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卷(AB卷)含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训练卷 A卷
展开
2021届单元训练卷·高三·生物卷(A)
第八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不具有的功能是
A.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B.作为氧运输的载体
C.抗击入侵的病原体 D.维持内环境渗透压
2.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内液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C.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 D.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由血浆、淋巴、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等体液组成
B.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其中的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
C.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D.内环境中无机盐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4.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B.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C.血浆pH只受细胞代谢的影响,与外界环境无关
D.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人体内的血浆pH会略有降低
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机体达到稳态
B.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机体稳态失调
C.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时→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CO2的含量相等
D.注射等渗透压的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
6.下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维生素、糖原和尿素都是细胞外液重要的组成成分
B.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C.图中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D.图中③渗回血浆的量小于渗入淋巴的量
7.空气质量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PM2.5的浓度,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物,内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PM2.5进人人体的肺泡中,成为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有利于维护机体功能
C.PM2.5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的反射活动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D.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8.人们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B.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H2CO3缓冲物质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9.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0.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11.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12.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13.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骑行既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骑行时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刺激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
B.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C.骑行中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D.骑行中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呼气等方式散出,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14.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15.已知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分别参与不同的稳态调节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B.③过程说明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尿量减少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D.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内环境变化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16.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7.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如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下列有关NO的说法错误的是
A.NO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Na+通道
B.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
C.NO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
18.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下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是突触前膜
B.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
C.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D.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结合后,将导致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19.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20.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A.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呈递
C.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D.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21.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就升高体温(发烧)来对付。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发 烧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等副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B.人体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能刺激某些细胞增殖与分化
C.寄生在细胞中的病原微生物,需要由抗体进入细胞进行消灭
D.“发烧”后常用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22.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23.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对狂犬病病毒灭活后经一系列程序制成的,一般对被病犬咬伤者的免疫程序是在咬伤部位注射抗血清,并于0天、3天、7天、14天、28天各注射疫苗1剂,共5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狂犬病病毒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活细胞
B.给被咬伤者持续注射5针疫苗,主要目的是增加B细胞和浆细胞的数量
C.给被咬伤者注射的抗血清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抗体,可快速中和抗原
D.注射疫苗后常引起机体发热,若体温一直处于39℃,则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4.免疫系统通过多个检查点或“免疫刹车”来避免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CTLA4和PD-1是T细胞上的两个重要的检查点。CTLA4检查点的功能(阻止T细胞被激活)类似于不让汽车发动起来,而PD-1检查点的功能(抑制T细胞的活性)类似于让跑动的汽车停下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CTLA4检查点和PD-1检查点对T细胞的作用机理不同
B.CILA4检査点和PD-1检查点的存在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C.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的免疫检查点疗法治疗癌症无副作用
D.机体对癌细胞进行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T细胞来完成
25.科学家开创了“肿瘤免疫疗法”,这种疗法并不直接针对肿瘤细胞,而是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传统的“放疗法”是指利用放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些病毒及化学因子能诱导肿瘤的发生
B.有些肿瘤可导致血液中甲胎蛋白超标
C.“放疗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具有特异性
D.“免疫疗法”的原理是调节某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请回答下列与内环境及其稳态有关的问题。
(1)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内有多对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血浆中的血糖浓度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浓度变化可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及健康状况。某人经临床检验发现其尿液中含糖量较高,医生怀疑其患了内分泌系统疾病,若要确认尿糖患者是否是糖尿病,通常的做法是 。
(3)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___,水将从细胞________(填“内”或“外”)向细胞________(填“内”或“外”)转移。在身体缺水时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________。
(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7.(10分)科学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见图甲)。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胞体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8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
(2)胞体受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_____________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
(3)谷氨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能使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其兴奋。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结合上述实验),证明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________________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_____________,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9.(10分)血浆渗透压在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态上十分重要,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保持其稳定性。
(1)在身体水分的进出方面,主要的“入口”是由“口渴”这一动机引发的主动饮水,渴觉中枢在__________。主要的“出口”是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尿量主要是由__________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调节的。
(2)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经常尿床的原因是__________。在人体排尿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__________(填“单向性”或“双向性”)
(3)研宄这一调节系统的科研工作者将体重相同的健康成年人分为2组,令他们进行长跑,直到体重减少1kg之后,令第Ⅰ组的人摄取1L纯水,令第Ⅱ组摄取1L 0.5%食盐水,并在摄取纯水和食盐水后的15min和3h两个时间段询问统计口渴情况(统计期间不再摄入水)。
①饮水15min后,两组人的渴觉变化一致,都__________(填“上升/不变/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饮水3小时后,第________(填“Ⅰ/Ⅱ”)组的人的渴觉和15min时变化不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0分)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猪、蝙蝠等多种动物感染和发病,其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流感病毒具有包膜,包膜是病毒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中获得的,其基本骨架是________。
(2)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流感病毒后容易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医生建议他们注射疫苗,这属于____________(填“免疫治疗”或“免疫预防”)。在流行季节前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这是由于接种后机体产生了____________。
(3)接种流感疫苗的人,仍会患普通感冒,这是由于疫苗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性。即使曾经得过流感并痊愈的人,也较容易再次患病,从流感病毒的结构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病毒灭活疫苗是指将病毒培养在鸡胚中然后进行灭活处理得到的病原体,属于传统疫苗,使用中偶见局部疼痛、红肿等副作用。伦敦国王学院的免疫学家发现副作用易发人群体内的抗体较易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细胞,因而有更多可能罹患________________病。
答 案
1.【答案】B
【解析】胰岛素等蛋白质类激素,体现了蛋白质的调节功能,A与题意不符;血红蛋白是氧运输的载体,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B与题意相符;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血浆、组织液中的抗体可抗击入侵的病原体,C与题意不符;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平衡,D与题意不符。
2.【答案】A
【解析】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因此细胞外液的含量少于细胞内液,A错误;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正确;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C正确;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故选A。
3.【答案】C
【解析】内环境指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体液组成,不包括细胞内液,A错误;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用以与氧气结合,运输氧气,B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C正确;神经细胞处在内环境中,因此内环境中无机盐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D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高原训练的运动员体内的红细胞增多,以运输更多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A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等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B正确;血浆pH不仅受细胞代谢的影响,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食物中的酸碱物质,同时还受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调节,C错误;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进入血浆,导致血浆pH下降,但是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因此不会下降得太明显,D正确。
5.【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A错误;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维持内环境稳定,B错误;细胞代谢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回流到血浆,比生成组织液中CO2的含量高,C错误;注射等渗透压的5%葡萄糖溶液,会使血浆的葡萄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比值增大,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糖原是人体内的多糖,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中,不是细胞外液的成分,A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①与③之间相互渗透,且③能进入②,②能进入①,因此①是血浆而不是血液,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B项错误;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直接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C项正确;③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称为淋巴,即图中③渗回血浆的量大于渗入淋巴的量,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PM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没有进入内环境,A错误;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引起免疫失调,B错误;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下丘脑,C正确;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致血浆呈酸性,D错误。
8.【答案】A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内容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A正确;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第一阶段,随之第一阶段的产物如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由于运动过程中大量消耗能量,故细胞呼吸速率加快,同时释放的热能增多,所以体温略有升高,B错误;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进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D错误。
9.【答案】C
【解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C错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
10.【答案】A
【解析】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④处,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
11.【答案】B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12.【答案】D
【解析】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骑行过程中,人体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在骑行过程中,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体温恒定。在骑行中,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CO2,CO2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A错误;人体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B正确;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催化细胞呼吸,不可能出现于内环境,C错误;骑行过程中,人体的体温恒定,因此产热量与散热量应该相等,D错误。
14.【答案】D
【解析】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但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A项错误;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项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细胞外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一经靶细胞接受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C项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性腺激素,此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正确;③性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故此过程说明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通过图示可知,尿量减少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D错误;故选D。
16.【答案】D
【解析】进入冷环境中,机体散热较快,此时要通过调节加强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正常。通过神经调节,肌肉加强收缩产热,故A正确。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散热,故B正确。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故C正确。通过神经调节,促进垂体活动加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故D错。
17.【答案】A
【解析】根据“NO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而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打开的通道不是Na+通道,A错误;由于“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故无需刻意使其失活,所以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B正确;NO是一种神经递质,可在突触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根据“NO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可知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故选A。
18.【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突触小泡与①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①是突触前膜,A正确;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能分解而积累,B正确;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是胞吐,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蛋白M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突触后膜神经元细胞Y兴奋,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故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19.【答案】B
【解析】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20.【答案】D
【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对病原体摄取、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从以上总结可以看出:ABC均正确;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D错误。故选D。
21.【答案】C
【解析】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正确;人体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作为抗原,能刺激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只能在细胞外发挥免疫作用,C错误;“发烧”后常用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D正确。
22.【答案】D
【解析】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正确;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正确;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错误。
23.【答案】B
【解析】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因此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活细胞,A正确;疫苗在体内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给被咬伤者持续注射5针疫苗,主要目的是让其产生记忆细胞,B错误;抗血清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正确;体温一直处于39℃,说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24.【答案】C
【解析】CTLA4检查点的功能阻止T细胞被激活,而PD-1检查点的功能抑制激活T细胞的活性,故作用机理不同,A正确;自身免疫病是因为机体免疫功能过强而引起,CILA4检査点和PD-1检查点的存在能避免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B正确;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的免疫检查点疗法可能会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C错误;人体主要通过由T细胞起作用的细胞免疫对癌变的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D正确。
25.【答案】C
【解析】肿瘤的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病毒等),A正确;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B正确;由题干信息知:“放疗法”是指利用放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射线治疗不具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也会杀伤正常细胞,C错误;“免疫疗法”是“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故该方法的原理是调节某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D正确。故选C。
26.【答案】(1)H2CO3和NaHCO3 NaH2PO4和Na2HPO4
(2)检测尿糖患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
(3)升高 内 外 增加
(4)神经、内分泌和免疫 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2)确认尿糖患者是否是糖尿病,还应检测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3)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导致人体内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水分子将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人体缺水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7.【答案】(1)K+外流
(2)Na+内流 特异性受体
(3)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合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 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的(或A组神经元不出现第二次点位变化)
【解析】(1)图中-68mV电位是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K+外流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的Na+浓度比膜外的低。(2)胞体受刺激后,Na+内流,使细胞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侧,形成动作电位,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依次将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下去。兴奋传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3)题意显示,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加入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后,谷氨酸无法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不产生兴奋。据此设计实验如下: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合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实验结果为:B组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如图乙,而A组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为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变小,甚至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
28.【答案】(1)胰岛B
(2)高 增加
(3)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4)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解析】(1)由于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血糖浓度升高,可推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2)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3)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体重下降。(4)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29.【答案】(1)大脑皮层 下丘脑
(2)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的控制作用弱 单向性
(3)①下降 两组都补充了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了 ②Ⅱ 第Ⅱ组不仅补充了水还补充了无机盐,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了平衡
【解析】(1)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渗透压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具有感受、传递、分泌和调节功能,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来调节水盐平衡。该激素是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调节分泌产生的。(2)排尿反射在成人中体现了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的控制作用弱,所以更易尿床;在人体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从兴奋部位传导至未兴奋部位,离体条件下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3)①②综合分析:出汗后大量脱水和脱盐,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补充了纯水或者一定浓度的食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都会缓减口渴,但只补充纯水,只能暂时缓减口渴,因大量饮纯水后又冲淡了血液中盐的浓度,机体为了保持和恢复原有浓度,就要把喝进来的水分再排出去,于是继续出汗,随着汗液的排出,盐又进一步丢失,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人会越喝纯水越渴,而Ⅱ组饮用的是食盐水,不仅补充了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还及时补充了流失的盐分,这样才能保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而真正的解决口渴,恢复正常状态。
30.【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2)免疫预防 记忆细胞
(3)特异 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4)自身免疫
【解析】(1)包膜是病毒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中获得的,则包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2)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在流行季节前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这是由于接种后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当流感病毒在接种成功后再入侵,机体更快产生大量抗体、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而可以有效清除病毒。(3)接种流感疫苗的人,仍然有可能得普通感冒,这是由于疫苗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流感病毒起作用。由于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变异,则即使曾经得过流感并痊愈的人,也较容易再次感染。(4)使用传统疫苗后偶见局部疼痛、红肿等副作用,研究发现副作用易发人群体内的抗体较易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细胞,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第八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不具有的功能是
A.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B.作为氧运输的载体
C.抗击入侵的病原体 D.维持内环境渗透压
2.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内液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C.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 D.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由血浆、淋巴、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等体液组成
B.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其中的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
C.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D.内环境中无机盐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4.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B.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C.血浆pH只受细胞代谢的影响,与外界环境无关
D.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人体内的血浆pH会略有降低
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机体达到稳态
B.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机体稳态失调
C.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时→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CO2的含量相等
D.注射等渗透压的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
6.下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维生素、糖原和尿素都是细胞外液重要的组成成分
B.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C.图中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D.图中③渗回血浆的量小于渗入淋巴的量
7.空气质量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PM2.5的浓度,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物,内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PM2.5进人人体的肺泡中,成为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有利于维护机体功能
C.PM2.5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的反射活动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D.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8.人们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B.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H2CO3缓冲物质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9.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0.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11.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12.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13.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骑行既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骑行时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刺激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
B.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C.骑行中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D.骑行中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呼气等方式散出,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14.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15.已知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分别参与不同的稳态调节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B.③过程说明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尿量减少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D.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内环境变化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16.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7.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如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下列有关NO的说法错误的是
A.NO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Na+通道
B.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
C.NO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
18.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下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是突触前膜
B.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
C.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D.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结合后,将导致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19.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20.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A.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呈递
C.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D.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21.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就升高体温(发烧)来对付。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发 烧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等副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B.人体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能刺激某些细胞增殖与分化
C.寄生在细胞中的病原微生物,需要由抗体进入细胞进行消灭
D.“发烧”后常用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22.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23.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对狂犬病病毒灭活后经一系列程序制成的,一般对被病犬咬伤者的免疫程序是在咬伤部位注射抗血清,并于0天、3天、7天、14天、28天各注射疫苗1剂,共5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狂犬病病毒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活细胞
B.给被咬伤者持续注射5针疫苗,主要目的是增加B细胞和浆细胞的数量
C.给被咬伤者注射的抗血清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抗体,可快速中和抗原
D.注射疫苗后常引起机体发热,若体温一直处于39℃,则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4.免疫系统通过多个检查点或“免疫刹车”来避免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CTLA4和PD-1是T细胞上的两个重要的检查点。CTLA4检查点的功能(阻止T细胞被激活)类似于不让汽车发动起来,而PD-1检查点的功能(抑制T细胞的活性)类似于让跑动的汽车停下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CTLA4检查点和PD-1检查点对T细胞的作用机理不同
B.CILA4检査点和PD-1检查点的存在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C.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的免疫检查点疗法治疗癌症无副作用
D.机体对癌细胞进行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T细胞来完成
25.科学家开创了“肿瘤免疫疗法”,这种疗法并不直接针对肿瘤细胞,而是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传统的“放疗法”是指利用放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些病毒及化学因子能诱导肿瘤的发生
B.有些肿瘤可导致血液中甲胎蛋白超标
C.“放疗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具有特异性
D.“免疫疗法”的原理是调节某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请回答下列与内环境及其稳态有关的问题。
(1)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内有多对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血浆中的血糖浓度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浓度变化可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及健康状况。某人经临床检验发现其尿液中含糖量较高,医生怀疑其患了内分泌系统疾病,若要确认尿糖患者是否是糖尿病,通常的做法是 。
(3)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___,水将从细胞________(填“内”或“外”)向细胞________(填“内”或“外”)转移。在身体缺水时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________。
(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7.(10分)科学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见图甲)。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胞体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8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
(2)胞体受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_____________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
(3)谷氨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能使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其兴奋。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结合上述实验),证明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________________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_____________,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9.(10分)血浆渗透压在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态上十分重要,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保持其稳定性。
(1)在身体水分的进出方面,主要的“入口”是由“口渴”这一动机引发的主动饮水,渴觉中枢在__________。主要的“出口”是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尿量主要是由__________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调节的。
(2)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经常尿床的原因是__________。在人体排尿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__________(填“单向性”或“双向性”)
(3)研宄这一调节系统的科研工作者将体重相同的健康成年人分为2组,令他们进行长跑,直到体重减少1kg之后,令第Ⅰ组的人摄取1L纯水,令第Ⅱ组摄取1L 0.5%食盐水,并在摄取纯水和食盐水后的15min和3h两个时间段询问统计口渴情况(统计期间不再摄入水)。
①饮水15min后,两组人的渴觉变化一致,都__________(填“上升/不变/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饮水3小时后,第________(填“Ⅰ/Ⅱ”)组的人的渴觉和15min时变化不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0分)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猪、蝙蝠等多种动物感染和发病,其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流感病毒具有包膜,包膜是病毒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中获得的,其基本骨架是________。
(2)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流感病毒后容易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医生建议他们注射疫苗,这属于____________(填“免疫治疗”或“免疫预防”)。在流行季节前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这是由于接种后机体产生了____________。
(3)接种流感疫苗的人,仍会患普通感冒,这是由于疫苗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性。即使曾经得过流感并痊愈的人,也较容易再次患病,从流感病毒的结构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病毒灭活疫苗是指将病毒培养在鸡胚中然后进行灭活处理得到的病原体,属于传统疫苗,使用中偶见局部疼痛、红肿等副作用。伦敦国王学院的免疫学家发现副作用易发人群体内的抗体较易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细胞,因而有更多可能罹患________________病。
答 案
1.【答案】B
【解析】胰岛素等蛋白质类激素,体现了蛋白质的调节功能,A与题意不符;血红蛋白是氧运输的载体,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B与题意相符;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血浆、组织液中的抗体可抗击入侵的病原体,C与题意不符;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平衡,D与题意不符。
2.【答案】A
【解析】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因此细胞外液的含量少于细胞内液,A错误;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正确;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C正确;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故选A。
3.【答案】C
【解析】内环境指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体液组成,不包括细胞内液,A错误;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用以与氧气结合,运输氧气,B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C正确;神经细胞处在内环境中,因此内环境中无机盐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D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高原训练的运动员体内的红细胞增多,以运输更多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A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等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B正确;血浆pH不仅受细胞代谢的影响,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食物中的酸碱物质,同时还受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调节,C错误;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进入血浆,导致血浆pH下降,但是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因此不会下降得太明显,D正确。
5.【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A错误;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维持内环境稳定,B错误;细胞代谢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回流到血浆,比生成组织液中CO2的含量高,C错误;注射等渗透压的5%葡萄糖溶液,会使血浆的葡萄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比值增大,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糖原是人体内的多糖,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中,不是细胞外液的成分,A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①与③之间相互渗透,且③能进入②,②能进入①,因此①是血浆而不是血液,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B项错误;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直接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C项正确;③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称为淋巴,即图中③渗回血浆的量大于渗入淋巴的量,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PM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没有进入内环境,A错误;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引起免疫失调,B错误;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下丘脑,C正确;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致血浆呈酸性,D错误。
8.【答案】A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内容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A正确;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第一阶段,随之第一阶段的产物如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由于运动过程中大量消耗能量,故细胞呼吸速率加快,同时释放的热能增多,所以体温略有升高,B错误;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进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D错误。
9.【答案】C
【解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C错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
10.【答案】A
【解析】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④处,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
11.【答案】B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12.【答案】D
【解析】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骑行过程中,人体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在骑行过程中,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体温恒定。在骑行中,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CO2,CO2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A错误;人体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B正确;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催化细胞呼吸,不可能出现于内环境,C错误;骑行过程中,人体的体温恒定,因此产热量与散热量应该相等,D错误。
14.【答案】D
【解析】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但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A项错误;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项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细胞外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一经靶细胞接受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C项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性腺激素,此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正确;③性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故此过程说明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通过图示可知,尿量减少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D错误;故选D。
16.【答案】D
【解析】进入冷环境中,机体散热较快,此时要通过调节加强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正常。通过神经调节,肌肉加强收缩产热,故A正确。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散热,故B正确。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故C正确。通过神经调节,促进垂体活动加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故D错。
17.【答案】A
【解析】根据“NO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而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打开的通道不是Na+通道,A错误;由于“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故无需刻意使其失活,所以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B正确;NO是一种神经递质,可在突触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根据“NO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可知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故选A。
18.【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突触小泡与①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①是突触前膜,A正确;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能分解而积累,B正确;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是胞吐,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蛋白M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突触后膜神经元细胞Y兴奋,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故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19.【答案】B
【解析】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20.【答案】D
【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对病原体摄取、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从以上总结可以看出:ABC均正确;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D错误。故选D。
21.【答案】C
【解析】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正确;人体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作为抗原,能刺激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只能在细胞外发挥免疫作用,C错误;“发烧”后常用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D正确。
22.【答案】D
【解析】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正确;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正确;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错误。
23.【答案】B
【解析】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因此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活细胞,A正确;疫苗在体内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给被咬伤者持续注射5针疫苗,主要目的是让其产生记忆细胞,B错误;抗血清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正确;体温一直处于39℃,说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24.【答案】C
【解析】CTLA4检查点的功能阻止T细胞被激活,而PD-1检查点的功能抑制激活T细胞的活性,故作用机理不同,A正确;自身免疫病是因为机体免疫功能过强而引起,CILA4检査点和PD-1检查点的存在能避免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B正确;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的免疫检查点疗法可能会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C错误;人体主要通过由T细胞起作用的细胞免疫对癌变的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D正确。
25.【答案】C
【解析】肿瘤的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病毒等),A正确;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B正确;由题干信息知:“放疗法”是指利用放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射线治疗不具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也会杀伤正常细胞,C错误;“免疫疗法”是“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故该方法的原理是调节某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D正确。故选C。
26.【答案】(1)H2CO3和NaHCO3 NaH2PO4和Na2HPO4
(2)检测尿糖患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
(3)升高 内 外 增加
(4)神经、内分泌和免疫 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2)确认尿糖患者是否是糖尿病,还应检测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3)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导致人体内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水分子将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人体缺水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7.【答案】(1)K+外流
(2)Na+内流 特异性受体
(3)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合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 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的(或A组神经元不出现第二次点位变化)
【解析】(1)图中-68mV电位是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K+外流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的Na+浓度比膜外的低。(2)胞体受刺激后,Na+内流,使细胞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侧,形成动作电位,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依次将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下去。兴奋传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3)题意显示,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加入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后,谷氨酸无法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不产生兴奋。据此设计实验如下: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为A组合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实验结果为:B组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如图乙,而A组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为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变小,甚至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
28.【答案】(1)胰岛B
(2)高 增加
(3)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4)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解析】(1)由于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血糖浓度升高,可推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2)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3)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体重下降。(4)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29.【答案】(1)大脑皮层 下丘脑
(2)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的控制作用弱 单向性
(3)①下降 两组都补充了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了 ②Ⅱ 第Ⅱ组不仅补充了水还补充了无机盐,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了平衡
【解析】(1)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渗透压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具有感受、传递、分泌和调节功能,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来调节水盐平衡。该激素是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调节分泌产生的。(2)排尿反射在成人中体现了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的控制作用弱,所以更易尿床;在人体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从兴奋部位传导至未兴奋部位,离体条件下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3)①②综合分析:出汗后大量脱水和脱盐,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补充了纯水或者一定浓度的食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都会缓减口渴,但只补充纯水,只能暂时缓减口渴,因大量饮纯水后又冲淡了血液中盐的浓度,机体为了保持和恢复原有浓度,就要把喝进来的水分再排出去,于是继续出汗,随着汗液的排出,盐又进一步丢失,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人会越喝纯水越渴,而Ⅱ组饮用的是食盐水,不仅补充了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还及时补充了流失的盐分,这样才能保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而真正的解决口渴,恢复正常状态。
30.【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2)免疫预防 记忆细胞
(3)特异 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4)自身免疫
【解析】(1)包膜是病毒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中获得的,则包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2)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在流行季节前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这是由于接种后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当流感病毒在接种成功后再入侵,机体更快产生大量抗体、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而可以有效清除病毒。(3)接种流感疫苗的人,仍然有可能得普通感冒,这是由于疫苗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流感病毒起作用。由于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变异,则即使曾经得过流感并痊愈的人,也较容易再次感染。(4)使用传统疫苗后偶见局部疼痛、红肿等副作用,研究发现副作用易发人群体内的抗体较易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细胞,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