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四章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展开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第1~2题。
图甲 R河流某处河谷横剖面示意图
图乙 R河流纵剖面与河谷形态示意图
1.图甲中,河谷初期为“U”型,后来底部呈“V”型。形成该河谷形态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2.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甲中河谷为槽型谷与“V”型谷的组合,槽型谷形成较早,“V”型谷形成较晚,槽型谷是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V”型谷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第2题,读图可知,E为河流中游河水下切形成的倾斜的河流阶地,F为河口附近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
答案1.C 2.D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右图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据此完成第3~4题。
3.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地面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4.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第3题,图中河流形态呈蛇曲状,形成这种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弯曲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沉积,使河流的弯曲程度加大。第4题,A项体现的是水循环;B项体现的是江心洲的形成,江心洲是由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积形成的;C项体现的是长江中下游水流平缓的情形;D项体现的是长江三峡地区地势特点。
答案3.C 4.B
某课堂演示实验(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据此完成第5~6题。
5.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风化作用
6.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出山口 B.平原边缘处
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入海口
解析第5题,该演示实验中,沙子沿书本中缝滑下,形成堆积体,模拟的外力作用是堆积作用。第6题,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河流出山口,从山谷中流出,地形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平原边缘处、狭长山谷底没有冲积扇分布。河流入海口处常形成三角洲。
答案5.C 6.A
读某区域五个村落的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序号代表的村落,最可能发展为城镇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⑤
8.上题中的这两个村落可能发展为城镇,与下列因素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解析第7题,②和⑤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第8题,交通便利是两个村落可能发展为小城镇的主要因素。
答案7.D 8.D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 ,乙图是 ,二者都是河流 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 则甲在 处分布,乙在 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挟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 砾石 粉砂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 D.砾石 黏土 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解析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洪积—冲积平原,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GF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F位于山口前,可能会形成洪积—冲积平原;E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甲图中由A到B地势趋于平坦,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1)洪积—冲积平原 三角洲 堆积
(2)F E
(3)C
(4)B
能力提升
(2019全国 Ⅱ 卷,9~11)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第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解析第1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材料显示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山前平原主要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B项正确。第2题,该地区主要为半干旱区,风力作用强烈,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水的来源,土壤干燥,受风蚀作用形成洼地,C项正确。第3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风蚀洼地增加,风蚀产物搬运到周边地区沉积下来,出现土地沙化现象,C项正确。
答案1.B 2.C 3.C
某同学利用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乡土地理观察,他乘车到某一村落,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水田分布,沟渠纵横。读下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属于河流地貌中的( )
A.三角洲 B.冲积平原
C.“V”型河谷 D.冲积扇
5.该同学所观察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
A.甲 B.丙 C.庚 D.乙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疏密(右侧非常密集)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山麓地带,结合山麓地带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出其地貌类型为冲积扇。第5题,该同学所观察的景观为“水田分布,沟渠纵横”,说明其所处地区地势低平,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知符合条件的只有庚地。
答案4.D 5.C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聚落景观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该聚落的分布特征是( )
①聚落规模大 ②聚落规模小 ③呈团块状分布 ④呈带状沿河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该聚落最可能分布在( )
A.塔里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华北平原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且呈带状沿河分布。第7题,结合上题可判断,该聚落可能位于我国南方河流冲积平原地区。
答案6.D 7.C
8.(研究性学习)“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结合某同学搜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指出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其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第(2)题,村落沿河分布,其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第(3)题,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
答案(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地势平坦,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河谷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利于生产、生活取水;交通运输便捷。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或喀斯特地貌发育),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