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卷(AB卷)含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训练卷 A卷
展开
2021届单元训练卷·高三·生物卷(A)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可有可无
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过程的实质是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生态系统只有保持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才能长期维持稳定
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a和b,顶级消费者是生物g
B.该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C.该食物网中有机物和能量是沿箭头方向流动的
D.g个体捕获f个体,最多获得f个体能量的20%
5.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B.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6.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盲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盲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引起其他象逃跑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起作用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引起的负反馈调节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7.对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林土壤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经营强度
土壤动物类群(种/m2)
杂食
腐食
植食
捕食
总计
粗放经营林(低强度)
2
4
5
3
14
笋竹两用林(中强度)
3
3
3
3
12
笋用林(高强度)
1
3
3
1
8
A.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作为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
C.结果表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D.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
8.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B.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地球上生物都有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
D.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9.热带雨林中的木蚁经过森林地表时,常会感染一种真菌的孢子。一经感染,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咬住中央叶脉一动不动,形成“僵尸蚂蚁”。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
B.“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
C.木蚁和真菌是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11.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高低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12.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捕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治理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藻剂处理会导致蓝藻细胞发生定向变异
B.此系统中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C.系统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轻水华发生
13.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14.在某玉米地生态系统中,玉米、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上述生物参与构成的食物链为玉米昆虫甲昆虫乙
B.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玉米的摄食量
D.该玉米地的碳循环在玉米、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15.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是
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
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
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17.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的破坏加剧了洪涝与干旱灾害,使渔业资源严重受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湿地公园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B.湿地群落的重要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群个体的随机分布等
C.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气候调节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湿地群落中,害虫与其天敌之间为捕食或寄生关系
18.某人工生态果园中害虫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是499.84kJ
B.果园中以粪便为食的蜣螂获得了害虫体内的全部能量
C.图中X可代表害虫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D.引入天敌是防治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息息相关
19.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
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0.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
C.“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1.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引入稻田中的鱼同样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B.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C.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
D.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得快
C.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23.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24.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一半沙土一半水域,水底养着虾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虾蟹的排泄、排遗物,沙土中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C.蔬菜从虾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属于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维持其相对稳定
25.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池塘淡水养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是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鱼类养殖为主的精养池塘,一般生产水平较高,投资小,收益大。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池塘鱼类养殖中要采用立体养殖法,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种鱼排卵时还能释放激素以吸引雄鱼前来排精,以促进卵子受精,这种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若将池塘中主要鱼种由草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类,则鱼类产量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0分)根据各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构建的金字塔称为能量金字塔,下图是某温带陆地生态系统特定时间内能量金字塔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在能量上,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或“不一定”)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在测定时间内,山狮同化的能量去向包括_______________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树和草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对该群落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空间结构。
28.(10分)用某些微生物制成的生物菌剂可用于修复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污水过多地流入湿地生态系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度的。被污染的水体中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硫化物最可能是细菌分解大分子物质——__________产生的。
(2)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流经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填“等于”“小于”或“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湿地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29.(10分)为保护动物Y及其栖息地,国家在当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获取了某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后,该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该自然保护区鸟类丰富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在森林中生活的鸟类有73种,主要在灌木中生活的鸟类有42种,主要在草原中生活的鸟类有24种。主要在森林中生活的鸟类种数远多于主要在灌木和草原中生活的鸟类种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护区内动物Y种群(假设该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的能量流动如下表所示。动物Y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方面分析,原因是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散失
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a
b
c
d
(4)该生态系统中,动物P能依据动物Q留下的气味猎捕动物Q,动物Q也同样能够依据动物P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P与Q之间的方向是___________的。
30.(10分)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及生态工程建设有关的问题:
(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___________。
(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________。
(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稻、杂草是生产者,鸭、害虫是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生物,A项正确;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B项错误;有些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C项错误;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可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不是可有可无的,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取代原有优势种,所以演替过程的实质是种群的种类不断变化的过程,A项错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B项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C项正确;生态系统只有保持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才能长期维持稳定,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该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a和b,顶级消费者是生物g和d,A项错误;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焦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组成一个群落,B项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且在食物网中,有机物和能量能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单向流动,C项正确;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指营养级个别捕食链之间,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以某种甲虫为背景,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根据题意,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可以推知甲虫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项错误;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而甲虫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B项错误;甲虫属于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甲虫是分解者,而能量金字塔的底部是生产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椿象被杀死后引起其他椿象的逃跑属于化学信息,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可来自生物群落,也可来自无机环境,B项错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正确;利用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由于土壤小动物的体积较小,因此一般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项错误;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为分解者,且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项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已知,笋用林(高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低,粗放经营林(低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说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C项正确;表格中不同的经营强度下的物种丰富度不同,说明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等知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A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通过人为因素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地球上生物都有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C项正确;开垦湿地,易导致生态系统破坏,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等知识。被真菌感染后的木蚁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咬住中央叶脉一动不动,说明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A项正确;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说明“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B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真菌与木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C项错误;“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所以真菌可以从其头部萌发,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等知识。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项正确。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B、D项正确。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可能超越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知识。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生物群落包括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项错误;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轻水华发生,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将外来物种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可能会导致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A、D项错误;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B项错误;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从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C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等内容。据题图可推知,由玉米、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玉米昆虫甲昆虫乙,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B项正确;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玉米的摄食量,C项正确;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玉米地的玉米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会因食物链的延长而提高,A项错误;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短时间内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B项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如果导致生物入侵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C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其作用之一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D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等知识种群个体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的特征。
18.【答案】B
【解析】本题以人工生态果园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流经害虫的总能量指的是同化总量即为1970-1402=568 kJ,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同化量568-储存能68.16=499.84kJ,A项正确;图中的1402kJ的粪便能不属于害虫体内的能量,并且蜣螂不一定能获取全部的排粪能,B项错误;储存能-遗体残骸量=X可代表害虫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项正确;害虫与天敌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引入天敌是防治虫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息息相关,D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文明与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项正确;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B项正确;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D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体现食物链的原理,A项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萤火虫间通过光传递的物理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项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项正确。
2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稻田中可提供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限,引入稻田中的鱼同样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A项正确;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使能量较多的流向水稻,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B项正确;鱼粪中的有机质需经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才会被水稻吸收利用,C项错误;稻田养鱼增加了稻田中的生物种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D项正确。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草原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更优越,比沙漠生态系统更易恢复;外来物种入侵会使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2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该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人的作用是关键的,不仅需要太阳光能,还需要人为的能量输入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是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该生态系统中蔬菜和黄瓜是生产者,据此分析。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特殊辣椒具有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蔬菜属于生产者,C错误;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正确。
25.【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而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故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错误;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C错误;分析图示可知,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含水量等,D正确。
26.【答案】(1)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不同空间的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2)化学 生物种群的繁衍
(3)降低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肉食性鱼所处营养级高,获得能量少(或食物链长能量散失多)
【解析】(1)鱼类养殖中要采用立体养殖法,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2)某种鱼排卵时还能释放激素以吸引雄鱼前来排精,以促进卵子受精,这种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若将池塘中主要鱼种由草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则鱼类产量将降低,原因是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肉食性鱼所处营养级高,获得能量少。
27.【答案】(1)不是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只答呼吸作用不给分)、被分解者利用(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树和草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必须答出生产者或具体的绿色植物、生理过程、物质及能量的变化,答不全不得分)
(3)样方 不同物种空间上的分布(或各个种群占据的空间位置)。
【解析】分析图,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就是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金字塔表示了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少。(1)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来讲,物质循环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而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无机环境,不是一个自我自足的系统,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能量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山狮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和未被利用的能量。(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阻能转换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并为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是生态系统基石。(3)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情况,以获得群落的空间结构。
28.【答案】(1)自我调节能力 蛋白质
(2)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大于 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光照 栖息空间和食物
【解析】流经某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但被生活污水所污染的生态系统中除此之外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该类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较多。(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故生活污水过多地流入湿地生态系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物质中,含有S元素的物质最可能是蛋白质;(2)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3)生活污水中包括较多有机物,故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而流经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4)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了湿地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29.【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保护区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主要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a-b-c 逐级递减
(4)双向
【解析】(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保护区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主要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故主要在森林中生活的鸟类种数远多于主要在灌木和草原中生活的鸟类种数。(3)动物Y种群的同化量为a-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4)该生态系统中,动物P能依据动物Q留下的气味猎捕动物Q,动物Q也同样能够依据动物P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P与Q之间可以双向传递。
30.【答案】(1)低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
(2)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3)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掌握生态农业的意义,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答题。(1)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的复杂程度,种植一种植物,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过少,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所谓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2)由于有机肥料中有机物较多,故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分解人畜粪便、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3)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金属元素,可以通过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可有可无
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过程的实质是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生态系统只有保持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才能长期维持稳定
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a和b,顶级消费者是生物g
B.该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C.该食物网中有机物和能量是沿箭头方向流动的
D.g个体捕获f个体,最多获得f个体能量的20%
5.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B.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6.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盲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盲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引起其他象逃跑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起作用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引起的负反馈调节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7.对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林土壤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经营强度
土壤动物类群(种/m2)
杂食
腐食
植食
捕食
总计
粗放经营林(低强度)
2
4
5
3
14
笋竹两用林(中强度)
3
3
3
3
12
笋用林(高强度)
1
3
3
1
8
A.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作为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
C.结果表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D.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
8.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B.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地球上生物都有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
D.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9.热带雨林中的木蚁经过森林地表时,常会感染一种真菌的孢子。一经感染,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咬住中央叶脉一动不动,形成“僵尸蚂蚁”。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
B.“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
C.木蚁和真菌是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11.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高低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12.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捕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治理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藻剂处理会导致蓝藻细胞发生定向变异
B.此系统中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C.系统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轻水华发生
13.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14.在某玉米地生态系统中,玉米、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上述生物参与构成的食物链为玉米昆虫甲昆虫乙
B.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玉米的摄食量
D.该玉米地的碳循环在玉米、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15.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是
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
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
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17.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的破坏加剧了洪涝与干旱灾害,使渔业资源严重受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湿地公园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B.湿地群落的重要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群个体的随机分布等
C.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气候调节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湿地群落中,害虫与其天敌之间为捕食或寄生关系
18.某人工生态果园中害虫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是499.84kJ
B.果园中以粪便为食的蜣螂获得了害虫体内的全部能量
C.图中X可代表害虫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D.引入天敌是防治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息息相关
19.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
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0.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
C.“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1.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引入稻田中的鱼同样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B.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C.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
D.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得快
C.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23.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24.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一半沙土一半水域,水底养着虾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虾蟹的排泄、排遗物,沙土中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C.蔬菜从虾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属于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维持其相对稳定
25.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池塘淡水养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是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鱼类养殖为主的精养池塘,一般生产水平较高,投资小,收益大。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池塘鱼类养殖中要采用立体养殖法,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种鱼排卵时还能释放激素以吸引雄鱼前来排精,以促进卵子受精,这种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若将池塘中主要鱼种由草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类,则鱼类产量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0分)根据各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构建的金字塔称为能量金字塔,下图是某温带陆地生态系统特定时间内能量金字塔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在能量上,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或“不一定”)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在测定时间内,山狮同化的能量去向包括_______________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树和草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对该群落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空间结构。
28.(10分)用某些微生物制成的生物菌剂可用于修复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污水过多地流入湿地生态系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度的。被污染的水体中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硫化物最可能是细菌分解大分子物质——__________产生的。
(2)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流经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填“等于”“小于”或“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湿地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29.(10分)为保护动物Y及其栖息地,国家在当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获取了某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后,该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该自然保护区鸟类丰富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在森林中生活的鸟类有73种,主要在灌木中生活的鸟类有42种,主要在草原中生活的鸟类有24种。主要在森林中生活的鸟类种数远多于主要在灌木和草原中生活的鸟类种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护区内动物Y种群(假设该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的能量流动如下表所示。动物Y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方面分析,原因是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散失
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a
b
c
d
(4)该生态系统中,动物P能依据动物Q留下的气味猎捕动物Q,动物Q也同样能够依据动物P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P与Q之间的方向是___________的。
30.(10分)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及生态工程建设有关的问题:
(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___________。
(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________。
(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稻、杂草是生产者,鸭、害虫是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生物,A项正确;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B项错误;有些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C项错误;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可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不是可有可无的,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取代原有优势种,所以演替过程的实质是种群的种类不断变化的过程,A项错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B项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C项正确;生态系统只有保持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才能长期维持稳定,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该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a和b,顶级消费者是生物g和d,A项错误;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焦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组成一个群落,B项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且在食物网中,有机物和能量能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单向流动,C项正确;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指营养级个别捕食链之间,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以某种甲虫为背景,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根据题意,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可以推知甲虫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项错误;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而甲虫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B项错误;甲虫属于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甲虫是分解者,而能量金字塔的底部是生产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椿象被杀死后引起其他椿象的逃跑属于化学信息,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可来自生物群落,也可来自无机环境,B项错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正确;利用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由于土壤小动物的体积较小,因此一般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项错误;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为分解者,且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项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已知,笋用林(高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低,粗放经营林(低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说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C项正确;表格中不同的经营强度下的物种丰富度不同,说明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等知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A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通过人为因素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地球上生物都有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C项正确;开垦湿地,易导致生态系统破坏,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等知识。被真菌感染后的木蚁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咬住中央叶脉一动不动,说明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A项正确;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说明“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B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真菌与木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C项错误;“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所以真菌可以从其头部萌发,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等知识。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项正确。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B、D项正确。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可能超越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知识。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生物群落包括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项错误;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轻水华发生,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将外来物种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可能会导致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A、D项错误;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B项错误;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从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C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等内容。据题图可推知,由玉米、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玉米昆虫甲昆虫乙,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B项正确;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玉米的摄食量,C项正确;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玉米地的玉米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会因食物链的延长而提高,A项错误;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短时间内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B项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如果导致生物入侵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C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其作用之一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D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等知识种群个体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的特征。
18.【答案】B
【解析】本题以人工生态果园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流经害虫的总能量指的是同化总量即为1970-1402=568 kJ,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同化量568-储存能68.16=499.84kJ,A项正确;图中的1402kJ的粪便能不属于害虫体内的能量,并且蜣螂不一定能获取全部的排粪能,B项错误;储存能-遗体残骸量=X可代表害虫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项正确;害虫与天敌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引入天敌是防治虫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息息相关,D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文明与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项正确;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B项正确;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D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体现食物链的原理,A项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萤火虫间通过光传递的物理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项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项正确。
2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稻田中可提供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限,引入稻田中的鱼同样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A项正确;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使能量较多的流向水稻,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B项正确;鱼粪中的有机质需经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才会被水稻吸收利用,C项错误;稻田养鱼增加了稻田中的生物种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D项正确。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草原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更优越,比沙漠生态系统更易恢复;外来物种入侵会使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2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该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人的作用是关键的,不仅需要太阳光能,还需要人为的能量输入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是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该生态系统中蔬菜和黄瓜是生产者,据此分析。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特殊辣椒具有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蔬菜属于生产者,C错误;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正确。
25.【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而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故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错误;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C错误;分析图示可知,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含水量等,D正确。
26.【答案】(1)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不同空间的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2)化学 生物种群的繁衍
(3)降低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肉食性鱼所处营养级高,获得能量少(或食物链长能量散失多)
【解析】(1)鱼类养殖中要采用立体养殖法,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2)某种鱼排卵时还能释放激素以吸引雄鱼前来排精,以促进卵子受精,这种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若将池塘中主要鱼种由草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则鱼类产量将降低,原因是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肉食性鱼所处营养级高,获得能量少。
27.【答案】(1)不是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只答呼吸作用不给分)、被分解者利用(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树和草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必须答出生产者或具体的绿色植物、生理过程、物质及能量的变化,答不全不得分)
(3)样方 不同物种空间上的分布(或各个种群占据的空间位置)。
【解析】分析图,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就是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金字塔表示了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少。(1)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来讲,物质循环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而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无机环境,不是一个自我自足的系统,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能量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山狮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和未被利用的能量。(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阻能转换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并为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是生态系统基石。(3)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情况,以获得群落的空间结构。
28.【答案】(1)自我调节能力 蛋白质
(2)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大于 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光照 栖息空间和食物
【解析】流经某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但被生活污水所污染的生态系统中除此之外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该类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较多。(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故生活污水过多地流入湿地生态系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物质中,含有S元素的物质最可能是蛋白质;(2)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3)生活污水中包括较多有机物,故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而流经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4)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了湿地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29.【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保护区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主要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a-b-c 逐级递减
(4)双向
【解析】(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保护区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主要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故主要在森林中生活的鸟类种数远多于主要在灌木和草原中生活的鸟类种数。(3)动物Y种群的同化量为a-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4)该生态系统中,动物P能依据动物Q留下的气味猎捕动物Q,动物Q也同样能够依据动物P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P与Q之间可以双向传递。
30.【答案】(1)低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
(2)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3)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掌握生态农业的意义,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答题。(1)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的复杂程度,种植一种植物,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过少,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所谓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2)由于有机肥料中有机物较多,故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分解人畜粪便、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3)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金属元素,可以通过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