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后篇巩固探究
1.各国交通都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其科学依据是( )
A.与大气逆辐射有关
B.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散射有关
C.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有关
D.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有关
解析: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波长越长越不容易被散射,穿透力强。红绿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
答案:B
2.东京飞往西雅图的班机,航行在8 000米的高空,突遇雷暴天气。下列几种应急措施中,可行的是( )
A.迅速着陆
B.保持原高度
C.降低飞行高度
D.拉升至本航线的上限高度11千米
解析:东京和西雅图位于中纬度地区,平流层的高度为10~12千米,故拉升到11千米基本可以摆脱雷暴天气,故D项正确。
答案:D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第3~4题。
3.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大气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
A.受地面影响明显
B.主要与二氧化碳有关
C.主要与臭氧有关
D.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解析:第3题,从该层大气分布高度为12~50千米可知,该层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平流层顶部气温一般为-10~0 ℃。第4题,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答案:3.A 4.C
一般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而气温状况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6.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表示水平能见度最低时段的曲线是( )
A.甲曲线 B.乙曲线
C.丙曲线 D.丁曲线
解析:第5题,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与地面风速无关,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D项正确。第6题,大雾出现在逆温的条件下,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使四条曲线表示的时段水平能见度最低的,应是逆温最强的曲线。图中甲曲线逆温最强,因此A项正确。
答案:5.D 6.A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的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7~9题。
7.我国秋末冬初容易出现雾霾天气,下列对雾霾天气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的有( )
①强劲北风带来沙尘 ②进入采暖季燃煤取暖 ③秸秆大量焚烧 ④全球变暖,水汽凝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下列所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最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
9.有雾霾的天气,总是让人感觉比较昏暗,其原因主要是( )
A.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弱了太阳辐射
B.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地面辐射
C.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弱了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解析:第7题,燃煤取暖和秸秆焚烧会使空气中细颗粒物增加,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强劲北风会加快大气流通,不易形成雾霾天气;全球变暖,水汽凝结不会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第8题,当近地面出现逆温情况时,不利于大气的对流,大气较稳定,使得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更易形成雾霾天气。第9题,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显得比较昏暗;大气中的颗粒物会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答案:7.D 8.C 9.A
读下图,完成第10~11题。
10.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11.阴天比晴天( )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解析:第10题,地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第11题,晴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对地面保温效果差,温度低,所以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反之,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答案:10.B 11.B
读下列图表,完成第12~13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城市 | 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 最高温/最低温 |
北京 | 28 ℃/18 ℃ | |
上海 | 25 ℃/19 ℃ | |
哈尔滨 | 24 ℃/11 ℃ | |
西宁 | 22 ℃/3 ℃ |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13.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2题,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时,A项错。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不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B项错。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白天外出应防紫外线伤害,D项错。第13题,此日北京最高气温高于上海,是因上海出现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被削弱。故B项正确。
答案:12.C 13.B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可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4~15题。
14.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5.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第14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第15题,在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果树的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苹果质量。
答案:14.A 15.C
16.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 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什么?
(2)依照菜农的经验,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3)A、B两位置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 ,原因是什么?口感较好的是 ,原因是什么?
(4)分析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影响。
解析:第(1)题,温室大棚是根据大气保温效应原理制作而成,能够改善冬季农作物热量不足的问题。第(2)题,水汽可以吸收地面与大气长波辐射,储存更多热量。第(3)题,A、B两地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温差都存在差异。B处热量较充沛,蔬菜长势较好。A处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糖分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糖分较少,集聚在蔬菜内的糖分多,口感好。第(4)题,大棚技术改变了冬季的光、热、水资源条件,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
答案:(1)热量 大气保温效应。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3)B处 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沛,蔬菜生长状况好。
A处 A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糖分多,口感好。
(4)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白天的云层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主要是 ,大气的削弱作用中能改变太阳辐射方向的还有 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 作用直接成为大气的能量。
(2)白天、夜晚云层对地面的共同作用是防止 散失,因此云层对地面具有 作用。
(3)深秋夜晚,天空有云时不易出现霜冻,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吸收等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第(2)题,云层可以通过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进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3)题,夜晚天空有云时,大气逆辐射增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使近地面气温较高,不容易出现霜冻。
答案:(1)反射 散射 吸收
(2)热量 保温
(3)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使夜间气温不至于过低。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一课一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对流层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尤斯塔斯跳出时的高度处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一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