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法复习《古诗文阅读》基础练习(含答案)
展开中考语文基础运用《古诗文阅读》基础练习
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山村的静谧。
B.“鸡鸣一两家”,写出山村的孤寂、荒凉,只有一两户人家。
C.“妇姑相唤浴蚕去”,既表现山村农事的繁忙,也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
D.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
B.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诗的意境。
C.“浴蚕”是全篇的“诗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D.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去”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人们“忙”的气氛。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万巨①
卢 纶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尽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注释]①万巨:人名。
(1)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 。
(2)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 、 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3)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 ,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 。
(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3)赏析本诗后两句的妙处。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村 行①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②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④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⑤似吾乡。
[注释] ①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②野兴:指陶醉在山林美景中,怡然自得的乐趣。③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⑤原树:原野上的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写诗人在领略风景的时候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B.首联在动态中写景,交代了时、地、人、事。
C.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有声”和“无语”写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D.尾联,诗人村行的情绪由悠然转入怅然,这也是他仕途失意心情的显露。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B.作此诗时,诗人正处于被贬谪期间,故而整首诗风格沉闷,读来让人怅然不已。
C.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契合无间。
D.诗歌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一问表明闷闷不乐的心情,一答表明闷闷不乐的原因。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②水清浅,暗香浮动③月黄昏。
霜禽④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⑤断魂。
幸有微吟⑥可相狎⑦,不须檀板共金樽⑧。
[注释] ①众芳:百花。摇落:被风吹落。暄妍:明媚美丽。②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③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④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⑤合:应该。⑥微吟:低声地吟诵。⑦狎(xiá):亲近。⑧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金樽:奢华的酒杯。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的“独”“尽”二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俗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
B.颔联中“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姿态;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C.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写霜禽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D.尾联是说在赏梅中演奏乐曲,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
B.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描绘其倒映在水中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
C.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颈联上句写“霜禽欲下”是虚写,下句写梅花开放时没有粉蝶是实写。
D.尾联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和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
6.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潭上作
[唐]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释]①翠微:青山。
(1)“每到渔家不欲归”中“归”的意思是 。
(2)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3)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一词,完成小题。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蕈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①簟(dian):竹席。②蛩(qiong):蟋蟀。③江亭:江边的亭子。④君:指其弟子由。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上阕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
(2)赏析划线句。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山行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山行留客”中的“留客”的意思是 。
(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3)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独宿博山王氏庵”中的“宿”的意思是 。
(2)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3)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1)答案为:B;解析:“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显出山村之宁静、幽美,并非孤寂、荒凉。
(2)答案为:C;解析:全篇的诗眼并非“浴蚕”,而是“闲”,用“闲”衬忙,兴味尤饶。
2.参考答案:
(1)不能忍受(或“难以忍受”,意思对即可)
[解析] “难堪”可解释为:不能忍受;发窘;为难。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此处应解释为“不能忍受”。
(2)无风 不雨(若将“不雨”写成“多云”或“阴天”也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了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手法。送别友人,诗人的内心是伤感、无奈的,而诗人这种心情,借用了第二联中的“无风”“不雨”来表现。
(3)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或“对友人的留恋”)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具体把握,完成时,根据分值,从诗歌中的“留君”“愁”进行思考。
3.参考答案:
(1)边塞诗 岑参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题材分类。古代诗歌按题材内容的不同,一般分为“咏史(怀古)”“送别”“思乡(怀人)”“咏物”“边塞”“山水(田园)”等类别。边塞诗多抒写边关将士的骁勇善战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由前两句大意:唐军誓死杀敌,结果五千将士丧身“胡尘”,判定本诗是一首边塞诗。我们学过的此类唐诗的代表诗人有岑参等。
(2)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前二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善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3)“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前两句直接叙述激战场面,后两句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悲惨,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4.参考答案:
(1)答案为:C;解析:“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的,先写群山,再写山峰。
(2)答案为:B;解析:“故而整首诗风格沉闷”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整首诗虽然在尾联处略显惆怅,但风格并不沉闷。
5.参考答案:
(1)答案为:D;解析:尾联是说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根本不需音乐的俗情来凑趣。
(2)答案为:C;解析:颈联写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写梅花开放时没有粉蝶是虚写。
6.参考答案:
(1)回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是课内迁移到课外,解答时联想课内,再结合具体语句筛选甄别。
(2)刻画出了一幅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3)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最后一句“每到渔家不欲归”直接表达自己对渔家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表现了作者渴望隐居的愿望。
7.答案为:
(1)夜凉、寒蛩;
(2)这首词的下片,写路途上的美好回忆。“梦中历历来时路”, 在上半夜人睡时,梦见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入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犹在江亭醉歌舞”,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这两句,通过写梦,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愁苦和对好友的深切思念。
8.参考答案:
(1)挽留客人
(2)“弄”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字,该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本诗中的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3)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最后两句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由此,便可从两个方面总结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9.参考答案:
(1)住
(2)“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自语”一词看,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再从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及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3)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词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解析] 此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词中“平生”“苍颜”“眼前”等词语思考作答。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
10.答案为:
(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