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展开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016年5月以来,印度大部分城市的气温一直保持在42℃以上,创下气象历史最高纪录,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雨季的到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能给印度带来降水的夏季风是( B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解析:能给印度带来降水的夏季风是西南季风,因为西南季风是从海洋上吹来,水汽较多。
2.印度的高温天气可能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C )
A.地表径流增加 B.地下径流增加
C.蒸发量增加 D.水汽输送增加
解析:A项,印度蒸发量大,地表水下渗可能减少,故不符合题意;B项,蒸发增多,下渗的可能就少,所以地下径流可能减少,故不符合题意;C项,印度的高温天气,可能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故正确;D项,水分蒸发,可能形成陆地内部循环,水汽输送没有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表示水循环的环节是( D )
A.蒸发 B.降水
C.地表径流 D.水汽输送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图中①表示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4.湘江发源于永州蓝山野狗岭,注入洞庭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湘江属于内流河 ②湘江属于外流河 ③湘江河水参与海陆间循环 ④湘江河水参与陆地内循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湘江发源于永州蓝山野狗岭,注入洞庭湖,又通过洞庭湖注入长江,最终流入海洋。所以湘江属于外流河、湘江河水参与海陆间循环。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下图,回答5~6题。
5.水的社会循环( D )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
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影响
解析:在水的社会循环中,废水排入地表径流,造成水污染,对水的自然循环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可知,水的自然循环包含了水的社会循环;由图可知,当水资源进入供水厂后,水循环的速度会减慢;水的社会循环对陆地水体没有更新作用。
6.污水再生回用 ( A )
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B.只适用于城市
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
D.属于节流措施
解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污水再生回用既可用于城市,也可用于乡村,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环境效益。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造成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B )
A.海陆分布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处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南海域,该处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气温较同纬度低。
8.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南北温差最小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两条等温线相差10℃,等温线较稀疏的乙区域,单位距离之间的温差较小。
如图为世界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该海域存在一个势力较强的洋流,这个洋流对沿岸气候和海洋生物有着重要影响。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洋流是( C )
A.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暖流
B.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暖流
C.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寒流
D.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寒流
解析:图中等温线是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依据洋流顺着等温线弯曲方向流动,且该洋流是从温度低的海域流向温度高的海域,可知此洋流为自东南流向西北的寒流。
10.受该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 B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冬暖夏凉 D.温和多雨
解析:由上题推断和图中经纬度信息可判断该洋流为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该地纬度低,常年受低纬信风控制,加上寒流的影响,沿岸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点为炎热干燥。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正确的是( B )
A.绿化带高度过低,不能发挥隔离车辆作用
B.下凹式绿化带利于雨水收集,减少内涝
C.裸露地面铺设砂石易造成扬沙天气并堵塞下水道
D.绿化带面积过大,易发生城市内涝
解析:绿化带高度过低,颜色不同,也能发挥隔离车辆作用;下凹式绿化带利于雨水收集,减少内涝;图中裸露地面铺设砂石,颗粒大,可以减少扬沙天气;绿化带面积大,利于下渗,不易发生城市内涝。
12.“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B )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海绵城市”建设吸收、滞留水分,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调节地表径流,利于增加下渗;但不能调节水汽输送和增加大气降水。
2015年1月3日,江西九江星子县,受上游来水减少和久旱少雨的影响,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逼近极枯水位,湖泊中央标志性景观落星墩“水落石出”。据此完成13~14题。
13.导致枯水期鄱阳湖水位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
A.汇入的地表径流大量减少
B.湖水大量下渗
C.地下径流大量流出
D.湖水大量蒸发
解析:材料中有“上游来水减少”,说明汇入的地表径流大量减少是导致枯水期鄱阳湖水位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14.目前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C )
A.水汽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解析:目前,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如三峡水库、南水北调等工程。
读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各环节造成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C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降水减少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解析:大型水库建成后,水库周边湿度增加,降水可能会增加。
16.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A )
A.海陆间循环 B.跨流域调水
C.水库 D.地下水补给湖水
解析:海水淡化工厂是把咸水转化为淡水。海陆间循环使得海水蒸发后经水汽输送到陆地形成降水从而转化为淡水资源,与海水淡化过程类似。
17.下面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B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解析:“可呼吸地面”是由透水材料铺设而成,地表水下渗(b环节)增加,地下径流(c环节)增加,地表径流(a环节)减少;由于地面透水,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因此蒸发(d环节)增加。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a、b、c、d、e分别表示( C )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解析:a表示水汽从海洋上空输送到陆地上空,表示水汽输送;b表示地表水流入海洋的过程,为地表径流;c表示地表水成为地下水的过程,表示下渗;d表示地下水流入海洋的过程,为地下径流;e表示海洋水变为大气水的过程,为蒸发。
19.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是很多地区缺水的原因之一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水循环可以维持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更新,但是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①错误,④正确;水在循环过程中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②正确。
20.渔场多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的主要原因是( D )
A.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比较适宜鱼类的生长
B.寒暖流交汇处鱼的种类比较丰富多样
C.寒暖流交汇使海水的盐度比较适中,有利于鱼类产卵
D.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解析: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丰富。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1.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墨累河位于澳大利亚内陆,乘船可欣赏到拥有上百万年历史的峡谷、悬崖、宝蓝色礁湖和一望无垠的红树林,曾一度成为世界重要游轮度假线路。但近年来由于干旱持续发生,墨累河水量不断减少,河流水位急剧下降,其又成为“最受伤的大河”之一。
材料二 如下图。
(1)墨累河日渐枯萎的原因与材料二中②(填序号)环节有关。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海陆间循环。
(2)据材料一分析墨累河水源中缺少冰雪融水补给,为什么?
答案:澳大利亚纬度低,且无高山。
(3)材料二中水循环各环节中,最容易受人类影响的是④(填序号),人类的哪些活动会使⑤减少?
答案:破坏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
解析:第(1)题,墨累河日渐枯萎的原因是来自海洋的水汽减少,导致降水减少。图示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第(2)题,墨累河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纬度低,又无高山,无冰雪融水补给。第(3)题,最容易受人类影响的是地表径流④;破坏植被和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减少地下径流⑤。
22.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寒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读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说出②海域容易出现海雾的理由。
(2)简述P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
(3)图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1)②海域是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
(2)P地冬季吹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面后,补充了大量水汽,遇到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又因P地受暖流的影响,湿度增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
(3)北海道渔场位于温带的大陆架地区,又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浮游生物繁盛,鱼类和饵料多。
解析:第(1)题,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因此外海域易出现海雾。第(2)题,P地冬季多降水的原因可从季风、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第(3)题,图示海域有著名的北海道渔场,位于温带浅海大陆地区,阳光充足,且有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多年呈递增趋势。专家分析指出,在中国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之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材料二 青海湖流域图。
(1)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地内循环,试分析布哈河的水文特征。
答案: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答案: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湖水补给量少,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3)试分析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多年呈递增趋势的可能原因。
答案: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冰川退缩、入湖水量增加;流域内实施了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如保护植被,植树种草)。
解析:第(1)题,青海湖位于内流区域,参与陆地内循环。分析河流水文特征要从流量、水位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几方面入手。第(2)题,青海湖含盐度高主要是因为补给量小,蒸发量大。第(3)题,水体面积增加与全球变暖和生态保护有关。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风浪小等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植物茂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