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小说标题指导分析
展开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主题的探究
(一)小说标题
明确考查的题型:
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2、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原因、效果、好处)
一、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或象征意义。
《变色龙》
表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蜴
深层含义 :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
解析: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联系课文内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态度发生五次变化,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
因此,文题的含义其实是指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皇警察。(结合主旨)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爸爸的花儿落了》
表层含义:夹竹桃凋谢
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
解析:文题一语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结合文末主旨句揣摩标题深意,“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因此文题也暗含着另一层含义: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的方法:
(一) 联系表层含义
(二) 体会深层含义
联系全文内容
结合文章主旨
二、小说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征。《装在套子里的人》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清兵卫与葫芦》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项链》 《药》
4、展开情节,前后呼应。《祝福》
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引发读者思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或: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牲畜林》《荷花淀》《在烈日和暴雨下》
7、作为情感的载体,寄托作者情感。《狂人日记》
8、运用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富。(象征、比喻、双关等) 《变色龙》
9、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祝福》
小结:小说标题的作用
四方面考虑:人 物 、情 节 、主 旨 、环 境
常见的设问形式
(1) 小说标题有何丰富内涵?
(2)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3) 小说为什么拟题为XX?
(4) 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XX?
方法指导
(1) 探究标题的内涵。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意义,并结合文意具体回答:
①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
②指代意义与象征意义;
③情感意义与结构意义。
(2) 探究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
①结合主旨看,标题是不是有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作用,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②结合结构看,通读全文,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标题具有统领全文、贯串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
③结合内容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展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
④结合环境看,标题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⑤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看标题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
⑥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小说标题含意与用意答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
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4、线索悬念,情节发展呼应,强调主旨情感;
5、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2.根据标题特点分析标题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2)以物象、形象为题: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8.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参考答案:
(1)指向小说的情节,连长要给孩子一颗枪弹,最后却没有执行。
(2)象征着小红军,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
(3)象征着一切抗日的力量,它们凝聚在一起,必将摧毁敌人。
9.参考答案:
(1)人物描写真实自然。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
(2)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想念部队、宣传抗日等情节突出小红军的坚定信仰,为后面不畏死亡、坚持抗日的举动做好铺垫。
(3)环境描写反映现实。对陕北自然环境以及老百姓、东北军等社会环境的真实刻画,使小红军的形象有了现实基础。
一、文本梳理
1.小说的情节
①开端:大约13岁的小红军在敌人的轰炸中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被一个老太婆收留。
②发展:孩子在老太婆的保护下,开始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宣扬红军抗日主张。
③高潮:一队国民党东北军突然对村庄搜查,发现小红军,却被小红军的爱国热情感染,把小红军高高举起。
2.小说的人物
(1)主要人物
小红军:大约十三岁,热爱部队,天真活泼,勇敢无畏,是一个充满稚气的小战士形象。
(2)次要人物
老太婆:孤苦无依,有同情心,保护红军小战士,是革命群众的典型代表。
敌军连长:狡猾、凶狠、痛恨日本人,不满杀自己百姓,被小红军感化,转化为抗日的力量。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把握小说内容
小说讲述了一个红军小战士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后,如何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面对威胁不畏死亡的故事,塑造了 理想信念坚定的红军战士的 形象。
第2步:体会标题意义
小说的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从情节看是 连长没有射出那颗射杀小红军的子弹
;实则 象征了有着坚定信仰的小红军、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 ,像未出膛的枪弹一样,蕴含着无比的力量。
第3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答题
表层含义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是东北军连长准备射向红军小战士而最终没有射出的那粒枪弹。 |
深层含义 | 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念和力量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小红军战士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规范作答]
①指向小说的情节,连长要给孩子一颗枪弹,最后却没有执行。②象征着小红军,他虽未上战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③象征着一切抗日的力量,它们凝聚在一起,必将摧毁敌人。
[类题拓展]
1.小说以“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标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小说讲述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念和小红军的英勇无畏的故事,正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②“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作用,无论是红军小战士,还是被红军小战士感染了的人们,都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③小说以“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标题,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这颗未出膛的枪弹象征了中国军民凝聚在一起的抗日力量,无坚不摧。
(二) 探究主题意蕴
“四面包围”法探究小说主题意蕴
1.从人物看主题。人物是小说主题的载体,主人公的性格命运,往往隐含着作品要表现的主题。
2.从情节看主题。小说讲述的故事和表现的事件,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
3.从环境看主题。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往往有时代烙印,是主题的暗示。
4.从作者的议论看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往往隐藏在议论中。抓住作者的分析议论,可认识主题。
考点诠释
探究题作为最能体现课标精神、能力层级最高的题型,往往是小说阅读题中的压轴题。小说阅读能力中的“价值判断”“审美评价”“意蕴探究”等考查点,往往与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
流浪的弦音
安庆
捏掉头顶的一片树叶,秋天了。瞎子那年说:“我想认个干娘。”瞎子每走一个村都这样说着他的愿望。
瞎子唱的是地方戏,小段子、整轴子的戏都唱。唱得累了,停下二弦嘘口气,瞎子说:“俺想认个干娘。俺娘死得早,俺……”瞎子很伤心。
瞎子再接着唱。瞎子连个干娘也认不下啊。
瞎子不服气,不服气的瞎子那年终于认下了一个干娘。
那是在瓦塘村,瞎子听见树叶落进水塘“噗”的声音,瞎子拉完了最后一个音,它似一种断帛之声,瞎子擒住了一片树叶,几滴泪落在那片叶子上。
瞎子的两手还执着那把二弦。瞎子知道面前还蹲着一个人。别人都走远了,蹲在跟前的人说:“孩子,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瞎子的手颤了一下。“你愿认吗?”瞎子这次听准了。“娘。”瞎子“扑通”一声跪下,二弦响了一声,像从他心里跑出的一个音符。
干娘去扶他。干娘说:“给娘拉一曲吧,算认娘曲。”
瞎子说:“娘,阿炳也是瞎子,我就给娘拉阿炳的《二泉映月》。”
场地静着,稍息之后,弦声骤起,尔后弦声悠悠扬扬起来,一泓泉水在瞎子的弦声中流淌着,一弯月儿映照进池塘。瞎子看不见,但瞎子知道干娘的身边又站满了人。
曲终。干娘起身说:“孩子,娘给你做饭去,今后再来瓦塘,你不用吃百家饭了。”
“娘!”瞎子的泪“哗”地流出来。
那年瞎子二十一岁。
瞎子依然到处去拉他的曲子,唱他的坠子。瞎子习惯了游走,瞎子脚下的路就是手里的那根棍子。瞎子和干娘有一个约定,就是每双月的十九回一次瓦塘村。瞎子说:“娘,我不能天天待在瓦塘,我还要出去唱坠子呢。”
干娘说:“记住,娘等你。”
每一次走时,干娘都把他送到村外的十字路口,问干儿往哪个方向去,然后孤独地瞅着瞎子远去的身影,看天上的几只鸟儿叫唤着伴着干儿往前走。那是她家房檐下的鸽子。有一次,是夏季,十八的中午雨就下来了,十九还未停。干娘打着伞在村外的十字路口等瞎子。不见瞎子的身影,干娘心里急得慌。干娘沿着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再回来;又沿着另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还不见瞎子,再回来……
从另一条路回来时,干娘看见路口站着一个雨人。干儿说:“娘,我踩着脚下的路知道泥路上走过一个人,娘,我连累你挨淋了。”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回了家,干娘为他换衣裳,又赶紧为他做姜汤。
每次回来,干娘都给他烙那种很香很香的饼,把他身上的衣裳换了洗了。干娘好啊,干娘让他的心里有了娘,干娘使一个瞎子在漂泊的路上有了一个温暖的驿站。
瞎子的心就动了。
那天瞎子说:“娘,你想听一个孩子的故事吗?”瞎子说:“十三岁那年我接连失去了爹和娘。在一个雨天干爹把我拉回了他家,干爹说要从此养我做儿子。那个女人就是因为干爹收留我而带着他们的女儿离开干爹的,从此干爹就一直养着我,我们爷儿俩相依为命……”
干娘紧紧攥着他的手。
干娘说:“儿的命苦。”
瞎子说:“爹知道我认了个好干娘,一直想当面来谢谢干娘。”
干娘握着瞎子的手点着头。
瞎子的干爹和瞎子一起来瓦塘是一个秋日。瞎子和干爹走透院子时,一群鸽子往高处飞,又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瞎子听干爹干娘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脸上就有笑漾起来。
后来瞎子对干爹干娘说:“爹,娘,你们都是苦命人,你们握握手吧。”瞎子说着把两双手往一起拉。
两双手就紧紧地握住了。
瞎子把手也握上去。
三双手紧紧地握住了。
干爹和干娘的脸上都有了泪。
瞎子坐下来静静地展开二弦,一曲乐儿悠悠地漾起来,时光慢慢地从他的脸前滑过去。
瞎子依然走在路上,手里的棍子就是脚下的路。瞎子走着走着就禁不住想:我终于找到能和爹在一起的娘了。
瞎子想着,棍子击地,竟然在路上唱起来。
(选自《此岸的时光》)
8.小说画横线的句子三次描写弦音,运用的手法和表现的演奏者的心理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通过苦难和温情的交响揭示主题,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简要分析苦难和温情的交响,然后概括小说的主题。(6分)
一、文本梳理
1.小说的情节
小说叙述了流浪艺人盲人找干娘的故事。其情节结构如下:
①开端:盲人想找一个干娘。每每在演唱的间歇,就说“我想认个干娘”。
②发展:终于有一个寡妇决定做盲人的干娘,盲人满心欢喜。干娘给盲人做饭,等 盲人回家 。
③高潮: 盲人给干娘讲述自己的身世故事,促成干娘和干爹组成新的美好的家 。
2.小说的人物
(1)主要人物
盲人: 身世不幸,父母早逝,被干爹收留,干爹的妻女却因此事出走。盲人到处流浪唱歌,想为干爹找一个人做干娘。
(2)次要人物
干娘: 身世不幸,是寡妇,生活孤单凄苦,有爱心,收盲人为义子,为盲人做饭洗衣,等候盲人回家。
干爹: 有爱心,生活不幸。因收留盲人,妻女离他而去,但他没有放弃盲人,两人相依为命 。
8答案:①第一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弦音似断帛之声,表现了盲人始终认不下一个干娘的伤痛和绝望。②第二次,通过写想象的乐曲呈现的泉水流淌、月映池塘的画面,表现乐曲的艺术效果,表现了盲人认到干娘后的激动。③第三次。“乐儿悠悠地漾起来”运用比拟的手法,把抽象的乐曲比拟为具体可感的荡漾的水,描写乐曲的优美动听,表现了盲人完成了一桩美好心愿后的满足和幸福。
9.[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把握人物经历
小说中的盲人饱尝苦难,先后遇到富有爱心的 干爹干娘 ,获得 人间难得温情 ;
干爹干娘在盲人的帮助下 ,组成了温暖的家。
第2步:体会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经历过苦难的人更懂得用温情对抗人生的不幸。
第3步:根据要求表述
盲人少年 | 盲人少年过着流浪的卖唱生活,先后获得了人间难得的温情——干爹的收养和干娘的爱。 |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苦难、不幸,但只要施与他人温情,就会温暖自己。 |
干爹 | 干爹因收养盲人少年,妻女离去,但在盲人的帮助下,却获得了家的幸福。 | |
干娘 | 干娘孤苦无依,把温情给盲人少年,却获得了来自盲人和干爹的温暖。 |
[规范作答]
①盲人少年失去父母,过着流浪生活,却得到干爹的收养和干娘的心疼、照顾。②干娘是个寡妇,内心自卑,却得到了盲人的敬爱和盲人干爹的感激,并和盲人干爹结伴。③干爹收养盲人,致使妻子带着女儿弃他而去,却得到盲人的敬爱,并和盲人的干娘走到一起。
主题: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不幸和苦难,但怀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能够超越苦难,共享温情。
[评分细则]
从小说中的三个人物盲人少年、干爹、干娘的角度简析,3分;主题概括正确,3分。
[类题拓展]
2.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爱之歌”,这“流浪的弦音”赞美的是人间之爱。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探究。
答案:同意这种说法。①盲人少年虽然身世不幸,但遇到了有爱心的干爹,干爹与他相依为命,不离不弃,书写了一曲感人的“爱之歌”;②干娘虽然是个寡妇,但她充满爱心,甘愿做盲人少年的干娘,风雨中等候少年,为少年做饭,演绎的也是一场人间大爱;③盲人少年,以流浪演艺的方式,寻找干娘,并与干爹牵手,组成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因此,整篇小说可谓一曲“爱之歌”。
失忆
余显斌
娘由于小脑萎缩,记忆力就开始一天天衰退,以至于现在,几乎忘记了一切。他自己又在外面忙着生意,整天不是塞北,就是江南的,到处奔波。照顾娘的任务,就落在老婆肩上。
老婆待娘,就如对待他们的孩子一样。老婆经常对他开玩笑:“我啊,带着两个小孩。”可是,就这,老婆仍背着个不孝的名声。
随着娘失忆越来越厉害,有个毛病竟慢慢凸显出来,每次吃饭的时候,如果发现饭桌上有小黄鱼,娘就一定会悄悄拿了,装进自己的衣兜。因此,大家都背后纷纷议论老婆:“家里那样富有,咋就舍不得给老人吃?”
老婆为此,很是委屈,对他道:“你劝劝娘吧。”他长叹一声,他劝得还少吗?每一次,他一劝,娘就如小学生一样,一副知错就改的样子,让他看着心疼。过后,娘仍藏小黄鱼。
他不想再这样,再这样,对自己的心是一种伤害,让老婆背着忤逆的名声也不公平。他坐下来喝着茶,仔细想着办法,随后眼睛一亮,笑了。
几天后,他回到家,提着些小黄鱼。娘蹒跚着迎出来,一见小黄鱼,眼睛就亮了。他对娘笑着说:“娘,给您做油炸小黄鱼,好不好?”娘笑着说好。娘说话的时候,口水流了下来。他忙拿出纸巾,给娘擦了。
老婆也出来了,笑着对娘说:“瞧您儿子多孝敬。”娘满意地点着头。那一刻,娘的脸上铺满阳光。
小黄鱼炸好了,拿上桌子。老婆做得一手好茶饭。老婆做的油炸小黄鱼,更绝,表面金黄焦脆,泛着一种油亮的颜色。筷子一拨,里面的肉白嫩嫩的,进嘴就化。老婆说:“娘牙不好。”说着,拿了一只小黄鱼,将里面的鱼刺一根根拔了,将鱼肉放在娘面前的碟子里道:“娘,您吃。”
娘点着头,用筷子夹着。这时,他们都转过眼,望着别处,当然,眼角仍然悄悄睄着娘。娘望望他们,见没注意自己,果然伸出手,悄悄拿起一个小黄鱼,准备收藏起来。
他和老婆已经商量好,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忙回过头,望着娘的手。娘尴尬一笑,手停在空中。
他埋怨着道:“娘,您咋又这样啊?”娘低着头,如犯错的小学生一样,轻声道:“娘以后不了。”老婆如对孩子一样问道:“娘,您是想留着吃吗?”娘摇着头。他猜测道:“娘,您……是留给我吃的?”娘仍摇着头。许久,她说:“你吃的好着呢,我放心。”
他和老婆对望一眼,老婆再次轻声问:“那……您这样是干啥啊?”娘过了许久,轻声道:“给春生留着。他走时说了,娘,给我留着小黄鱼,我回来吃好不。”
老婆不知娘说的什么,回过头,疑惑地望着他。这一刻,他热泪盈眶,难以自己,一件童年往事,侯地凸显眼前:一个六岁的小男孩,背着书包,看着娘手里提着的小黄鱼,嘎嘎乐着说:“娘,给我留着小黄鱼,我回来吃好不?”小男孩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被一场洪水冲走。那个名叫春生的小男孩,是他的弟弟,比他小一岁。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一双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嘎嘎的笑声,早已在他忙碌的记忆里失去,甚至全然没了影子。
对于这件事,这个人,他已几乎失忆。可是,在一个已经失忆的老人脑中,那双眼睛,那个稚嫩的声音,还有那句话里的每一个字,都那样清晰,从未消失。
老婆听后,也泪流满面,对他说:“让娘藏吧,别人要说不孝顺,就让说去吧。”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2期)
8.小说中两次写到人物眼睛“亮”了,请分别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标题“失忆”耐人寻味,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6分)
答
8.示例:①第一次是“他”想办法不让“娘”藏小黄鱼之时的神态描写,表明“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照应上文“他不想再这样”的心理,又引出下文“他”提着小黄鱼回家等情节;(3分)
②第二次是“娘”见到“他”提着小黄鱼回家时的神态描写,表现“娘”见到小黄鱼的欣喜之情,为下文写“娘”再次藏小黄鱼及她留藏小黄鱼的真实原因作铺垫,含蓄地表现了“娘”对小儿春生的深沉母爱。(3分)
9.示例:①“失忆”是情节发展的线索,涵盖小说的主要内容,对作品起提纲领的作用;②“失忆”一语双关,既指“娘”因小脑萎缩导致记忆力日益衰退的毛病,也指“他”几乎忘记弟弟春生被洪水冲走的事情;③“失忆”的老人还能清晰记得已逝儿子春生的音容笑貌,忙忙碌碌的“他”对弟弟其人其事却几乎失忆,对比中彰显母爱深深的主题。(大意如此即可。每点2分,共6分。)
一、整体读文:梳理结构思路,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这是一篇讲述 讲述母爱 的小说。根据故事情节,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过后,娘仍藏小黄鱼”)开端:写 娘总是在吃饭时藏小黄鱼 ,设置悬念。
第二部分(“他不想再这样”至:“娘,你吃。”)发展:写 我为纠正娘的习惯,决定找出娘藏小黄鱼的原因
。
第三部分(从“娘点着头”至结尾)高潮:写 失忆的娘原来是记得自己孩子的一句话,藏小黄鱼给已逝的孩子吃 ,彰显小说的爱子主题。
七、探究
探究题往往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往往不设置唯一的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能力。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
下三大类:
(1) 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
(2) 探讨主题的多样化;
(3) 探究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1、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
常见的设问形式
(1)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有人说,这种情节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 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4)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分析。
方法指导
(1) 从情节本身的合理性来看。结合文本具体情节,说说此情节是否对前后情节有铺垫、照应、对比等方面的作用。
(2) 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看。分析这一情节是否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情感、命运), 是否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等。
(3) 从表现主题的作用看。说说这一情节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情感,是否突出了小说主题(或主题的某一方面)。
(4) 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看。分析这一情节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安排有什么奇妙之处,对读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探究主题的多样化
常见的设问形式
(1)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这简小说给你什么启示?
(3) 这简小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指导
(1) 从情节看主题。要从情节发展中看小说表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从事件中能反映出什么样的主题。
(2) 从人物看主题。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是小说主题的主要载体。阅读时要看小说写了几类人,了解这几类人各自的命运,尤其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能够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可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3) 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描写看主题。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把握主题的目的。
(4) 从作者的语言表达看主题。小说作者不像散文作者那样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把感情藏在字里行间,但即便如此,细读文字、
3、探究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常见的设问形式
(1) 小说标题有何丰富内涵?
(2)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3) 小说为什么拟题为XX?
(4) 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xx?
方法指导
(1) 探究标题的内涵。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意义,并结合文意具体回答:
①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
②指代意义与象征意义;
③情感意义与结构意义。
(2) 探究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
①结合主旨看,标题是不是有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作用,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②结合结构看,通读全文,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标题具有统领全文、贯串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
③结合内容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展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
④结合环境看,标题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⑤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看标题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
表达有具体的作用。
⑥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探究题答题模式:
“总一分”式 亮出自己的观点
从文本中引述论据
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
“总一分一总”式 亮出自己的观点
从文本中引述论据
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
照明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