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4)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
展开
(4)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
1.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2.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1-2题。
1.在它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一地幔一地核一莫霍界面一古登堡界面
B.地壳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
C.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壳
D.地壳一莫霍界面一地幔一古登堡界面一地核
2.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15年9月14日当地时间9:43,日本南部九州地区阿苏山的一个火山口突然爆发,喷出的浓烟达2000m。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2.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岩石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4.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2.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① 、② 、③ 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关于图中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 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② 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③ 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 D.大气圈是内外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6.巴厘岛阿贡火山自2018年6月27日晚开始持续喷发,喷发的火山烟尘高达2500米以上,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下图示意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小题。
1.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后位于( )
A.地球的外部圈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岩石圈
3.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大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7.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完成1-3题。
1.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地球内部 B.太阳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3.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主要依靠的技术包括( )
①钻探技术 ②地震波 ③北斗定位 ④岩石分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8.下图中④为莫霍界面。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该图反映出的地球外部和内部圈层的名称。
2.据图比较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差异。
3.岩石学方法也是目前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方法之一,如根据火山喷发过程中喷出的岩浆或者由岩浆结晶形成的岩石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分析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9.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__,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4)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读图填空题
10.下左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下右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表示地壳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表示地幔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__________的发源地;
(3)圈层① 厚薄不一,一般__________(大陆/大洋)部分较厚,__________(大陆/大洋)部分较薄;
(4)古登堡界面一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______态;
(5)③ 表示__________(填圈层名称),其由______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______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1.C; 2.D
解析:1.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度,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甲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故C正确。
2.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厚,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关系不大,山地、丘陵不一定比高原高,所以它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不一定厚,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D正确。
2.答案:1.D; 2.A
解析:1.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在它穿越地心前,从地表到地心依次穿越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D对。
2.根据地震波的特征,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态物质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相物质中传播。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图①的横波消失,表示海底可能储有石油,A对。②、③。④横波没有消失,说明没有液态物质,没有石油,B、C、D错。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的特征及应用。
3.答案:1.C; 2.B
解析:1.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上部)。它与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2.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4.答案:1.A; 2.A
解析:1.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约33千米,因而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A符合题意,BCD错。
2.考查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因而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A符合题意,BCD错。
5.答案:1.D; 2.B
解析:
6.答案:1.B 2.D 3.C
解析:
7.答案:1.A; 2.B; 3.B
解析: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内部圈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km(陆地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浅层地能是指地球浅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浅层地能存在于地壳。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许多物质运动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浅层地能是指地球浅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它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二、材料分析题
8.答案:1.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
2.大陆地壳为双层结构,大洋地壳为单层结构;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只能推测地球表层的物质组成,因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解析:1.图中海平面、植被、2000~3000km高度等信息分别说明反映了水圈、生物圈、大气圈;④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因深度只有50km,说明以下为上地慢的顶部。
2.据图可从组成和厚度两个角度比较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差异。
3.因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所以岩石学方法只能推测地球表层的物质组成。
9.答案:1.横; 纵; 2.莫霍界面;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4.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地壳
解析:
三、读图填空题
10.答案:1.1; 2; 2.岩浆; 3.大陆; 大洋; 4.横波消失; 液态; 5.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顶部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