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优秀教案
展开www.gkstk.com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整体设计
各种力做功都与其对应的某种能量有关系,研究出它们的关系,就能确立相应能量的表达式.例如通过重力做功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弹力做功确立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物体的动能与它的速度密切相关,而物体速度的变化与它受的力有关,当物体运动而发生位移时,它所受的力又会做功,因此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本节课就是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为下一节动能的学习作准备.
本节是一节探究实验课.在进行实验探索、收集数据时,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数据,用什么方法来获得数据,以及如何证明这些数据是可靠的.在进行实验时,操作应规范;在收集数据时,应实事求是,坚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要会判断是否科学,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重复性,即不论由哪位同学来做这个实验,也不论做几次,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结果都应该是相同的.
过去我们强调的实验,主要所指为操作技能,现在强调的实验,除了操作技能外,希望学生更加重视实验中的科学思想与技能的学习.比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时,并不需要计算功的具体数值,原因是什么?在探究之前,要重点掌握本实验中的探究方法.另外用图象处理数据比较形象、直观,而且误差也小,所以这种方法必须能够熟练应用.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
1.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2.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实际探究过程中如何把变力做功这个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的困难,享受成功的乐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
课前准备
小车(前面带小钩),长木板(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钉子),橡皮筋(5—6条),打点计时器及电源、纸带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情境1 如图所示,奥运会上,某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箭在弹力作用下,获得很大速度射出去.
情境2 如下图所示,行驶中的汽车,因前方有路障而紧急刹车,汽车在阻力作用下逐渐停下来.
以上两种情境有何共同特点?
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这个系统所共有的,具有相对性.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增量的相反数,即WG=-ΔEp=mgh1-mgh2.
2.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之间存在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一样,弹性势能也具有相对性.利用类比和无限分割再累积的方法可以推得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弹性势能的改变与弹力做功有关:W弹=-ΔEp=
力对物体做功与动能肯定有关系,而动能与速度直接对应,本节课我们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问题导入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认识到,要想使物体运动是要付出代价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要想使汽车运动起来是要消耗汽油的;要想使火箭获得一个很大的速度,从而飞向太空,这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要想使铅球、铁饼等物体获得初速度从而把它们投掷出去,这也需要运动员耗费大量的体力.
以上各种现象中,要使物体获得的速度越大,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越高.这说明了什么物理问题.
推进新课
一、探究的思路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文,说出该探究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及实验的设计思路.
2.课本中利用不同数目的橡皮筋拉动小车做功,对此,你有何认识?怎样选择橡皮筋才尽可能减小误差?
3.实验时为何要平衡摩擦力?如何平衡?
4.实验中如何来测定小车的速度?如何从纸带上分析出小车在通过B点时的速度?
点评: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上述一连串的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交流、解决问题,学生代表发言.
师生互动:学生代表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给予评价、引导,使问题的答案准确、规范.
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
实验器材:
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及电源、纸带等.
设计思路:如图所示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2)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分别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v2、v3……
(3)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单位),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作出W-v曲线.
(4)如果W-v曲线是一条直线,表明W∝v;如果不是直线,可着手考虑是否存在下列关系:W∝v2、W∝v3、W∝……
(5)根据Wv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是什么关系.如果认为很可能是W∝v2,就做出Wv2曲线,如果这条曲线是一条直线,就可以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注意事项:
1.橡皮筋拉小车时的作用力是变力,我们不能求变力做功问题,但选用相同的橡皮筋,且伸长量都一样时,橡皮条数目的关系就是做功多少的关系,因此,可以不需求出变力功的大小,就知道功的关系.
2.市售的橡皮筋粗细不一,一致性差,弹力偏大.不同的橡皮筋之间的弹力差异也较大,不能满足本实验的要求.而且用至少4根以上时弹力过大,使打出的纸带点数过少,以致找不出小车不受力匀速运动时所打出的点.
可选择服装中使用的多股橡皮筋的松紧带,要仔细地剪成单股.
3.实验中的小车不可避免地要受摩擦力的作用,我们研究拉力对小车做功和速度的关系,应排除其他力的影响.可将木板的一端稍垫高,轻推小车,观察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使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相平衡,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4.(1)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速度;
(2)用频闪照相来测速度;
(3)用传感器借助计算机来测速度.
由于实验器材和每次操作过程的分散性,尤其是橡皮筋不可能做到各条之间的长度、粗细完全一致,使得每次改变橡皮筋的条数以后,纸带上反映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数,和这些点的位置不一定出现在事先设定的B点,可能在B点前后.这是因为小车在几条橡皮筋拉动下运动至B点时,还可能受到其中某条橡皮筋的拉力.因此对纸带上的点要进行分析,方法是比较B点之前及B点之后若干个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基本相同.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个点作为小车的匀速运动阶段,用这些点计算小车的速度.
二、操作的技巧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1.设想若不平衡摩擦,纸带上的点会是什么样的?平衡摩擦之后,做该实验纸带上的点又是什么样的?
2.纸带上的点距并不都是均匀的,应该选用哪些点距来确定小车的速度?为什么?
3.在改变橡皮筋的条数后,为什么要把小车拉到相同的位置释放?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明确:1.若不平衡摩擦,小车在开始时受橡皮筋的拈力和摩擦力.拉力逐渐变小,摩擦力不变.在两个力相等前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两力相等时速度达到最大.之后两力的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合力开始做负功,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减速运动,当橡皮筋恢复原长后仅受摩擦力,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纸带上的点是两头密、中间疏,几乎找不到间距相等的点.
平衡摩擦后,小车开始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橡皮筋恢复原长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点迹是开始密,越来越疏,之后间距相等.
2.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摩擦后,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在小车做加速运动的过程中,橡皮筋还在继续对小车做功,恢复原长,做功完毕.小车做匀速运动,因此我们要选择点距相等的点来确定小车的速度.具体做法:测出点距相等的n个点间的位移x,v=.
3.由上一节探究已经知道,弹簧或橡皮筋弹性势能为kx2.每次必须拉至相同位置,目的是保证每次实验每条橡皮筋的弹性势能相同,这样橡皮筋的条数与弹性势能成正比,使得做的功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随着橡皮筋条数的增多,做功分别为W、2W、3W……
若不严格拉至同一位置,就不满足上述情况,造成较大误差.
三、数据的处理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1.对于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我们如何处理?
2.描绘图象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
明确:1.将得到的一组(W,v)值描点于W-v坐标平面内,从点的分布情况来大致判断应该是什么样的曲线,然后分别试探画出W与v、W与v2、W与v3、W与之间的图象.因为直线关系最容易判断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所以通过试探,找出哪一组是正比关系,最后确定功与速度的最终关系,也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分析、整理.
2.数据处理同样体现了探究问题的思路,在Wv坐标系中描绘出W、v的各对应点后,既要观察各点的位置关系,又要思考这些点之间应有的函数关系.由于实验误差,这些点的位置有可能表现为直线分布,也可能表现为曲线分布.一般呈直线分布的原因是由于橡皮筋的拉力较大,小车的速度比较大,加之实验次数少,所取的点数也少,使W、v各对应点近似成线性分布.可以从两方面解决:在小车上加砝码,增大小车质量,使小车速度不致过快;另外在画图时加大纵坐标的单位长度.从原点O开始描绘图线也可以避免画成直线.
画图线时应画成平滑的曲线,不能连成折线;在画直线时应尽可能使点落在直线上,不能落在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如图甲、乙所示.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设计思路,归纳进行实验的步骤.
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观看学生实验,及时给予帮助或引导.
学生活动:归纳实验步骤,按步骤进行实验.
问题探究
问题:研究汽车的制动距离与车速的关系
导思:汽车的制动性能,是衡量汽车性能的重要指标.在一次汽车制动性能的测试中,司机踩下刹车闸,使汽车在阻力作用下逐渐停止运动.下表中记录的是汽车由不同速率行驶时,制动后所经过的距离.
汽车速率v/(km·h-1) | 制动距离s/m |
10 | 1 |
20 | 4 |
40 | 16 |
60 | ? |
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汽车的速率越大,制动的距离也越大?
2.让汽车载上3名乘客,再做同样的测试,结果发现制动距离加长了.试分析原因.
3.设汽车在以60 km/h的匀速率行驶的时候制动,在表中填上(没有乘客时的)制动距离的近似值.试说明你分析的依据和过程.
你可以运用动能定理列方程组解答,也可以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找出车速v跟制动距离s的(比例)关系,从而求出当汽车速率为60 km/h时的制动距离.
探究:以汽车为研究对象.在制动过程中,刹车产生的阻力对汽车做负功,汽车制动后的末速度是零.假设汽车制动时的阻力不变,由动能定理可知,汽车制动前的初速度(初动能)越大,制动时阻力做的功也越多,因而制动过程中经过的距离也越长.
汽车载客越多,汽车的动能越大.因此,在制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越多,冲出的距离就越长.
当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意外发生碰撞时,它们的损坏程度和事故的严重性跟碰撞前车辆的动能大小有关,而车辆的动能则取决于车辆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因此在公路上,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都有限制车速的标志.货车、客车的质量较大,对它们速度大小的限制值要比轿车小一些.如高速公路对中、重型车辆和客车的车速限制一般是100 km/h,对轿车一般是120 km/h.
有的汽车(如城市中的双层客车)在设计时厂家就把车速限制在70 km/h;当汽车速度高于70 km/h时,即使驾驶员踩油门,燃油系统也不会把燃油送到发动机中,直到汽车速度低于70 km/h,才会恢复供油.
例 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解析: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就已经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B错.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
答案:D
点评:做实验前,要先了解探究的内容、思路、方法,才能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处理.
例2 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得到了W与v的一组数据,请你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确定W与v之间的关系.
W | 0.00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v/(m·s-1) | 0.00 | 0.80 | 1.10 | 1.28 | 1.53 | 1.76 | 1.89 |
v2 | 0.00 | 0. 64 | 1.21 | 1.64 | 2.34 | 3.10 | 3.57 |
解析:以W为纵坐标,v为横坐标,作出W-v曲线.以W为纵坐标,v2为横坐标,作出W-v2曲线.
由图象可看出:W∝v2.
点评:用图象法分析两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很直观,也很清晰.
=LT1(3=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设计了如图564所示的实验.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电火花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地方.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得到的纸带如图5-6-5所示,O点为计时器打下的第1个点.该同学对数据进行了下列处理:取OA=AB=BC,并根据纸带算出了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A=0.12 m/s,vB=0.17 m/s,vC=0.21m/s.
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大致判断W∝v2?
解答:设由O到A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W,那么由O到B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2W,由O到C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3W.
由计算可知,=1.44×10-2 m2/s2,=2.89×10-2m2/s2,=4.41×10-2 m2/s2,≈2,≈3,即≈2,≈3.由以上数据可以判定W∝v2是正确的.也可以根据W-v2的曲线来判断.
课堂训练
1.本节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
A.探究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B.探究力与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关系
C.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关系
D.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答案:D
2.对于橡皮筋做的功来说,直接测量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个难题而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测出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多少倍,使用的方法是( )
A.用同样的力对小车做功,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依次为l、2l、3l……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
B.让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第1次力为F,第2次力为2F、第3次力为3F……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
C.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在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
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对小车的拉力F,利用直尺测量小车在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l,便可以求出每次实验中力对小车做的功,可控制为W、2W、3W……
答案:C
3.在本实验中,小车在运动中会受到阻力作用,在小车沿木板滑行的过程中,除橡皮筋对其做功以外,还有阻力做功,这样便会给实验带来误差,我们在实验中想到的办法是使木板略微倾斜.对于木板的倾斜程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板只要稍微倾斜一下即可,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B.木板的倾斜角度在理论上应满足下面条件,即重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应等于小车受到的阻力
C.如果小车在滑行的木板上能做匀速运动,则木板的倾斜程度是符合要求的
D.其实木板不倾斜,问题也不大,因为实验总是存在误差的
答案:BC
4.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作出Wv图象如图所示,符合实际的是( )
答案:C
5.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这条纸带上的点两端较密,中间稀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A.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B.木板倾斜程度太大
C.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斜角太小 D.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大
答案:CD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探究实验,我们学会了一种巧妙的方法:橡皮筋的弹力做功不便于用公式来计算,然而改变橡皮筋的条数,保持小车相同的运动距离,则弹力功的大小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
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平衡摩擦是否恰当.轻推小车,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才可以.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得知W∝v2.
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中“做一做”,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自家电脑上练习.
2.尝试改进实验装置,说出你的实验原理.
板书设计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橡皮筋拉小车做功,可用橡皮筋的条数来确定,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测出.
三、操作步骤:(略)
四、注意事项:平衡摩擦力
五、W∝v2.
活动与探究
课题:人骑自行车在平直的路面上运动,当人停止蹬车后,车仍能继续向前运动.探究外力对车做的功与车速度的关系.
探究方法: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可认为大小不变.
步骤:
1.使自行车获得某一速度后,停止蹬车,让自行车沿着平直路面前进,用停表测出自行车从停止蹬车到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t,用皮尺测出自行车停止蹬车后运动的距离s.
2.设自行车无动力后受到的阻力为f,则这一过程阻力所做的功Wf=fs,自行车的初速度v0=2=2s/t.
3.重复实验步骤1可以得到多组t和s的值.
4.通过作Wv图象或者计算的方法可以得到Wv的关系.
设计点评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就是一节探究实验课.为了能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前能够明白实验的目的、设计思路及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本教学设计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由教师提出一串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解答,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了自身的素质.问题由浅及深,层层推进,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稍加思考就能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自信心,乐于学习.
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七两节内容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引入新课,新课教学,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实验误差或错因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及其解析,目标及其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物理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及反思,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