接揭露其思想实质:众人习惯于苟且偷安,时日已久,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样的社会风气,正是保守势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是“怨诽”的客观原因,也正是“上乃欲变此”的客观原因。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

    如果说第段重在从助人主、遵先王和谋天下的角度,批驳保守派的指摘,为自己的改革正名并提供强有力的道义依据,那么,第段则重在从分析保守派的思想根源的角度,为自己的改革遭遇抵制揭示深层原因。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解析: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这个例证涉及的对象,正是司马光指摘作者经常提及的“先王”。盘庚迁都,反对者既有“民”也有“士大夫”。这种情况,与现在改革遭遇到的阻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盘庚“度义而后动”,无“可悔”。这里的潜台词就再豁显不过了:当年的盘庚尚且没有退缩,当下的改革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充分表明了自己不会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坚定态度,体现出一名改革家的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

    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方面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增强了说服力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解析:以让步假设的方式,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先让一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再进一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表明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只会愈发加大和增强。语气稍加委婉,态度更加决绝,也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所有言行的真正实质,即“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一句话,作者决绝而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同时又表明了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决心反驳更加明确且有力

    段解: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段解: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与开头类似,是书信体特征的自然展现,也与书信开头体现的君子以“义”争形成有力的呼应。

     

    2. 理结构,明主旨

    作者在本文中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驳论的?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针对司马光“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的论说逐点驳斥。这样“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便成为无中生有之说司马光的论点就失去了成立的基础。

    接着王安石没有否认变法所招致的“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进而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例子进一步反驳。这样王安石就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拓展探究

    尺牍中的胸怀与情操: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1.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神宗即位后,他想效法唐太宗建立一番功业,改变当时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内部官员因循守旧,百姓徭役赋税重负的消极局面。王安石曾上仁宗皇帝《万言书》,“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万言书》中,他主张法先王之政,积极培养人才,任用有为大臣。所以,王安石有这种立志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并因此得到了神宗的重用。

    王安石知道要改风俗,立法度,推行新法,一定会遇到各种阻碍。其中之一就是流言蜚语的干扰。神宗曾经问他,外人说朝廷有天变不足罹,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之说,你听说过吗?针对外人对他不顾人言的攻击,他回应道:“陛下询纳人言无小大,惟言之从,岂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于理义,则人言何足恤。”王安石认为只要符合义理,即使人言汹汹也没有必要顾忌。

    2.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良方。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守旧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当时的朝廷是个大染缸,整体环境就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人云亦云,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当时的“乡愿”可谓众矣。更严重的是,大家都以此为荣。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安石出淤泥而不染,依然保持正道直行,更可贵的是,王安石还立志改变这种风气。突破重重阻力,逆流而上,既需要能力,更需要非凡的政治胆略。

    3. 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王安石毫不在意反对者的阻力之大,毅然出力协助皇上抵抗他们。王安石相信真理也可以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不盲从,有主见和自信,这充分表明了王安石不会因为阻力之大而退缩的坚定态度,体现出一名改革家的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

    4. 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

    有理不在声高,众人的“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行,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而王安石的危言危行都是立足于国家与百姓,他当然是理直气壮,即使是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也毫不胆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君子,行事坦荡,光明磊落。

     

    一、通假字

    1. 不复一一自        “辩”,辩解

    2. 于反复不宜      “鲁”,粗鲁

     

    二、古今异义

    1. 故略上报              古义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2. 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

    3.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的样子,多含

    4. 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义:用来……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7. 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词类活用

    膏泽斯民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名词作动词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侵官(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 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 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 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五、一词多义

    ①冀君实或见(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出现)

    ①议法度修之于朝廷(动词,修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动词,修养)

    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窃:私下,私自。这里用作谦辞

    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聒:唠叨不休

    C.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汹汹:气势猛

    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B. 于反复不宜卤莽

    C. 振之以威怒  D.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议事每不合        吾尝终日思矣

    B. 以授于有司        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议法度而修之朝廷      苛政猛虎也

    D. 以膏泽斯民,某知罪矣   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故略上报

    B. 反复不宜卤莽

    C.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D.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B. 驴不胜怒,

    C. 假舟楫者,非能  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6.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 至于怨诽之多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对征利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扬盘庚坚守义理的精神,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8. 请结合语境,补写出横线处应填的内容。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家书,通过古代文人的装点状绘,从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瑰丽的文化遗产。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垂范后人的政论经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信函形式,酣畅淋漓地倾诉对友人的信任和欣赏,成为自唐以来的散文名篇;怀素的《苦笋帖》,以信札体裁,彰显了书法作品行云流水的线条美感,成为万世学书的重要摹本。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答陈师仲主簿书

    轼顿首再拜钱塘主簿陈君足下。在徐州,得一再见。及见颜长道辈,皆言足下文词卓玮,志节高亮,固欲朝夕相从。适会讼诉,偶有相关及者,遂不复往来。此自足下门中不幸,亦岂为吏者所乐哉!想彼此有以相照。

    已而,轼又负罪远,流离契阔,益不复相闻。今者蒙书教累幅,相属之厚,又甚于昔者。知足下释然,果不以前事介意。幸甚!幸甚!自得罪后,虽平生厚善,有不敢通问者,足下独犯众人之所忌,何哉?

    及读所惠诗文,不数篇,辄拊掌太息,此自世间奇男子,岂可以世俗趣舍量其心乎!诗文皆奇丽,所寄不齐,而皆归合于大道,轼又何言者!其间十常有四五及,或及舍弟,何相爱之深也。处世龃龉,每深自嫌恶,不论他人。及见足下辈犹如此,辄亦少自赦。

    诗能人,所从来尚矣,而于轼特甚。今足下独不信,建言诗不能穷人,为之益力。其诗日已工,其穷殆未可量,然亦在所用而已。不龟手之药,或以封,安知足下不以此达乎?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之,何暇计议穷达?云能穷人者固缪,云不能穷人者,亦未免有意于畏穷也。江淮间人好食河豚,每与人争河豚本不杀人。尝戏之,性命自子有,美则食之,何与我事?今复以此戏足下,想复千里为我一笑也。

    先吏部诗,幸得一观,辄题数字,继诸公之末。见为编述《超然》《黄楼》二集,为赐尤重。从来不曾编次,纵有一二在者,得罪日,皆为家人妇女辈焚毁尽矣。不知今乃在足下处。当为删去其不合道理者,乃可存耳。

    轼于钱塘人有何恩意,而其人至今见念,轼亦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谓前缘者。在杭州尝游寿星院,入门便悟曾到,能言其院后堂殿山石处,故诗中尝有“前生已到”之语。

    足下主簿,于法得出入,当复纵游如轼在彼时也。山水穷绝处,往往有轼题字,想复题其后。足下所至,诗但不择古律,以日月次之,异日观之,便是行记。有便以一二见寄,慰此惘惘。

    其余慎疾自重。不宣。轼顿首再拜。

    选自《苏轼全集》,有删改

    [注]  陈师仲:字传道,时任杭州钱塘主簿,他将苏轼在密、徐两州所作的诗歌编为《超然》《黄楼》二集。龃龉:此处指仕途不顺达。尚:久远。

    9.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徐州,得一再见         曩:从前

    B. 轼又负罪远      窜:逃窜

    C. 其间十常有四五     见:自己

    D. 诗能       穷:使……困顿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读到陈师仲所赠诗文,才知道陈师仲文才高超卓越,并且评价陈师仲的诗文奇异瑰丽。

    B. 苏轼获罪被流放边土,但陈师仲并没有因此而疏远他,且主动写信给苏轼,对苏轼十分关爱。

    C. 苏轼嘱咐陈师仲,在题写诗作时,不必按古律分别排列,只需按写作先后顺序排列即可。

    D. 苏轼对陈师仲高洁人格予以赞美,并对其编述《超然》《黄楼》二集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得罪后,虽平生厚善,有不敢通问者,足下独犯众人之所忌,何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诗日已工,其穷殆未可量,然亦在所用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根据第三、四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苏轼的文学主张。

     


    1. C  解析:汹汹大吵大闹。

    2. D  解析:A项,,分辩;B项,,粗鲁C项,威吓

    3. D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相当于B项,代词,法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均为连词,那么。

    4. D  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A项,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B项,古义,书信往返;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C项,古义,……的理由;今义,连词,无实义。

    5. D  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名词作状语。

    6. D  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7. 1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2举先王之政  兴利除弊  3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4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

    8. 以书信文体  旗帜鲜明地表达政治主张和变法态度

    9. B  解析:根据语境,此处应理解为流放,放逐

    10. A  解析:由第一段的及见颜长道辈,皆言足下文词卓玮可知,选项苏轼读到陈师仲所赠诗文,才知道陈师仲文才高超卓越的说法错误。

    11.1自从我获罪之后,即使平时交情深厚的人,有的也不敢与我通信问候,您偏偏触犯众人的忌讳,为什么呢?

    2您的诗一天天地精巧,您的困境大概不可估量,然而也在于您如何使用它罢了。

    12. 文学要与大道相合;应凭爱好写诗,不必计较诗能带来困顿还是显达。

    解析:题干明确给出了答题区间,即第三、四段,考生要在这两段中寻找关键信息。第三段提到了作者对陈师仲诗文的评价,认为皆归合于大道,又由轼又何言者可以看出苏轼认为诗文要归合于大道;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对诗会使人困顿的看法,由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之,何暇计议穷达可以看出苏轼的文学主张。

     

    参考译文

    苏轼叩头再拜钱塘主簿陈君足下。从前在徐州,能够多次相见。等见到颜长道等人,都说您文章高超卓越,志向高远节操高尚,本来想日夜追随您。恰巧碰上一桩诉讼案,其中涉及和您有关的事,于是不再往来。这自然是您家中的不幸,但哪里会是官吏们所高兴的事情呢?想来彼此也都心中明白。

    不久,我又身负罪名被流放边土,流亡离散长久分别,更加不再互通信息。现在承蒙您寄来长篇书信赐教,慰问的厚意,又超过过去。知道您心中释然,果真不因以前的事而介意。非常庆幸!非常庆幸!自从我获罪之后,即使平时交情深厚的人,有的也不敢与我通信问候,您偏偏触犯众人的忌讳,为什么呢?

    等读到您所赠的诗文,没读几篇,就拍手叹息,这本是世间的奇男子,怎么可以用世俗的取舍标准衡量他的内心呢!诗文都奇异瑰丽,所寄托的思想不一样,但都与大道相合,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这些诗文中十篇常有四五篇涉及我,有的涉及我的弟弟,从中可见您对我们的关爱是何等深厚啊。处世不顺,常常特别厌嫌自己,更别说他人了。等看到你们尚且这样,我就也稍稍宽容自己。

    诗能够使人陷入困境,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对于我来说更是如此。现今唯独您不相信,主张诗不会使人陷入困境,更加努力地做这件事。您的诗一天天地精巧,您的困境大概不可估量,然而也在于您如何使用它罢了。做使手不冻裂的药物,有人因此得到封赏,哪里知道您不会因为诗而显达呢?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短暂,内心觉得快乐的事就去做,哪里有时间去思考困顿与显达呢?说诗能使人陷入困境的人固然错误,说诗不会使人陷入困境的人,也不免有害怕陷入困境的意思。江淮一带的人爱好吃河豚,常常与人争论吃河豚本不会使人死亡。曾经和他们开玩笑说,性命是你自己的,认为河豚好吃就吃,与我何干?现在又用这来和您开玩笑,估计千里之外的您也能为我一笑。

    已故陈吏部的诗,有幸能够看到,就题写了几个字,跟在诸公的后面。看到替我编述的《超然》《黄楼》两本集子,这对我馈赠特别厚重。我从来不曾编辑整理,即使有一部分留存的诗作,在获罪的时候,都被家中的女人们全部焚毁了。没有想到现在竟然在您那儿。应当替我删去那些与道义不合的,才可以存留。

    我对钱塘人有什么恩情,却让他们至今还记挂着我,我也是一年中常有四五次梦中回到西湖,这大概就是世俗所说的有前缘吧。我在杭州时曾游览寿星院,进门便感觉曾经到过那里,能说出寿星院后堂殿山石所在的地方,所以诗中曾经写有前生已到的句子。

    陈主簿您按照规定能够自由出入寿星院,就应当如我在的那个时候一样纵情游览。山水穷尽的地方,往往有我的题字,想必您会在它们之后接着题写。您所到之处,诗文不用按古律分别排列,按时间先后编次,他日观看这些诗文,便知这是行记。方便的时候把其中一两篇寄给我,以慰藉我失意的内心。

    其他还望您谨慎预防疾病,自我保重。不一一叙说了。苏轼叩首再拜。

     

    相关学案

    语文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优质导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优质导学案,文件包含《答司马谏议书》学生版docx、《答司马谏议书》老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共31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巩固诊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答司马谏议书》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