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研习任务》PPT课件_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特级教师同步教学课堂】
展开●活动一:探讨史传叙事艺术
●活动二:尝试写作人物短评
●活动三:尝试写作历史评说
●活动四:归纳整理文言句式
活动一:探讨史传叙事艺术
《左传》《史记》《汉书》等著作,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不仅是典范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屈原列传》或《苏武传》为例,并适当拓展阅读其它史传名篇(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并举例说明。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特点
《荆轲刺秦王(节选)》中,作者精心选取“廷刺秦王”的故事,描绘了“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廷上追刺”“倚柱笑骂”“荆轲被斩”等场面。在这些情节中,作者浓墨重彩的是“厚遗蒙嘉”“廷上追刺”的场面,突出荆轲是一个有智、有勇、有义的侠士;而对“顾笑武阳”“荆轲被斩”等场面,则是简笔勾勒,侧面表现荆轲的“勇”。
《苏武传》选择了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最能体现其爱国品质的事迹来描写,并写得“文赡而事详”,至于苏武为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事,则略而交待,要言不烦,详略得体,使主题更加突出。
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荆轲刺秦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场面扣人心弦, 矛盾冲突尖锐复杂。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具有强烈的紧张性和戏剧感。
《苏武传》中,对典型事例,作者讲求描述的生动性,如苏武受审前欲自杀而被自己人劝止,受审时以死自明心迹又被匈奴人救活等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把苏武百折不挠、奋力抗争的特征描绘得异常逼真感人。
荆轲刺秦王时,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等描写。
班固善于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活动二:尝试写作人物短评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人物评价就是对一个人从品质、性格方面进行定义评价。
首先,真正掌握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其次,把握情节的框架,基本上能简单得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最后,在写作短文的时候一定要观点明确、集中,条理清晰。
十九年如一日,苏武牧羊与大漠,孤独与寂寞陪伴着他,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投降。富贵对于他恰似过眼云烟,忠心对于他才是无限的、永恒的。时间没有磨灭他的气节,孤独没有打败他的信念,失败没有征服他的忠诚。他用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铸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用对祖国的忠诚激励了无数的后世人。持一只旄节,心怀大汉于茫茫大漠;牧一群公羊,游走于沙漠败草之中。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气和执着书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悲歌。
苏武被俘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十九年后,苏武回到汉朝,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十九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撒在大汉的土地上。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
活动三:尝试写作历史评说
本单元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评,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要写好短评,除了把握一般短评的写作要点,即做到观点鲜明,语言简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行评论外,还须注意:
秦朝灭亡的原因探究秦朝灭亡,不仅仅只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灭亡,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对六国的错误仁慈。秦始皇对儒和原六国遗留贵族的仁慈为六国的反扑埋下了种子。一般说来,持续时间长久的王朝在灭亡后仍会残留有大量的不甘心失败的旧朝遗民。这些旧朝遗民在王朝覆灭前是王朝的坚定拥护者和新生力量的镇压者;在王朝覆灭后则是时刻准备反击的复辟者,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会采取行动复辟旧王朝。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情形出现过很多次,商朝复辟、秦末六国复辟、刘备复辟汉朝、明朝复辟、清朝复辟等,只不过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低估了六国的仇恨。秦统一的过程几乎全是靠武力来完成的,因而在统一的过程中同六国人积下了血海深仇,如楚国、赵国、魏国等同秦都有几百年也解不开的世代仇恨。仇恨的化解是需要时间的,秦与六国间的仇恨要想彻底消除至少两、三代人,五、六十年的时间。秦至六国复国战争爆发时才统一了十二年,这么短的时间仇恨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战争爆发后,才会有那么多的原六国百姓追随各诸侯军反秦。法治并未深入人心。法治的推行、站稳脚跟和深入人心也至少需要两、三代人花费五、六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六国复辟战争爆发时,法治还未能彻底深入人心,被仇恨迷住双眼的百姓根本无法体会到法治所能给他们带来的美好。被法治所限制的最厉害的人有三类。第一类人是原六国贵族特权阶层,这类人在法治实施后其特权被彻底剥夺,不能再过着原来那种天生富贵、不劳而获和穷奢极欲的生活了。第二类人是那种依附于贵族的儒家读书人和门人食客等,这类人依靠着空谈阔论亦过着不做实事便可富贵终生的生活。
法治之后,所有人的生活必须靠自己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获取,所以这类人的那种靠空谈过活的途径被彻底堵死了。第三类人是社会上那种整日东游西荡、游手好闲和无所事事之人。法治要求人必须自食其力,不能懒惰,所以这类人会感到极其不舒服。人治环境下这类人遍地皆是,刘邦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这类人和前两类人一样,都对法治恨之入骨,所以也会积极地参与反秦运动。最可悲的并不是在秦统一后这三类人还大批存在,而是在于这三类人一直都能掌控着社会的舆论。复辟战争开始后,这三类人就全都跳了出来,蛊惑人们起来反秦。老百姓总是愚昧的,加之仇恨迷心和被人蛊惑,就心甘情愿地跟着六国贵族去反秦、灭秦。这就是原六国故地遍地皆反秦的真正原因。最后,六国复辟军团的实力太过强大,尤其是战神项羽的存在,使得已经失去统帅和战神的秦军根本抵抗不住,成为了压垮帝国的稻草。
活动四:归纳整理文言句式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句式大致相同,但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以下是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特殊句式,尝试翻译这些句子。从学过的课文中再找一些例子,梳理归纳每种句式的基本特点。
1. 判断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宾语前置句何以汝为见?子卿尚复谁为乎?
3.被动句见犯乃死,重负国。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这三种句式的基本特点,第一二小组探究判断句,第三四小组探究宾语前置句,第五六小组探究被动句。
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陈胜者,阳城人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且相如素贱人。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①忌不自信。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何陋之有?③无乃尔是过矣?④唯利是图。
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①何以战?②微斯人,吾谁与归?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用“于”表示被动王建禽于秦。
用“见”来表示被动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为”表示被动关系。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②茅屋为秋风所破。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过秦论》PPT课件_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特级教师同步教学课堂】: 这是一份《过秦论》PPT课件_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特级教师同步教学课堂】,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走进课文整体感知,诵读感知,注意读音,文章思路,研读第一段,研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纵散约败,研读第三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武传》PPT课件_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特级教师同步教学课堂】: 这是一份《苏武传》PPT课件_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特级教师同步教学课堂】,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班固与《汉书》,史书体例,时代背景,整体感知,情节结构,文本解读,分析探究,苏武的性格特征,延伸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屈原列传》PPT课件_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特级教师同步教学课堂】: 这是一份《屈原列传》PPT课件_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特级教师同步教学课堂】,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识记常识,导入课文,我话屈原,也说《史记》,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读音检测,复述故事,梳理结构,围绕评价解读其志,读译文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