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核心素养专训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6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核心素养专训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6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核心素养专训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63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核心素养专训
展开核心素养专训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核心素养定位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2019年2月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 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 “计划”中,地球将被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开启全新的地球时代。完成1~3题。
1.比邻星属于( )
A.行星 B.卫星
C.彗星 D.恒星
答案 D
解析 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说明比邻星比地球高一等级,比邻星为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故D项正确。
2.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地层论述正确的是( )
A.隶属于岩石圈 B.是岩浆发源地
C.横波无法传播 D.处于莫霍面
答案 A
解析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面。莫霍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9~41千米,古登堡面的平均深度为2 900千米。岩浆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位于地壳,属于岩石圈。故选A项。
3.以下各图反映的天体位置关系,有利于在地球上观察木星的是( )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A、B、D三图中,太阳均位于地球与木星之间,由于太阳的阻挡,地球上不利于观察木星;C图中,地球与木星位于太阳同侧,利于观察木星,故C项正确。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完成4~5题。
4.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爬行类、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晚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
5.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哺乳动物在新生代最为繁盛,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省新北市万里区,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女王头”是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完成6~7题。
6.“女王头”地貌为( )
A.风成地貌 B.海岸地貌
C.流水地貌 D.雅丹地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可知,“女王头”地貌为海岸地貌。
7.形成“女王头”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堆积
答案 B
解析 该地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女王头”地貌形态。
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8~9题。
8.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化作用
答案 C
解析 石灰岩天坑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导致岩石被溶解后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一系列特殊地貌,C项正确。
9.图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多见于我国的某地形区,该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答案 A
解析 图示为喀斯特地貌,常见于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该区域石灰岩广布且降水量较大,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某一地区进行考察。下图示意地理兴趣小组考察区域。完成10~12题。
10.在该地区考察线路上,坡度最缓的路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①段经过4条等高线,密度大,坡度大;②段有2条等高线,坡度较小;③段是在两条等高线之间行进,坡度小;④段经过3条等高线,密度大,坡度大。故C项正确。
11.在该地区考察线路上,位于阴坡的路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①②③三段均位于山地南侧,为阳坡;④段位于山地北侧,为阴坡。
12.地貌观察时,海拔常用于判断( )
A.地貌类型 B.地形起伏
C.坡度 D.坡向
答案 A
解析 海拔一般用来区分地貌类型,故A项正确。
读图,完成13~14题。
13.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白天多云时,云层的削弱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
14.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少地面损失的热量,使温度不至于太低。
读某校学生设计的模拟实验,完成15~16题。
15.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 )
①纸片M下降 ②纸片N上升 ③纸片M右偏 ④纸片N左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气温升高,气流上升,底部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冰块气温低,气流下沉,底部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在箱内,底部空气从冰块处流向电炉处,上部空气流向相反,形成热力环流,所以纸片M向右偏,纸片N向左偏,③④正确。
16.该实验模拟的是(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垂直运动
C.大气的热力环流 D.大气水平运动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题解析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大气的热力环流。
我国某地农民根据多年的经验,在裸露的土地上覆盖上一层秸秆,对农业生产有利。完成17~18题。
17.覆盖秸秆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减少蒸发 ②增加地表径流 ③增加下渗 ④稳定地温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覆盖秸秆可减少地面直接受太阳辐射,降低地温,减少蒸发,①正确,④错误。减缓水流速度,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③正确,②错误。故B项正确。
18.农田覆盖秸秆的主要作用是( )
A.蓄水保墒 B.防风固沙
C.增加光照 D.增大昼夜温差
答案 A
解析 农田覆盖秸秆可减少蒸发,增加下渗,起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A项正确。覆盖秸秆不能防风固沙,会减少地面受到的光照,减小昼夜温差,B、C、D三项错误。
透明度及水色是水光学因子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前者表示海水能见度的一个度量,后者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及海洋中悬浮物质所决定的海水颜色。二者都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的指标,关系极为密切,水色高(水色号数值小),透明度就大;透明度小,水色就低。读某海域等水色线分布图,完成19~21题。
19.结合图中信息推断,中国( )
A.近海水色高,透明度大 B.近海水色高,透明度小
C.远海水色高,透明度大 D.远海水色高,透明度小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水色高(水色号数值小),透明度就大”可知,图中近海水色号数值大,水色低,透明度小;远海水色号数值小,水色高,透明度大,C项正确。
20.影响图中等水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蒸发 B.降水
C.洋流 D.径流
答案 D
解析 图中等水色线距海岸线越远,数值越低,说明影响因素为径流,D项正确。
21.等水色线在年内会发生变动,试推测图中P点距大陆最远的时段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答案 C
解析 影响水色的主要因素是径流,夏季径流量最大,P点距大陆最远,C项正确。
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分布的特征。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侵蚀产物、有机质、氮及溶解养分中大部分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为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完成22~23题。
22.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增加湿度和地表径流 B.减小风速和沙尘
C.阻止冰川和固沙 D.拦截地表径流和泥沙
答案 D
解析 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减缓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项正确;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量减少,A项错误;图示内容没有减小风速和沙尘、阻止冰川和固沙的内容,B、C两项错误。
23.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荒漠地区 B.沿海地区
C.湿润地区 D.热带地区
答案 A
解析 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呈斑块状分布,说明该地位于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A项正确;我国热带地区、沿海地区及湿润地区,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B、C、D三项错误。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见下图)。完成24~25题。
24.与南方红壤相比,东北黑土(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弱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降水使土壤的养分流失少
答案 D
解析 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A、B两项错误;东北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土壤的养分流失少,C项错误,D项正确。
25.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分条件变化 B.热量条件变化
C.农业类型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
答案 A
解析 从青到黄再到白,降水逐渐减少,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故A项正确。
下图为某城市对废水进行收集、循环利用示意图。完成26~27题。
26.图中红树林的主要作用是( )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截留雨水 D.处理污水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收集的污水通过沉淀池进入红树林,经过滤材料层后进入出水井,故红树林的作用是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以便使废水再利用。
27.下列城市中,最适宜推广此技术的是( )
A.三亚 B.北京
C.苏州 D.乌鲁木齐
答案 A
解析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三亚地区红树林资源丰富,适宜推广此项技术,A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统计资料。完成28~30题。
28.在西北地区发生频次较高的是( )
A.洪涝 B.干旱
C.台风 D.寒潮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我国西北地区,寒潮的发生频次最高(大于4次/年)。
29.我国东南地区旱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复杂多样 B.地形平坦开阔
C.南北跨纬度大 D.夏季风进退异常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东南地区洪涝和干旱发生频次均较高,旱涝灾害频发。东南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进退异常容易导致旱涝灾害频发。
30.台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下列措施能正确应对台风侵袭的是( )
A.躲在树下躲避风雨 B.开船去近海捕鱼
C.关闭门窗减少外出 D.组织进行野外考察
答案 C
解析 台风过境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应关闭门窗,减少外出;不能躲在树下躲避风雨,更不可开船去近海捕鱼,也不适宜组织进行野外考察。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黄山松是喜光、深根性树种,喜凉润、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高山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及向阳山坡生长良好;耐瘠薄,生长迟缓。左图为皖南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右图为黄山迎客松景观图。
(1)描述皖南地区的地形特征。(2分)
(2)指出皖南地区自然植被类型。分析其发育的有利气候条件。(4分)
(3)指出黄山松的特征,并分析原因。(4分)
答案 (1)以低山丘陵为主,集中分布在中南部;北部有平原分布;地势南高北低,中南部地表起伏较大。
(2)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条件:纬度低,年均温较高;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特别有利于植被的发育;冬季降雨虽少,但不存在明显的旱季。
(3)特征:树冠平直,向单侧生长;根系发达;生长缓慢;形态奇特等。成因:受山谷风的影响;扎根于岩石中,从更广阔的空间吸收养分;土壤贫瘠;多云雾。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的海拔高度,皖南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集中分布在中南部,北部有平原分布。地势南高北低,中南部地表起伏较大。第(2)题,结合经纬度位置,皖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气温、降水及其组合关系方面分析气候条件。第(3)题,结合黄山松生活习性及当地地貌、气候、土壤条件分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4分)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4分)
(3)考察队还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土地生产力高,草场、森林等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高,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图例及坐标信息,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第(2)题,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高度,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第(3)题,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显著。伊犁河谷降水丰富,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较高,人类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孔明灯俗称许愿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元宵佳节之夜,明月当空,焰火绚丽,一盏盏点燃的孔明灯,带着人们的祈福,徐徐上升,给都市的夜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1)在上右图中用箭头画出孔明灯点燃时灯内产生的气流运动方向。(4分)
(2)放飞孔明灯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火灾。为安全起见,放飞孔明灯对地点和气象条件有什么要求?请各列举一项并加以说明。(4分)
答案 (1)如右图:
(2)地点条件:开阔空旷的场地,避免放飞过程中遇到电线杆、树杈等引发火灾。气象条件:晴朗无风的天气,有利于孔明灯升空高飞。
解析 第(1)题,孔明灯底部点火以后,内部中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内部两侧的空气则沿灯壁下沉,形成热力环流。第(2)题,放飞孔明灯的地点条件是开阔空旷的场地,气象条件是晴朗无风的天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所示。
(1)列举出“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显著的两个环节。(2分)
(2)分析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4分)
(3)除了图中所示的措施外,请你再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4分)
答案 (1)下渗、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
(2)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通过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
(3)兴建排水沟、放置雨水收集桶、建设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改造、完善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
解析 第(1)题,“海绵校园”可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第(2)题,透水砖可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以及地表径流。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植被在水循环中能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第(3)题,“海绵校园”工程包括新建雨水沟、雨水花园建设、屋顶绿化改造、新建雨水池、透水铺装改造、海绵示范技术展示系统和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内容。
核心素养
题号
人地协调观
13、14、17、18、26、34
综合思维
4、5、6、7、8、20、21、22、28、29、31
区域认知
1、2、9、19、23、24、25、27、32
地理实践力
3、10、11、12、15、16、30、3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素养专训(2)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素养专训(2)含答案,共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素养专训(1)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素养专训(1)含答案,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核心素养专训: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本册综合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