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教课ppt课件
展开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因刘禹锡个性豪放乐观,诗风豪气雄健,有“诗豪”之称。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liá), 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蓝天.
一二句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以对比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情歌颂。三四句描写秋天的美景,体现诗人昂扬奋发积极乐观的创作精神。
《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5.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1.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夜雨寄北》中“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天的池塘。何时归去共剪西窗边的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情况。
第一句写过去时——妻子询问归期(一问);第二句写现在——归期渺茫,眼前只有令人惆怅的绵绵秋雨(一答);三、四句写未来——无限神往中的归家之乐。全诗意境变幻跌宕,感情自然深挚,充满诗情画意。此诗是诗人游历四川时寄与妻子的,诗歌抒发了对妻子不尽的思念之情。
⑴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⑵《夜雨寄北》中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示着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⑶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回家团聚,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两句:⑷诗中回答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之情的句子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1.作者简介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2.写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二句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三四句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抒发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的强烈感情。
潼关 谭嗣(Sì)同
Cù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 秋 风 /吹 散 /马 蹄 声。 河 流 /大 野 /犹 嫌 束, 山 /入 潼 关 /不 解 平。
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2.写作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之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主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他眼中的山水有了人的思想情态。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教学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刘禹锡,了解作者,听读诗歌,比较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教学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尚思为国戍轮台,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